欢迎光临请登录注册

贵州省推行清洁生产的实施意见

来源:国资企业培训网
2004-10-14
打印

(省经贸委、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局、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建设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教育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质监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以下简称《清洁生产促进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行清洁生产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100号)精神,现就我省加快推行清洁生产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推行清洁生产的重要意义
  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清洁生产的实质是预防污染。我省产业结构中能源、原材料工业所占比重大,技术、工艺、装备水平总体上较落后,企业清洁生产管理水平低,消耗高、浪费大,资源利用效率低,结构性污染问题突出;我省喀斯特岩溶地貌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1.9%,生态环境较脆弱,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遏制,工程性缺水问题较突出。实施清洁生产对于提高我省资源利用效率和污染防治的整体水平,改善我省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企业竞争力,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各类企业要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生态立省,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清洁生产工作。
  二、推行清洁生产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从我省省情出发,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依法促进和推动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强化政策引导和激励,逐步形成企业自觉实施清洁生产的机制。把推行清洁生产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与企业技术进步相结合,与加强企业管理相结合,与强化环境监督管理相结合,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经过3年努力,主要耗能产品综合能耗较大幅度降低,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较大幅度增长,全省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重点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基本做到稳定达标排放,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
  到2010年,基本建立企业自觉实施清洁生产的机制,建立健全推行清洁生产的政策法规体系、标准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取得实质性进展,初步形成以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环保型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格局。
  三、推行清洁生产的工作重点
  (一)制定推行清洁生产的规划及实施方案。省经贸委会同省环保局等有关部门制定全省推行清洁生产规划。各地(州、市)经贸委(局)要会同环保局等有关部门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推行清洁生产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的内容应包括:本地区污染情况分析,实施清洁生产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点内容、主要措施和进度安排,实施清洁生产的重点工业企业名单以及清洁生产重点投资项目规划等。
  (二)开展清洁生产试点工作,实施企业清洁生产自愿行动计划。在重点城镇、重点工业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试点。一是着重抓好冶金、有色、化工、建材、电力、煤炭等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选择行业中基础条件较好、环保意识强的10户重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试点工作。二是着重抓好对环境影响大的重点工业区域内企业清洁生产试点工作。
  三是逐步在具备条件的2至3个重点城镇中开展清洁生产试点。四是选择具备一定条件的企业和工业园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项目为载体,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实现资源的再生利用和废弃物的资源化,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高度重视高能耗企业的清洁生产工作,结合我省节能降耗“521”工程的实施,千方百计降低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原材料消耗,促进全省企业清洁生产深入发展。实施企业清洁生产自愿行动计划,企业在污染物达标排放的基础上,自愿与省或地(州、市)经贸委(局)、环保局签订进一步节约资源、削减污染物排放量的协议。省或地(州、市)经贸委(局)会同环保局在主要媒体上公布实施清洁生产自愿行动计划企业的名单及节约资源、防治污染的成效,各级有关部门在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对实施清洁生产自愿行动计划企业给予重点支持。省经贸委会同省环保局将实施清洁生产的典型工业区域和实施清洁生产自愿行动计划中的典型企业,作为全省清洁生产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加以推广,通过示范试点,推动全省清洁生产工作由点到面开展。要注意发挥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作用,带动中小企业全面实施清洁生产。
  (三)抓好结构调整,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针对我省高能耗、高材耗、重污染行业在工业结构中所占比重较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偏小、分散、集中度不高,粗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资源利用率低、消耗高、浪费大的现状,加快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抓好一批对冶金、有色、化工、建材、电力、煤炭等重点行业结构调整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建设,逐步解决“结构性污染”。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防止高能耗、重污染的部分行业的盲目发展和低水平建设,防止高能耗、重污染的落后装备向我省转移。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公布的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目录,进一步淘汰落后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坚决依法淘汰和关闭严重浪费能源和各种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和企业。在我省污染较为严重的重点区域,在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及库区上游和调水工程沿线及其他涉及城乡供水重点水库等重点流域,要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进程。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努力实施高技术产业化,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大力发展耗能低、就业多的服务业。
  (四)强化促进清洁生产法制建设,指导和规范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省经贸委、省环保局要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并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促进清洁生产的配套规章和办法,依法进行管理,加强执法监督。按照国家制定的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清洁生产技术指南和审核指南,组织编制我省清洁生产指南和技术手册,制定有关的清洁生产标准和规范,指导企业正确实施清洁生产。鼓励和支持企业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指导企业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节能、节水、废物再生利用等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产品标志认证。
  企业是清洁生产的主体,各级经贸、环保和有关部门要督促企业规范实施清洁生产。一是加强企业清洁生产工作的领导。企业管理者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努力提高员工清洁生产意识和技能,建立健全清洁生产组织机构,将清洁生产目标纳入企业发展规划,依法自觉实施清洁生产。二是建立清洁生产责任制度。要实行企业清洁生产领导责任制,做到层层负责、责任到人;实行装置运行达标管理制度,避免由于管理不善而出现“跑冒滴漏”现象,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建立奖惩制度,使清洁生产工作与经济效益挂钩。三是认真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清洁生产审核是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主要手段,要通过举办清洁生产审核培训班,培养企业清洁生产审核队伍,自愿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四是加快制定和实施企业清洁生产方案。坚持“积极主动、先易后难、持续实施”的原则,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优先实施无费、低费方案,将中、高费方案纳入企业规划和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积极筹措资金,确保清洁生产方案逐步实施,努力提高能源、原材料的利用率,减少商品的过度包装和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五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自愿的原则下按照ISO14000系列标准(GB/T24000—ISO14000),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提高清洁生产水平。
  (五)逐步拓宽清洁生产领域。在指导工业企业抓好清洁生产的同时,逐步扩大推行清洁生产的范围,将清洁生产的理念和实践扩展到农业、建筑业、矿产资源开采和服务业等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
  农业要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因地制宜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农业、微生物农业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逐步形成种养加结合、农林牧渔结合、农工贸结合、资源高效利用的新型农业体系。加快畜牧业清洁生产进程,发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开展大中型沼气工程试点工作,逐步实现养殖业废弃物资源化合理利用。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推广高效安全生物农药,防止和减少农药、化肥残留的污染,保证农产品和环境安全。
  建筑业要推广应用环保、节能、节水等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建筑设计方案、建筑装修材料、建筑构配件及设备,发展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提高建筑施工科技水平,改善现场管理,加快清洁生产步伐。
  矿产资源开采要推广应用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防止污染的勘察、开采方法和工艺技术,综合开采利用共生、伴生矿产,强化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矿产资源开采和优质劣用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服务业要重点抓好餐饮、娱乐、宾馆等服务性企业的清洁生产,积极采用节能、节水和其他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技术和设备,使用清洁洗涤剂和清洁燃料,减少使用或不使用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消费品,保护城市和旅游区生态环境。
  四、推行清洁生产的措施
  (一)明确责任,加强清洁生产组织领导。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清洁生产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区域开发等规划,切实加强对推行清洁生产工作的领导,建立清洁生产责任制和协调机制。省经贸委负责组织、协调全省清洁生产促进工作,省环保局要加强对清洁生产实施工作的监督管理。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农业厅、省建设厅、省水利厅、省质监局等部门,要各负其责,协同配合,共同做好清洁生产促进工作。各级经贸、发展改革、环保、科技、财政、国土资源、农业、建设、水利、质监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明确责任、合理分工,加强协调,共同努力推进清洁生产。省经贸委要会同省环保局等部门建立我省清洁生产专家库,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作用,建立清洁生产服务体系。选择技术实力强、管理制度健全的咨询服务机构作为我省实施清洁生产的技术依托单位,受省经贸委和省环保局等部门委托制定全省及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指南、指标体系,用于指导企业实施清洁生产;为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技术开发与推广、信息咨询、宣传培训等提供服务。
  (二)实施重点排污企业公告制度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制度。省环保局要加强对清洁生产实施的监督,按照促进清洁生产工作的需要,根据企业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可在省级主要媒体上定期公布污染物超标排放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规定限额的污染严重企业名单,加强公众监督。列入污染严重企业名单的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公布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重点排污企业的污染物排放口应安装污染物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对不公布或未按规定要求公布污染物排放情况的企业,各级环保部门应依法予以处罚。
  贯彻国家《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对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省规定的排放标准或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核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严重企业(简称污染物超标排放企业),使用有毒有害原材料进行生产或潜在产生、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简称毒害物质排放企业),依法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对污染物超标排放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名单,由企业所在地环保局按照管理权限提出初选名单,逐级报省环保局核定后确定,并抄送同级经贸委(局);对毒害物质排放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名单,由省环保局会同省经贸委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分批确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名单在省级或当地主要媒体上公布,并书面通知有关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要按规定公布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将审核报告报送有关环保和经贸行政主管部门。对不按要求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或不如实报告审核结果的企业,各级环保部门应依法予以处罚。
  由省经贸委会同省环保局组织制定《贵州省清洁生产审核实施细则》。
  (三)依靠技术进步,提高清洁生产整体技术水平。各级经贸、发展改革、科技、金融等有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实施节能降耗、综合利用、污染防治等投资项目,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及产品结构,研究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和产品,加快企业技术进步。一是要推广应用无污染、少污染的高新技术及节能节水技术、工艺、装备和产品,降低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二是要引导企业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废水和余热余压等进行综合利用或循环利用,努力实现“零”排放。三是要认真执行《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和国家明令限期淘汰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及产品目录,严格把关。鼓励企业采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的原料替代有毒有害的原料,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小的工艺设备替代资源利用率低、污染物产生量大的工艺设备,从根本上减少和防治污染。四是要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各级科技等有关部门,在科技开发计划中应将清洁生产作为重点领域,优先安排清洁生产技术攻关项目,要重点支持中小企业清洁生产技术创新。要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发挥各自优势,实行产学研结合,共同研究开发技术起点高、市场潜力大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及产品,对重点产品、技术、装备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给予重点扶持,提高我省清洁生产技术水平。
  (四)加大对清洁生产投资项目的支持力度。各级经贸、发展改革、科技、金融等部门在制定和实施投资计划时,要重点支持节能降耗、工业节水、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防治工业污染等清洁生产项目。
  对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确定的污染防治项目,以及采用节能节水、综合利用等清洁生产技术改造的项目,要帮助企业做好前期工作,积极推进项目实施,同时列入省有关重点专项计划,纳入专项资金扶持范围优先给予支持。对符合条件的项目要积极争取列入国家重点项目计划。积极引导企业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加大资金投入,调整产品结构,努力减少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鼓励和引导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清洁生产,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和项目各有关银行要积极给予贷款支持,各级担保机构要优先给予贷款担保支持。
  (五)完善和落实政策,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
  1.加大对清洁生产的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实施清洁生产以企业投资为主,对从事清洁生产研究、示范、培训以及清洁生产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可优先列入省级技术改造资金、技术创新资金、环保专项资金、科技三项费用、高新技术产业化资金等有关技术进步资金的支持范围;对符合国家《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规定的清洁生产项目,各级财政、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在排污费使用上优先给予安排;对实施清洁生产的中小企业,可列入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支持范围。各地(州、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为中小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提供适当财政支持,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各级政府要保证开展清洁生产活动的工作经费。
  2.认真落实清洁生产的优惠政策。各级财政、税务等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和我省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鼓励政策。对企业在推行清洁生产过程中实施的符合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目录》且经省经贸委、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及行业主管部门共同组织认定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以及企业利用“三废”生产的产品,经税务机关批准,可以享受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对建设项目中使用国内不能生产而直接用于清洁生产的进口设备、仪器和技术资料,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可以享受国家进口环节增值税减免优惠政策;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培训的费用可以列入企业经营成本;企业研究开发清洁生产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可以计入管理费用。
  3.开展创建清洁生产先进企业活动。按照企业自愿与政府政策激励相结合,政府指导推动与企业自主实施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原则,在我省实施清洁生产的重点行业和重点工业区域开展创建清洁生产先进企业活动,树立一批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环境清洁优美、经济效益显著,在国内外具有竞争力的清洁生产企业。对成效显著的企业,由省有关部门予以表彰奖励,并在全省推广先进企业的典型经验。符合条件的,推荐申报国家级清洁生产先进企业。
  (六)强化环境监督管理,推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
  1.加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将清洁生产纳入环境影响评价。涉及环境影响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环境影响评价和可行性研究中应对原料使用、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以及污染物产生与处置等进行分析论证,优先选用资源利用率高以及污染物产生量小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并在建设项目设计、施工和验收等各个环节中加以落实。对使用限期淘汰的落后工艺和设备的建设项目,有关投资管理部门不得核准或备案,环保部门不得批准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项目擅自开工建设的要依法关闭。
  2.将清洁生产审核与排污许可证核发相结合。各级环保部门在核发排污许可证时,应以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结果为基础,作为核定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重要依据。对未进行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核定,应比照同类型已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执行。
  3.加大执法监督的力度。各级环保部门要严格环境执法,严肃查处各类污染环境行为,坚决制止企业非法排污。对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生产、销售国家明令淘汰产品的行为,各级质监部门要依法予以处罚;对在资源节约专项检查、环保检查等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各级经贸部门要依法查处,造成环境污染的,各级环保部门要依法予以处罚,吊销有关企业的排污许可证;因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被责令限期治理的企业,应积极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并限期达到治理要求,否则各级环保部门不得同意恢复生产,供电、供水等部门不得提供相应的生产条件。
  4.逐步建立强制回收列入目录产品和包装物制度。生产、销售被列入强制回收目录的产品和包装物的企业,必须在产品报废和包装物使用后,对该产品和包装物进行回收处理。各级经贸等有关部门要依法对强制回收产品和包装物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检查结果。
  (七)加强宣传培训,创造推行清洁生产的良好环境。
  1.做好法规宣传和清洁生产教育培训。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舆论工具,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清洁生产促进法》,新闻媒体要发挥各自优势,做好清洁生产宣传工作,培育全社会清洁生产理念;省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企业员工的清洁生产知识和技术培训,把清洁生产落实到产品开发、工艺技术、工程设计、装备制造和生产服务管理等各个环节。教育部门要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方案,将清洁生产技术和管理课程纳入有关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培育清洁生产管理和技术人才。
  2.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带头倡导绿色消费,在政府采购时,应将满足使用要求的节能、节水、废物再生利用等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产品优先纳入采购计划。鼓励企业、公众购买和使用节能、节水、废物再生利用等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产品。
  3.建立清洁生产信息和服务体系。省经贸委和省环保局等有关部门要积极组织和支持建立清洁生产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向社会发布有关清洁生产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加强清洁生产信息交流。要积极推动清洁生产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推行清洁生产的成功经验,引进清洁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我省清洁生产水平。

网站声明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教育培训中心 | 商务交流中心 | 国资研究 | 政策法规 | 数据中心 | 信息化

版权所有:红色传承教育官网 CopyRight©2013-2019 电话:400-876-0602

京ICP备160067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