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前,荣融主任于《求是》杂志撰文,以短短六千字,提其要,勾其玄,回顾并析解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三十年征程。
身为一个80后的国资人,最大的憾事莫过于永远无法躬行实践这波澜壮阔的三十年;但仍甚幸之,借由荣融主任这篇字字连城的典史之文,一幅生动传神的国企改革画卷得以跃然眼前。
含英咀华,纵观这凝于文字、呈于纸上的三十载沧桑,蓦然发现,这条崎岖坎坷、苦乐交融的国企改革与发展之路,实则为一条国有企业治疗沉痼、管理体制去除顽疾的求医之路;而在这与民更始的改革长河中,那个令几代人苦苦追寻与探索的,能使国有企业筋强骨壮、本固源活、基业长青、发展永续的“妙手良方”,其实不过为二 —— “内服改革”与“外用开放”。
「内服改革」篇: 允执厥中 --- 修身之道
允执厥中,即公允适度,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地秉持中正之道。“允执厥中”简言之就是“执中”,其核心为“中”,而目标为“和”,不持“中”则难以致“和”。
回顾三十年改革历程,无论是政府管理体制,还是企业运行机制,孜孜以求的都是一种稳定有序、平衡和谐的状态,是“持中”与“致和”二者相辅相成、协调统一的“中和”愿景。
一、内修其身之管理体制
国有资产由谁管
国有资产,亦为国有财产,指国家所占有的生产资料。
依据我国宪法,全民(全体人民)是国有资产法律名义上的所有者;全民以政治决定的方式,赋予全国人大(国家)国有资产所有权主体之资格;全国人大通过其立法权,确认国务院(政府)为国有资产所有权的全权代表。
十六大以前,国有资产监管职能分散在国务院多个部门,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与出资人职能混淆不清;依据十六大所确定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原则,2003年,国资委(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诞生,并经国务院行政授权成为国有资产所有权的监管主体,代表国务院相对集中地行使国有资产出资人权能。
如何定性国资委
根据国务院机构设置,国资委被单列为其直属特设机构,是专司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职责的政府组成部门,区别于其他社会公共管理职能机构;依据“三分开”原则,国资委被定位为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是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监管权能的专门机构,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依据《条例》,所谓出资人代表,又当为国有企业中各种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权益代表,以及国有公司(独资/控股/参股)中各种形式国有股及国有法人股的股东权益代表。
因此,笔者认为,定性一题,其解并非单选,即国资委具有双重性,兼为“特殊政府部门”和“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代表政府享有其对经营性国有资产(股权)的所有者(股东)权益。
二、内修其身之国企改革
什么是国企改革
国企改革的本质是一场深刻的制度革命,涉及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系统的各个方面。
广义上理解,国企改革就是调整企业的生产关系,使其符合生产力的发展方向,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狭义上定义,国企改革就是通过设定一个支点,调整管理层及全体职工的利益取向,使之与企业的利益取向和发展方向相一致,进而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
如何定位“国有”
笔者认为,定位“国有”,涵义有二,即“国有企业市场和社会的定位”与“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定位”。
经过三十年的艰辛探索,基于“抓大放小”、“有进有退”等原则,国有经济由改革开放之前的“各行各域,遍地开花”,开始逐步地、科学地、适度地收缩,时至今日,最终被定位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与此同时,国有企业亦从社会性组织转变为经济性组织,并明确了“独立市场竞争主体和现代企业法人实体”之定位。
外用「开放」篇: 有容乃大 --- 尚智之道
有容乃大,意指博大、宽广、包容之胸襟气度。“有容乃大”,是一种行事的气概,一种开放的度量,一种学习的精神。其核心为“容”,以“容”换“融”,进而求“合”。
复读荣融主任慧笔勾勒的改革史卷,笔者由衷感叹,国有企业能够取得今日的骄人成绩,源自邓小平“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的开放理论,重在几代国企改革领导者们“有忍有济,有容乃大”的开放原则,成于当代政府与企业家“包容式吸收、策略式选择、睿智式创新”的开放策略。
一、外举尚智之国资监管
国资监管干什么
改革开放以来,历经“国家所有,授权经营”、“国家统一所有,企业自主经营”、“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等一系列变迁,最终,以十六大报告为理论指导,以国资委成立为现实操作,以《条例》、《公司法》等法律法规为制度保障,“国家所有、分级代表”的国资监管新模式破茧而出。
笔者认为,植根于经营性国有资产与国有股权代表制度的“三统一”原则,实乃党和政府在对多年改革实践进行总结与反思后,在国有资产所有权实现模式及行使方式领域的理论突破和大胆创新;与此相应的,中国特色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章立制与卓然成效,正是坚定执中、雍容自信的国资人对邓小平“从世界的角度”来设计“中国式的现代化”开放理论的最佳践行!
国资监管怎么管
根据对外开放理论,只有基于“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的气度,以“全方位、多层次”之魄力,坚持“博采众长”的开放,才能实现“中国式”创新。
在坚持纳鉴世界各国国资管理成功经验与先进方法,以及坚持“包容式吸收、策略式选择、睿智式创新”之开放策略的基础上,“以经营业绩考核为抓手”,“以财务监督和风险控制为重点”,辅之以现代企业制度、组建董事会、股份制改革、设立资本市场等良方,可以说,兼收并蓄的“三结合”管理方法,俨然开拓出一套“中国式”出资人代表监管成功模式。
二、外举尚智之国企改革
国企改革改什么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国企改革就是围绕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这一核心,通过“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层层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使诞生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的国有企业,向现代公司制企业方向不断调整,进而成为“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主导力量。
国企改革怎么改
企业是金融资本、管理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资本等各个要素联结而成的经济实体。国有企业要成为肌体健康、运转高效的竞争主体,充足的资金保障、科学的管理机制、协调的人力组配、先进的技术支持缺一不可,而这些要素的完美结合,无论从物质成本还是时间成本,都不是凭借企业自身之力可以做到的。
从简单的对外贸易、利用资金、引入技术,到深层的科技人才开发、先进理念借鉴、资本市场运用,国际竞争力构建,国有企业凭依三十年“有容乃大”的开放,甄精选华,推陈出新,充分吸纳一切与发展要素相匹配的外部资源,并将其转化成“为我所用、助我成长”的内在动力,终在“而立之年”,一举实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完美“转身”。
一茗香茶,一篇好文,细品之下,回味无穷。
如荣融主任所述,“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30年,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深化改革、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而其成功秘诀,就在“改革”与“开放”这一内一外两剂良方。
“执中修内,有容举外”的最终目的是“内和外合”,其最高境界在于“和合融通”。概而言之,就是“和合”二字,“和合故而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
文末如题,借从金石语,得此月旦评 ——
诤言卅年峥嵘岁月,时变持中的智慧,和而不同的卓识,有忍有容的气度,和合融通的远略,以及“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实践原则,是中国国企与民更始三十载的要义所在,是所有国资人呈于和谐社会、和谐中国的精神献礼,是改革践行者留给中华民族、中国历史的无价财富! (作者: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 杜天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