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钢铁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1978年,我国钢产量只有3178万吨,占当年世界钢铁产量的4.42%。1979年以后,我国逐步走上了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道路,钢铁工业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极好机遇和强大的内在动力,新建了宝钢、天津钢管等大型现代化钢铁企业。通过对老企业挖潜改造,钢产量以每年400-500万吨的速度快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钢铁工业飞速发展,钢产量从1990年的6535万吨,以每年增长600-700万吨的速度大幅度增长。从1996年首次超过一亿吨大关,跃居世界第一位以后,我国钢产量连年增长,并一直保持钢产量世界排名第一的位置。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脚步,中国钢铁工业以每年递增6000—7000万吨钢的增速高速发展。到2005年,实现了进出口总量的基本平衡,结束了中国建设长期依赖进口钢材的历史。2006年以后,中国由钢材净进口大国变为净出口大国,除少数品种外,绝大多数钢材自给率超过100%,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2007年,中国钢产量达到4.89亿吨,占全球的37%,2008年将突破5亿吨。
在经历了以数量扩张为主的发展时期后,钢铁工业已进入了加速结构调整、全面提高竞争力为主的阶段。近年来,行业投资增幅明显回落,投资转向优化产品结构,陈旧的设备和落后的工艺逐步淘汰,技术装备水平逐步提高,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品种钢材产量大幅增长。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取得进展,企业组织结构得到改善,钢铁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效益差的状况有所改变,行业生产集中度逐步提高。全行业单位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尤其是大中型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效果明显。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取得新成绩,钢铁行业已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工作体系,形成了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科技投入增加的良好格局。
宝钢是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大背景下诞生的。宝钢的建设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切关怀。1979年6月16日,陈云在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会议上,就宝钢建设问题谈了八点意见。1986年5月18日,陈云视察宝钢,并题词:“埋头实干,从严要求,精益求精,不断创新”。1979年7月21日,邓小平在上海接见中共上海市委常委,谈及宝钢建设问题时说:宝钢,国内外议论多,我们不后悔,问题是要搞好,第一要干,第二要保证干好。同年9月,邓小平在一次会议上说:“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 1984年2月15日,小平同志视察宝钢,并高兴地为宝钢亲笔题词:“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1995年9月12日,在宝钢投产十周年之际,江泽民同志在宝钢视察时题词:“办世界一流企业,创世界一流水平。”激励宝钢员工肩负起发展壮大中国钢铁工业的历史使命,坚定地向“两个世界一流”目标进军。
今年是宝钢建设30周年,同时也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宝钢建设30周年的对外报道,要融入社会主流媒体纪念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报道。要突出反映“宝钢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改革开放的成果;宝钢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思想解放的产物;宝钢的成功,也是改革开放的成功。”宣传报道宝钢30年来的成就和经验,可以概括为:走出了“五条道路”、实现了“一个梦想”、做到了“发展不忘回报”。
一、30年来,宝钢走出了一条大规模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建设特大型现代化钢铁企业之路。宝钢开创了中国钢铁企业赶超国际先进技术之先河,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大胆探索系统集成、自主创新。宝钢创造了特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系统管理和特大型钢铁企业现代化生产管理新模式,其经验已辐射传播到国内其它兄弟企业。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经济工作中“大干快上”和急于求成的指导思想,激发和调动了各部门和各地方的积极性,大家都争着引进成套设备,来加快本部门、本地区的发展,这是宝钢决策的大背景。上海钢铁工业长期缺乏生铁,是困扰国家计委、冶金部和上海市一个大难题,它们希望借成套设备引进的机会解决这个问题,成为宝钢决策小的背景。
上海钢铁工业成材率高,品种多,是国家调出钢材的重要基地,但是由于缺乏生铁,上海钢铁工业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1976年,上海生产钢376万吨,需要生铁308万吨,其中由上海自己生产的生铁只有91.7万吨,不足需要量的1/3,所缺少的2/3,也就是216万吨的生铁,需要从鞍山钢铁公司、本溪钢铁公司、马鞍山钢铁公司、武汉钢铁公司等调进。调出生铁,就意味着相应减少调出企业钢和钢材的生产量,影响这些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调拨工作很难做,而且是越来越难做。调进上海的生铁,要占用大量的交通运输能力,还要高温融化,耗费焦炭,经济上非常不合理。因此,国家计委、冶金部一直在想办法要早日解决上海的生铁供应问题。1977年6月,冶金部决定在上海建设两座各2500立方米的高炉,以彻底解决上海生铁的供应问题。1978年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参观新日铁君津制铁所,他对陪同参观的新日铁会长稻山嘉宽和社长斋藤英四郎说,你们就照这个工厂的样子帮我们建设一个。此事得到了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建委和冶金部的大力支持,当时争取这个项目的有好几个省市。国务院派出专门的工作组进行考察,经过全面的权衡,最后决定把第一套引进项目建在上海。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个决定是正确的。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工业基地、拥有比较全面、比较完善的物质技术基础和人才、管理、知识等条件,可以承担引进成套先进设备工程建设的重任。
由于在高起点的基础上做到了敢于引进、善于引进,宝钢一、二期工程引进的技术、装备和工艺,集西欧、日本、美国等国家70年代至80年代不同流派技术之大成,体现了世界钢铁工业发展的一流水平,包含了数百项专利使用权和技术秘密。引进之后,很快就使宝钢的综合技术水平达到了当时国际上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水平。
引进之后,宝钢首先在学习、消化国外先进技术上下功夫。在投产前,建立了消化引进技术的责任制,实行从对外谈判、消化资料、出国培训、安装调试到投产验收,都有专人负责的“一贯制”。并明确作出规定,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未经考试合格,不能上岗;出国培训人员五年之内不得调离岗位;投产前几年不得对引进设备进行更改,确需更改的要经专家鉴定认可。为消化引进技术,积极开展科研攻关,宝钢总厂组织了81个科研攻关项目,各生产厂部处根据本单位关键课题确定了81个科研攻关项目;在消化引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宝钢实际,制定各种技术指导资料和规程,保证了真正吃透和掌握引进技术。
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宝钢实现了二次创新,推动了企业技术进步。一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立足高起点学习,形成后发优势;二是面向市场,把市场竞争力作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最终评价指标,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实施产学研一体化、产销研一体化,引领和挖掘市场需求,不断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确保产品实物质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三是面向未来,坚持走开放式自主集成技术创新的道路,抢占冶金技术的制高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品牌产品。
自投产以来,宝钢科研成果累计1300多项,获国家科技奖励30多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和优秀新产品奖183项;累计申请国家专利2400多项;累计审定技术秘密4700多项;70余件专利技术在国内外博览会上获得金奖、银奖,“宝钢高等级汽车板品种、生产及使用技术的研究”项目获“全国重大科技进步成果奖”;2006年宝钢新产品销售率达到20.8%;宝钢分公司吨钢综合能耗、高炉燃料比、高炉喷煤比等6项重要技术指标保持了世界领先地位;钢水纯净度控制等多项关键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段数据待更新)
通过不断实践、创新,形成了具有宝钢特色的特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系统管理和特大型钢铁企业现代化生产管理新模式。在工程建设上,形成了“三高一流四结合”的管理模式,以“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益、世界一流”严格要求,实行设计、设备制造、施工、生产的“四结合”。在生产管理上,从大胆引进新日铁的管理方式,到六西格玛精益运营管理,结合企业实际,开发创新,形成了宝钢现代化管理模式。这一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以“五制配套”为中心的基础管理,以集中一贯为特色的专业管理,以提升竞争力为核心的战略管理。
二、30年来,宝钢走出了一条钢铁企业质量效益型集约式发展之路。宝钢摒弃了粗放型生产的传统方式,从一开始就定位于国内市场紧缺、替代进口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双高”产品,始终瞄准国际最先进技术,与用户实行产品质量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对接,从追求产量、产值转向追求质量、效益,又上升到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宝钢从建厂之初,就定位于生产国内市场紧缺、国内钢铁企业不能生产的替代进口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双高”精品钢材。先后兴建了一、二、三期工程,三钢联合后又实施了精品基地建设规划,加紧建设了“十五”、“十一五”规划项目,始终一贯地全力推动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品升级;聚焦于发展以“汽车板、电工钢、不锈钢、石油天然气用钢、特殊高温合金钢”为代表的钢铁精品,形成有竞争力的战略产品群;在质量技术上,通过工艺、装备和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发展高品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钢铁产品;通过精品战略的实施,在市场上牢固树立了宝钢高品质的品牌形象。
在生产运营上推行精细化管理。通过系统创新,宝钢建立统一的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生产组织、质量控制、成本核算、营销服务、管理职能的精益化,贯通到各个生产经营单元和职能部门。为满足日益增长、要求更高且差异性更大的客户需求,宝钢把“精益运营,追求六西格玛管理”作为持续改进各项管理的抓手,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以达到“强化用户驱动、追求零缺陷、提升持续改进能力”的效果。在2002年热轧精益生产试点的基础上,宝钢将解决“缺陷”和“波动”问题的“六西格玛管理”和解决“浪费”和“速度”问题的“精益运营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六西格玛精益运营”改进体系,使得整个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推向深入。
改革开放把宝钢推向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宝钢全面推行用户满意管理工程,树立“为用户服务就是为人民服务”、“用户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视合同为法律”、“用户的标准就是宝钢的标准,用户的计划就是宝钢的计划,用户的利益就是宝钢的利益”等理念,与用户结成命运共同体。宝钢为了增加用户价值,把“用户满意”作为“企业之魂”,把“市场反应速度,用户服务水平”作为营销的目标取向。在营销目标体系中,除了常规的用户满意度外,还设立了缩短合同交货周期和异议处理周期等指标,以测定、考核和提高我们的市场响应能力。
三、30年来,宝钢走出了一条中国钢铁企业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宝钢从建设时期起就立足于生产制造的自动化,注重信息技术与钢铁生产技术的结合;关注生态友好,大力投资于环保设施,从源头上控制污染,保护环境,节能降耗,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坚持“以人为本”,为员工的成长和人才价值的发挥提供巨大的舞台。人才成为宝钢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宝钢一期工程从新日铁全套引进了生产过程自动控制技术后,通过继续引进和开发创新,突破了手工加孤岛式计算机的生产管理模式,在企业运作管理上真正实现了“集中一贯管理”目标,实现了宝钢从合同签订到产品出厂的全过程计算机跟踪管理和企业产销管理从以现场为中心向现场和市场并举的战略转移。
通过实施系统创新工程、全面推进信息化管理,提高运作效率。作为其主要内容的业务流程再造旨在理顺管理流程,精简管理环节,创造无边界组织,实施无缝隙管理,以此为基础,提升企业的敏捷制造能力,形成快速响应机制,更好地适应经营环境的变化。去年以来,宝钢钢铁主业销售管理系统、销售物流管控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工程项目管理系统、采购供应链系统、原料采购物流管控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协同办公系统等八大一体化系统陆续成功上线,为宝钢股份一体化运营的深入推进提供了系统平台。
早在1996年,宝钢就在大力加强钢铁主业并加速信息化升级的同时,开始把信息技术产业作为一个重要战略性产业来加以重点扶持、培育和发展。为此,宝钢在我国工业企业中最早引入并运用了Internet网络技术,并率先组建了“宝计”、“宝软”、“宝利”、“宝康”等一系列信息产业类子公司。接着,宝钢又提出要把信息产业作为先导型战略产业加以重点培育、扶持和发展,以形成与钢铁主业互动发展,最终实现提升宝钢钢铁主业的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为此,宝钢在整合原有信息与自动化领域中的产业资源的基础上,于2000年4月组建了上海宝钢信息化产业有限公司。作为宝钢信息产业的创新主体,宝信软件结合“成为国内一流软件企业”的战略目标,将自身的技术创新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明确定位:积极融入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提升技术,创造品牌;在宝钢的整体技术创新体系中,成为宝钢整体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一环;在公司业务发展过程中,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为主营业务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和集成技术支撑,走从企业信息化到信息产业化的创新之路。目前,宝信软件已形成了三大系列、十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其中三个产品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经营业绩连续六年实现快速增长,先后获得“2006年中国最具竞争力IT服务企业”、2007年度中国十大创新软件企业、“中国IT服务管理最佳实践奖”等荣誉。
为促进传统商务与电子信息技术相结合,宝钢于2000年8月组建了东方钢铁电子商务公司。作为我国工业企业自主建立的第一个大型电子商务平台,“东方钢铁在线”在成立后的短短8个月时间中,先后完成了交易平台开通、交易功能全线推出、首笔交易网上达成、网上物资招标采购功能开通、废次材网上拍卖功能开通、大型贸易公司电子商务项目启动等多个重大项目。此后,建立了与战略用户采购模式相适应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和营销服务体系——“大客户通道”,开通了异地交易、现货电子交易等一系列新业务,发展成为我国电子商务领域首批AAA级信用企业。2003年,宝钢网上交易额突破100亿元大关。2007年,宝钢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网上交易额又创下新高,达到887亿元,占上海市电子商务全年交易额的38.5%。
宝钢一直瞄准世界一流环保目标,建立了严格科学的环境管理体系,形成了“资源—生产—产品—消费—废弃物再资源化”的循环经济体系。重视生态平衡、社区建设和贡献于社会公益事业,使宝钢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受到公众的普遍认可和广泛赞誉。
宝钢视人才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在为广大员工提供施展才华的大舞台的同时,积极为员工提升自身价值和实现职业生涯目标创造条件。通过推进以“争创智能型班组、争做智能型员工”为主要内容的“职工素质工程”和“员工职业生涯计划”,努力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通过构筑员工终身学习培训体系,培养员工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了一支优秀的员工队伍,保证了企业发展改革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四、30年来,宝钢走出了一条中国国有企业做强做大的改革发展之路。在生产能力、销售规模、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跻身于国际先进钢铁企业行列的同时,宝钢从一个计划体制下的钢铁厂,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竞争主体,通过股份制改造,实现了钢铁主业的整体上市,通过开展董事会试点工作,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了公司治理结构。
宝钢投产后,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置身于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不断强化市场意识和用户意识,严格按照用户的标准组织生产,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在国内钢铁产品紧俏的情况下,坚持以每年10%的产品出口到国际市场,接受最挑剔用户的检验。宝钢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提出了“人多是灾”的观念,并付诸于减员增效,每年将落实减员指标与增加员工工资挂钩,确保了在生产规模扩大的同时全员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取消了八级工资制,实行岗薪工资制,打破大锅饭,开展岗位竞争。坚持“企业不办社会”(凡是能依靠社会办的事,坚决不办),实行“主副分离”(凡是无法推向社会的事,就建立一个独立的系统,为主体服务),开展“专业化协作”(凡是可以专业化协作的,坚决专业化协作)。以财务为中心,推进企业整体经营机制的转换。
联合重组上海钢铁企业,大力推进老企业的改革。1998年11月,宝钢与原上海冶金控股(集团)公司、上海梅山(集团)公司实施联合重组。按照国家提出的建设我国钢铁精品基地和钢铁行业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研发基地的要求,宝钢以发展钢铁精品和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导向,对集团内钢铁主业统一编制规划、统一研究开发、统一技术改造、统一规划资金、统一协调大宗原燃料采购和市场营销、统一协调海外经营业务,大力淘汰落后工艺装备、推进结构调整。经过多年努力,实现了在人力、技术、资金、管理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基本解决了老企业工艺落后、装备陈旧、消耗高、劳动生产率低、工厂布局不合理、物流不经济等突出问题,高起点改造和建设了一批专业化精品钢材生产线,双高产品的比率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在老企业中,宝钢大力推进钢铁主业的一体化管理,从强势到强制推行宝钢现代管理模式。
宝钢根据国务院国资委要求积极推行董事会试点工作,依照《公司法》改建为规范的国有独资公司,是中央企业第一家外部董事全部到位且超过半数的董事会。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出资人、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权责,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治理机制,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
根据国资委党委关于“加强董事会建设与发挥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相结合”的要求,宝钢党委开展了“创新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的课题研究,提出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要坚持“围绕中心做工作、进入管理起作用”的基本思路,形成与特大型集团公司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相适应的的工作机制,要形成以人为本的工作格局。
面对新的形势,宝钢不断以变革求发展,大力推动我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2007年8月底,宝钢明确提出了2007-2012年的战略目标:钢铁主业综合竞争力进入全球前三强,世界500强排名进入200名以内。同时,提出了“一条主线”、“两个转变”、“一个落脚点”的基本战略思想,即:围绕“规模扩张”的未来发展主线,实现从“精品战略”到“精品+规模”战略的转变和从“新建为主”到“兼并重组与新建相结合”的扩张方式的转变,大力提升宝钢综合竞争力,引领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一些企业进入宝钢大家庭后,在宝钢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下获得新的发展,八钢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邯宝公司也呈现出喜人局面。湛江项目开展前期准备工作。
五、30年来,宝钢走出了一条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视人本思想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宝钢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理念,围绕实现世界一流环保目标,在追求企业健康发展、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与社会进步协调一致,为人类发展作出了贡献。
宝钢逐步形成了“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核心价值观,将单纯关注于短期盈利转向重视企业的长期发展,追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扩展,大力推进自主集成技术创新。
在竞争策略上,注重通过技术和规模来提高市场控制力,追求与供应商和用户的共同成功,强调合作共赢的竞合理念,坚持诚实守信,追求股东、用户、供应商、员工与社会等相关利益者共同发展。围绕战略供应链的构建,近年来,宝钢与上游铁矿石、煤炭、船运领域,与下游汽车、家电领域的诸多中外优秀企业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了与上下游企业在技术、资源、能力上互补提升,共同创造和分享价值增值的合作模式,提高了宝钢资源全球化配置的能力。如宝钢与CVRD公司合资成立了宝华瑞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力拓集团哈默斯利公司合资成立了宝瑞吉矿山公司,与新日铁、安赛乐合资成立了宝钢新日铁汽车板有限公司,与CVRD公司合资成立了宝钢维多利亚钢铁公司。
宝钢始终关注生态友好,5%的投资用于节能环保设施,瞄准世界一流环保目标,建立了严格科学的环境管理体系,从源头上控制污染,保护环境,节能降耗,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宝钢自投产以来,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方针,努力促进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环境保护三者和谐发展。坚持以建设、生产、环保同步发展作为环保工作的基本原则,制定了世界一流的环境指标,每年制定可持续发展报告,实行严格的环保管理;十年来在上海地区钢铁老企业的改造上投入了450亿元,为吴淞工业区等的环境改造作出了贡献;采用新的工艺和技术,持续推进节能减排降耗,吨钢能耗、水耗进一步降低;通过循环利用,很多废弃物“变废为宝”,废气、废水排放和大气降尘等指标进一步优化。1998年,宝钢股份在国内冶金行业中第一家通过ISO14001认证。2004年,宝钢股份被列为全国首批工业旅游示范点。2005年5月,宝钢股份在国内冶金行业中首家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授予“环境友好企业”称号,还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循环经济示范基地试点企业名单。
重视生态平衡、社区建设和贡献于社会公益事业,使宝钢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受到公众的普遍认可和广泛赞誉。努力建设绿色宝钢,厂区绿化率逐年提高,厂区生态环境优良,实现了可观的环保效益。积极捐助环保、教育、扶贫、赈灾、科研、艺术、体育等社会公益事业,宝钢向中华环保基金会捐赠5000万元,用于开展“中华环境奖”的相关环保公益事业。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宝钢建立健全了以人为本的工作机制,提出了“八个人”基本思路,即以尊重人为基本出发点,建立健全了解人、关心人、提高人、规范人、激励人和依靠人等六个方面的工作制度,达到凝聚人、促进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目的。宝钢股份制定了《员工综合发展目标体系》,确定了41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39个三级指标,充分考虑了员工需求的普遍性,兼顾员工需求的差异性,突出了对全员的激励性。
六、作为我国钢铁行业的领头羊,宝钢紧盯世界一流先进水平,不断对标赶超,整体缩短了我国与世界钢铁行业先进水平的差距,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实力整体增强,有力推动了我国“钢铁强国”之梦的实现,也应证了小平同志“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科学预言。
20世纪70年代,经过十年浩劫的中国经济处于崩溃边缘,百废待兴,钢铁工业远落后于世界各国。1973年,日本钢产量达到1.19亿吨,而中国钢产量还只有2522万吨,仅为日本的五分之一,工艺、技术、管理落后日本20年。加快发展速度,迅速迎头赶上,跻身钢铁大国行列,是当时国人发自内心的呼唤。
宝钢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宝钢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肩负着崇高的历史使命。早在宝钢建设初期,陈云同志就提出“对宝钢要有严格的要求,甚至要有点苛求”。1985年2月15日,邓小平同志到宝钢视察,并为宝钢亲切题词:“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在宝钢投产十周年之际,江泽民同志为宝钢题词:“创世界一流水平,办世界一流企业”。30年来,宝钢人不辱使命,始终铭记几代党和国家领导谆谆教诲,以“争创一流”为目标,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不仅推动企业成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还形成了以“严格苛求、学习创新、争创一流”为主线和“诚信、协同”为基本价值观的宝钢文化。
宝钢的建设与发展,促进了中国钢铁行业的品种结构优化升级,大幅提升了钢铁制造生产工艺技术水平,整体上缩短了中国与世界钢铁行业先进水平的差距。宝钢先后完成一、二、三期工程建设和“十五”项目建设,并正加速推进“十一五”规划项目的建设,已基本建成我国现代化程度最高、工艺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钢铁精品基地,成为我国创新能力最强、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5%以上的钢铁工业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研发基地,跻身于世界先进钢铁企业行列。宝钢已连续4年进入世界500强。国际钢铁业已经将宝钢的综合竞争力列为世界钢铁企业前三名。
宝钢的建设与发展,填补了高档产品的诸多空白,提高了国内钢铁产品的供给能力,明显缓解了国内紧缺钢材的供求矛盾,有力地支持了我国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宝钢已形成普碳钢、不锈钢、特钢三大产品系列,产品集聚在汽车(尤其是高级轿车)用钢、家电用钢、石油管线钢、钻杆、油井管、高压锅炉管、冷轧硅钢、不锈钢、高合金品种钢和高等级建筑用钢,产品实物质量堪与国际同类产品相提并论,成为国内市场紧俏商品。目前,宝钢的汽车钢板占据了国内市场半壁江山,已具备向世界各大著名汽车厂供货的能力。高强度石油钻杆、油井管被国内各大油田普遍采用,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50%和25%以上,并出口到中东、欧美等市场。家电用钢、塑模钢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40%。高等级管线钢已成为国际名牌产品,广泛用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西气东输工程中宝钢以66%的供货量成为最大的管材供应商;在苏丹管线、土耳其管线等石油和天然气输送工程的国际招标中也屡屡中标。宝钢的造船板通过了9家国际船级社的质量论证,产品覆盖大型船舶整船供应范围。钢制易拉罐已成为市场新宠,占据易拉罐市场的20%;国内生产的钢制两片易拉罐用材(DI材)100%由宝钢供货。宝钢的钢帘线盘条得到世界最大钢丝制品生产商贝卡尔特的认可,成为其战略供应商。宝钢的高等级建筑用钢用于我国建桥史上工程规模最大、建设标准最高、技术最复杂、科技含量最高的特大型桥梁工程——世界第一跨度斜拉桥苏通大桥,打破国外先进企业垄断,获得斜拉索用钢全部供货合同。宝钢还为“神舟”四号、五号、六号航天飞船关键部位提供了耐高温用材,为中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宝钢的建设与发展,大力推动了国内冶金及装备工业的发展,参与宝钢工程设计、安装、设备制造和物资配套的企业通过消化宝钢的引进技术,大大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宝钢一期工程建设时,我国还不具备制造大型现代化冶金设备的能力,主体装备成套引进,少部分设备国内制造,设备国产化率只有12%;宝钢二期工程在一期的基础上,经过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使设备国产化率提高至61%;宝钢三期工程以国内设计和制造为主,部分设备采用“点菜式”引进而由国内总成,将设备国产化率进一步提升到80%以上,而且国产设备还进入了高难度、高技术的“心脏”部位;宝钢“十五”项目建设的国产化率则上升到88%。
30年来,充满激情的宝钢人创造了辉煌的业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宝钢又提出要进一步增强“钢铁报国”的使命感,焕发二次创业的激情,加快推进宝钢新一轮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七、宝钢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关心支持,喝水不忘掘井人,30年来,宝钢在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时刻不忘回报社会,回报人民,累计投入或捐赠资金超过9亿元(不完全统计),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益。
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宝钢于1990年在全国国有企业中率先设立了面向高等教育的宝钢奖学金后,增资设立了基金额为1亿元的教育基金,全国近100所高等院校和中国科学院18个直属研究所的13213名师生获奖。宝钢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及当年红军长征沿线的贫困地区,捐建了38所希望小学。宝钢与国家教育部等联合出资,在全国中小学教师中评选“教育十杰”。
援藏、援滇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宝钢已向西藏自治区仲巴县派出三批援藏干部,累计投入援助资金5715万元,实施援助项目39个(截至2007年8月)。已向对口扶贫的云南省普洱四县投入3046万元,建成希望小学17所、卫生院34个,改造茅草房和叉叉房169户,建成温饱村38个,整村推进10个,爱心助学3750人(截至2007年11月)。2007年6月,宁洱县发生强烈地震后,宝钢又及时送上职工捐款150万元。宝钢积极参与普洱市“爱心永恒•启明行动”项目,捐赠340万元,帮助贫困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积极捐助环保、科研、艺术、体育等社会公益事业。宝钢向中华环保基金会捐赠5000万元,用于开展“中华环境奖”的相关环保公益事业。宝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各出资1900万元,设立了“钢铁联合研究基金”。宝钢设立了基金额为1000万元的振兴上海高雅艺术奖励基金。向奥林匹克博物馆捐赠100万美元,用于奥林匹克博物馆的持续发展以及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播。向黄帝陵基金会捐资500万元,用于黄帝陵二期工程建设。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宝钢人。在1998年抗洪抢险中,宝钢捐赠了3000万元。在2003年全国抗击“非典中”,宝钢捐赠了3000万元。2008年2月,宝钢职工向江西省赣州市遭受严重冰雪灾害的橘农捐赠150万元,帮助他们灾后重建。近年来,宝钢向红十字、慈善基金会提供赞助各2000万元。宝钢广大职工还开展献爱心活动,“一日捐”的总额已超过1000万元。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积极组织捐款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