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6月,华能第一家公司——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成立,1988年8月,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成立。1996年,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成为国家电力公司的全资子公司。2002年12月,根据国家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改组成立新的中国华能集团公司。2003年1月,华能集团成为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的试点,以建设运营电厂为核心业务,担负着向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经济、可靠、清洁的电能的重任,是关系国家能源安全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
23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华能坚持对外开放,不断改革创新,发电装机规模不断增加,服务区域不断扩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逐步形成了以电为核心,煤为基础,电煤路港运一体化的能源集团,并跻身于世界发电公司的前列。截至2007年底,华能集团拥有全资、控股电厂96座,分布在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装机容量达7157.6万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规模的十分之一。发电量、供电煤耗、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在国内发电企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一、 电力建设取得突出成就
华能不断强化基建管理,完善管理体制,优化产业结构、优化战略布局,电力建设得到快速、健康发展。
坚持优化发展火电,率先在国内发展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环保型燃煤发电机组。华能率先引进建成了我国第一台世界先进的60万千瓦超临界燃煤机组,并建成了我国首台60万千瓦国产化超临界燃煤机组、我国首台60万千瓦、100万千瓦国产化超超临界机组。
加快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华能坚持水电流域梯级滚动的开发方式,初步形成了以澜沧江流域水电项目为重点,四川“三江两河”水电资源开发全面铺开的持续快速发展态势;加快了风电投产的进度,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商业运行的风光(风力与太阳能)互补发电系统。截至2008年9月底,华能水电运行和在建容量1068.1万千瓦,风电运行和在建容量204.5万千瓦,还开工建设了生物质发电项目。
推进先进清洁能源技术和项目的开发工作。华能集团实施了“绿色煤电”计划,在天津建设清洁煤电示范电站,促进煤电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广、应用先进核电技术,在山东石岛湾建设高温期冷堆示范核电站
贯彻国家“上大压小”号召,做好小机组关停工作,电源结构不断优化。华能集团在“十一五”期间将总共关停82台367.225万千瓦。截至2007年底,华能集团已关停小火电机组239.125万千瓦。通过“上大压小”,华能集团火电机组结构显著优化,截至2007年底,华能集团30万千瓦以上燃煤机组占燃煤机组的85.3%,6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机组占燃煤机组的34.3%,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机组4台,占全国的57%。
23年来,华能共完成基建投资2452亿元,其中电力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254.5亿元,发电装机容量以年均20.8%的速度增长,总规模达到 7157.6万千瓦,是集团组建之前的64倍。
二、 经济效益稳步提升
23年来,华能在发展中不断提高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水平,使公司经济效益和整体实力稳步提升。
安全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华能集团一贯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不动摇,完善各项安全规章制度,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制;加强设备技术监督,确保运行设备健康稳定运行;加强工程管理,保证基建工程安全施工;加强应急管理,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
经营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华能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成本费用不断降低。华能一直坚持开展创一流电厂、创一流公司活动。华能通过实施党风廉政建设、安全生产和经营目标“三项责任制”,有效地提高了管理的效率。通过推进管理革命,使公司的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促进了公司的又好又快发展。
23年来,华能累计发电24650亿千瓦时。2007年,华能集团完成发电量3270.4亿千瓦时,年均增长21.0%。资产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达到3760.9亿元,为1989年集团刚组建时的18倍,年均增长17.42%;华能权益906.8亿元,为1989年的45倍,年均增长23.6%。盈利能力不断增强,2007年销售收入达到1156.1亿元,为1989年的72倍,年均增长26.8%;实现利润106.8亿元,为1989年的38倍多,年均增长22.4%。上缴税金142亿元,为1989年的500多倍,年均增长41%。2007年华能的发电装机容量、发电量、销售收入、利润、人均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在国内发电集团中均名列第一。2004-2007年,公司连续四年赢得了国资委年度经营业绩考核A级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A级,并荣获“业绩优秀企业”称号,是国资委管理的发电企业集团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三、积极利用外资和进行股份制改造,企业竞争力逐步增强
华能创立初期,就积极利用外资,并联合地方集资办电,取得了快速发展。华能还对电力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提高管理水平,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使公司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在1985年至1993年的8年间,华能根据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电力工业的需求,利用国内外资金,采购国内外设备,高速度、高质量、低造价地建成了一批火力发电厂。在此期间,华能利用外资88亿元,占同期全国电力工业利用外资的40%。
1994年,华能成为境外上市企业的试点。1994至1999年5年间,为了拓宽融资渠道,筹措更多的资金加快电力发展,同时为了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华能集团公司和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分别发起设立了山东华能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和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能国际),并先后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股票。华能国际还在香港联交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在这个阶段,华能在国际资本市场共筹集资金13.3亿美元。在此期间,华能共利用外资约185亿元,占同期全国电力工业利用外资的19%。
四、科技进步、自主创新水平不断提高
华能以引领我国发电技术的自主创新和大型发电装备制造的技术进步为己任,率先建设了一批在技术进步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产化依托项目,在发电行业保持了技术领先地位,为推动我国电力工业的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引进、吸收国际先进技术,促进电力装备国产化。在科技进步方面,华能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我国电力行业多项第一,先后创造了31项全国企业技术进步的新纪录。
华能沁北电厂建设了国内第一台国产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使中国开始拥有了自己制造的超临界火电机组。目前国产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已经成为电力行业的主力机组。华能率先在玉环电厂建设了国内第一台国产10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2007年,华能营口电厂投产了全国首台6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同年,华能铜川电厂投产了首台国产60万千瓦空冷脱硫燃煤机组,标志着我国已成功掌握了世界先进的大型空冷火力发电技术。
积极开展科研攻关,推进科技进步。“十五”期间,华能集团共承担并完成了国家863、973计划等国家科研项目12项,完成国家级研究课题10项。2003年以来,华能在“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的评选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发电企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共获中国电力科技奖42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23项。华能牵头研发“十五”863计划项目“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研发和应用”项目被国务院授予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华能主持研发的“循环流化床(CFB)锅炉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及应用”、“火电厂厂级运行性能在线诊断及优化控制系统”等2项科技成果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积极追踪国际先进能源技术,率先进行清洁发电技术的自主创新、研发。2004年,华能在国内首倡并积极组织实施了“绿色煤电”计划,该计划旨在研究开发并示范推广大幅提高发电效率、实现二氧化碳和污染物近零排放的下一代煤炭发电新技术,率先解决我国煤炭发电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其关键技术已被列入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国家“863”计划。目前“绿色煤电”在天津装机25万千瓦的IGCC示范电站项目正在积极筹建。
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华能还同清华大学等联合,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华能山东石岛湾核电站20万千瓦级高温气冷堆核电示范工程,该项目已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建成后将使我国核电站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五、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
华能集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燃煤发电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在煤电开发中,华能应用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的洁净煤发电技术,积极对老机组进行技改,使供电煤耗持续下降。2007年,公司完成供电煤耗337.37克/千瓦时,同比下降7.74克/千瓦时,比2007年全国平均水平低近20克/千瓦时。
加强环保设施建设,减少污染物排放。截至2007年底,华能集团安装脱硫设施机组的容量达到3730.5万千瓦,占燃煤机组装机容量的5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火力发电量同比增长16.02%的情况下,2007年华能集团二氧化硫排放比2006年减少了8.88%。
全面建设节约环保型发电厂。华能集团制定并推行了《节约环保型示范燃煤发电厂标准》、《节约环保型燃煤发电厂标准》及验收考核办法。截至2007年底,已有北京、福州、玉环、南通等13家电厂创建为华能集团节约环保型示范燃煤发电厂和华能集团节约环保型燃煤发电厂。华能集团还将节能减排各项任务指标逐年分解落实到产业公司,建立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实施“一票否决”制。
六、 “走出去”取得丰硕成果
华能集团自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重要成果。
积极并购海外电力资产。成功收购澳大利亚OzGen公司股权。2003年12月,华能以2.27亿美元中标,成功收购了澳大利亚OzGen公司50%的股权。该公司拥有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两座燃煤电厂,总装机容量180万千瓦。这是中国电力企业首次在发达国家收购电力资产。截至2007年底,公司累计获得4700多万美元的现金回报。
成功收购新加坡大士电力公司。2008年3月24日,华能集团以3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占新加坡市场份额26%的新加坡大士能源100%的股权。
瑞丽江项目进展顺利。瑞丽江一级水电站项目位于缅甸北部掸邦境内紧邻中缅边界的瑞丽江干流上,装机规模为60万千瓦。中方合作单位是云南联合电力开发有限公司,其中云南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持股50% 。瑞丽江一级水电站首台机组已于2008年9月5日投运发电。
积极参与科技、环保领域的国际合作。参与美国“未来电力”项目。2005年10月27日,华能集团正式成为美国未来电力企业联盟成员,是其中唯一来自亚洲和发展中国家的公司。
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工业研究组织合作。2007年12月,华能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工业组织合作,在华能北京热电厂建设3000吨CO2 示范捕集装置。该项目于2008年7月16日正式投产,是我国第一个此类项目,居世界领先水平。
七、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发央企挥表率作用
多年来,华能集团始终高度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坚持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在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发挥了表率作用。
多年来,华能始终认真履行政治、安全、节能环保、经济和社会“五项责任”,认真落实公司制定的《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意见》和《履行社会责任行动指引》,做好对口扶贫和援藏援疆工作,抓好澜沧江公司“百千万工程”行动计划、四川公司“哺农惠民”工程、北方公司“危房改造”扶贫项目和“金秋助学”等活动,做到“帮一村、扶一县、促一方”,发展一个项目,促进一方发展,造福一方百姓。公司积极参与社会捐助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关爱弱势群体。仅2007年,公司用于社会公益事业等支出就达10051.7万元人民币。
八、 发展展望
华能致力于建设一个以电为核心,煤为基础,电煤路港运一体化的跨国能源集团,努力成为实力雄厚、管理一流、服务国家、走向世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公司“十一五”的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公司所有企业达到节约环保型企业标准的要求,公司的各项能源、资源消耗指标和排放指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在优化结构、节能减排、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公司可控装机容量超过1亿千瓦,煤炭产能超过6000万吨/年,销售收入、经济效益和资产规模进一步大幅增长,在中国发电企业中领先进入世界企业5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