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矿冶研究院创建于1955年,先后隶属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工委、冶金工业部、国家冶金工业局;1999年转制为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
在五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我院坚持以科研为本,努力为行业发展提供共性和关键技术,从容度过体制转换和机制改革的峥嵘岁月,成功地由科研事业单位发展为具有较强实力的科技型企业。国家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钎具检测中心、全国民爆器材检测中心、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均设在院内。
随着主业布局不断明晰、突出,长沙矿冶院主业集中在矿产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研究、新材料的开发与生产两大体系。
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自建院以来长沙矿冶院领衔承担了各类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类科技项目,在复杂多金属共生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攻关、贫红铁矿选矿技术攻关、大洋多金属结核综合利用等科技项目中发挥了中坚作用,为提升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新材料方面,主要产品分布在电子基础材料、电源材料以及超硬材料领域。其中,电解锰生产规模居全国前列;四氧化三锰产销量居全国首位;钴酸锂产品应用独家湿法专利技术于生产,符合行业发展趋势;氢氧化镍覆钴产品在行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截止到2007年底,院集团总资产与转制前相比增长4.87倍,国有权益增长2.71倍,销售收入增长8.19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成效显著。拥有13家子公司及子公司以下企业,包括一家上市公司金瑞科技,高技术产业群初具规模。
一、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绩
(一)加快运行机制转换,增强企业活力
为实现从科研事业单位到科技企业的转型,增强企业活力,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长沙矿冶院大胆探索机制创新,紧紧抓住运行机制转换的核心内容,在改制院所中率先进行了“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全院职工公开竞争上岗,通过科学规范的考核体系,实现了“人员能进能出”的改革目标;取消企业领导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行政级别,实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竞聘上岗,通过干部年度考核、任期考核、群众评议等有效措施,形成了“干部能上能下”的运行机制;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多种支付形式并存的分配体系,实现了“收入能增能减”的改革目标。
(二)加强自主创新,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作为科技型企业,长沙矿冶院始终以行业技术进步为己任,把加强自主创新、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放在工作的首位,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1.突破难选矿技术屏障,提高金属矿产资源利用水平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长沙矿冶院以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为己任,着力解决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中普遍存在的难题,取得了显著成绩:
研究开发的贫赤铁矿“弱磁-强磁-阴离子反浮选”工艺为核心的新技术在鞍山等地区成功应用,推动了全行业技术进步,使这类型矿石的选矿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成果获得冶金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该技术已被选矿界公认为处理红铁矿的经典流程,先后在鞍钢调军台等五个选矿厂全面应用,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提出的 “提铁降杂,实现企业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学术思想,研究开发了相应的成套技术、装备与药剂,成果获2003年冶金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在全行业掀起了“提铁降杂”技术改造浪潮,极大地推动了钢铁行业技术进步。
近两年,长沙矿冶院集中力量开展复杂难处理铁矿高效利用系统工程技术研究,将占国内已探明储量约1/3以上的“呆矿”资源转化成为了可高效利用的资源,并为低成本利用海外铁矿资源提供了技术保障。成功完成了“新疆克州亚星集团年处理50万吨菱、褐铁矿回转窑磁化焙烧工艺技术及其工业试验装置”、“陕西大西沟菱铁矿选矿工业试验”、“太钢袁家村含铁硅酸盐型微细粒磁赤铁矿选矿试验”、“湖南祁东微细粒铁矿选矿试验”等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指标,受到合作方的高度评价。
长沙矿冶院一直是国家海洋多金属结核综合开发利用该计划的主要承担单位。2007年,随着“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落户,长沙矿冶院将积极利用这一平台,努力把实验室建设成为“大洋专项任务”技术发展领域深海采矿技术项目关键技术的研究平台、推动“大洋专项任务”科技进步的重要基地。
2.加快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促进企业做强做大
长沙矿冶院充分发挥自身综合优势,立足于自主创新,不断加快成果转化及产品升级换代步伐,逐步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镍氢电池产业提供清洁环保能源。1992年,长沙矿冶院开始球型氢氧化镍的研究开发试验工作。2002年投资建厂以来,年产已达到3000吨,生产规模居全国第二位,成为全球前六大镍氢电池制造企业供应商;2005年,又率先成功开发覆钴氧化型氢氧化镍产品,占据国内同类产品的60%市场份额,并成功打入日本高端市场。
四氧化三锰是长沙矿冶院自主研发并成功产业化的典范,在国内研发最早、生产规模最大、产品质量优异,占据了国内60%以上的市场份额,同时还出口到日本、欧洲等国家。在新产品研发方面力度很大,已建成年产3000吨高比表面积四氧化三锰生产线,成为国内唯一的高比表面积四氧化三锰生产基地,产品被认定为2001年度国家重点新产品,产品质量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市场情况良好。
电解金属锰产业占据行业领先地位。长沙矿冶院年产电解金属锰约3万吨,是国内目前最大的电解金属锰生产基地,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在行业中均处于领先地位。
民用爆破器材研发技术先进,覆盖面广。长沙矿冶院于1997年率先提出连续化、自动化生产技术及装备的研究开发,先后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成为国防科工委民爆总局倡导推广的先进技术。目前,该技术受让企业达50多家,在国内占有60%的市场份额。
罩炉系列产品的成功开发,开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为了解决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项目“共晶合成软磁铁氧体磁芯项目”的主体设备——“可控气氛钟罩式烧结电阴炉”的技术难题,长沙矿冶院在引进小规格设备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改进,设计生产出了自己的样机,目前该设备已在磁性材料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为院集团创造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改革发展经验
1.解放思想是推动我院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
从传统的事业单位转变为科技型企业,从封闭走向市场,从僵化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现代,纵观长沙矿冶院改革发展历程,前进的道路是曲折、艰难的。多年来,由于在干部职工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因循守旧、“小富即安”等旧观念,使得一些重大改革方案的提出和重大举措的实施,诸如推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科研和管理机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的实施等,遇到过很多阻力,但都通过正面教育,耐心疏导、典型示范,积极引导、共同探讨等手段使各个难题迎刃而解,职工认知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实践表明,推动企业发展需要对传统的体制机制进行系统变革,而解放思想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变革的思想障碍和行为障碍,如果墨守成规、畏缩不前,是很难干出一番事业的。
2.自主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
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始终印证着这样一个真理:自主创新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升技术水平、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企业在自主创新的征途上没有终点。
为了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长沙矿冶院不断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搭建自主创新的平台。目前,技术创新体系主要围绕两大主营业务开展,一是坚持为行业技术进步服务,做好矿产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工作;二是为院产业发展搞好新产品开发。行业共性技术的研究,由相关研究所实施,新产品开发工作由三级构架的研发体系实施。这两方面并行的科技创新体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为科技创新服务。另一方面,长沙矿冶院高度重视加强内部管理,培育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首先,针对科研人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激励机制,为科研人员量身定制了项目工资、成果(专利)奖励、科技成果转化等奖励办法,极大地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加强科研管理,从明确科研任务、科研决策机制、人才队伍建设等诸多环节予以规定,并高度重视课题组建设工作,鼓励课题组自我发展壮大,并适时推动课题组进行公司制改造,从而突破发展瓶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领导也要敢于、善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对风险和失败保持正确态度,努力创造“鼓励成功、宽容失败”、尊重创新愿望、激发创新才能、肯定创新成果的良好文化与氛围。
作为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长沙矿冶院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在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培育优良的企业文化,实施人才强企;在创造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做出更新、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