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成立于1953年6月,先后隶属于燃化部、煤炭部、国家煤炭工业局、中央企业工委和国务院国资委。1998年,按照国发[1998]21号、22号文件精神,将原所属的21个省市区煤田地质局和7所院校实行属地化管理。2001年,按照国办[2001]2号文件要求,将中国煤田地质总局及其所属的省区煤田地质局、专业局和在京单位交由中央管理,并更名为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半个多世纪以来,煤炭地质单位累计查明煤炭资源储量13000多亿吨,占全国已查明煤炭资源量的90%。累计提交可供矿井建设利用含量的90%以上,先后发现神东、准格尔等大型和特大型煤田100余处。改革开放以来, 相继发现了包括神府煤田在内的一大批新煤田。
煤田地质勘探是新中国成立后新组建的一个新兴行业,自1953年国家煤矿管理总局地质勘探局(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的前身)成立以来,先后经历了建国初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大跃进”与调整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和新世纪的大发展时期。先后隶属于燃化部、煤炭部、国家煤炭工业局、中央企业工委和国务院国资委。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煤炭地质职工始终坚持和继承中国工人阶级的光荣传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新中国煤炭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作出了巨大贡献。
牢记使命,为国家提供了煤炭资源保障。建局五十五年来,累计提交各类地质报告9000多件;查明煤炭资源量13000多亿吨,占全国已探明资源储量的90%以上;相继发现了神东、准格尔等100多个大型、特大型煤田;寻找和探明地下水储量1000多万立方米/日,为神府、准格尔等数十个矿区建设和生产提供了地下水源基地;完成了三次全国煤田预测,预测煤炭总资源量5.57万亿吨,目前正在开展新一轮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完成了全国煤层气资源评价,预测我国煤气资源量35万亿立方米;馆藏了55年来全国煤炭地质资料;近几年实施国土资源大调查、矿产资源补偿费等国家地质项目100多项,在东部等煤炭紧缺地区,提交煤炭资源储量300多亿吨,采用新的地质理论和勘查技术,在云南昭通、山东梁山等多个地区发现了大型煤田和煤产地。煤炭地质工作的丰硕成果,为我国煤炭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
自力更生,创立了煤炭地质综合勘查技术体系。新中国成立前,煤炭地质工作仅限于少数老矿区的生产地质,全国性的煤炭地质勘查工作几乎一片空白。新中国成立后,煤炭地质工作者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自主创新、勇于实践,促进了勘查技术的创新与发展。钻探技术由上世纪五十年代单一的苏式手把钻机发展成为今天的金刚石钻进、空气泡沫钻进、超大孔径钻进、地球物理勘探、航测、遥感、测试化验、地理信息等多种技术手段于一体的国内、国际领先的综合勘探技术体系,并广泛应用于矿产资源勘探、矿山安全工程、环境与灾害治理,基础工程施工等各个领域。多种勘探技术相互融合,进一步提高了勘探精度,拓展了服务范围,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技术在煤矿采区的普遍应用,为煤矿建设节约了巨额资金;在复杂山区、高原、沙漠、黄土覆盖区以及水上、村庄等施工禁区的突破,为复杂多变地区开展地震勘探提供了依据。航测、遥感、地理信息技术不断完善,在高分辨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矿产资源调查、矿区环境评价、煤火探测、考古研究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显示出了强大的技术优势,形成了数字城市、数字矿山系统技术体系。
勇于创新,建立发展丰富了煤田地质理论。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开采、利用煤炭最早的国家。中国的煤炭也为世界所瞩目,早在19世纪中叶先后有德国、美国、日本和中国地质学者对我国的煤炭资源进行过一些考察和研究,到19世纪末,我国某些地方请外国矿业师进行煤矿调查,从20世纪初进行过少量地表煤炭资源调查,但没有形成煤炭资源状况数据资料。建国后,煤炭地质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地质队伍不断壮大,科技人员不断增加,技术装备不断更新。五十五年来,先后开展了中国主要含煤盆地层序地层与聚煤规律研究、聚煤作用系统分析、洁净煤地质研究、国家大型煤炭基地煤炭、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等300多项科研课题研究,编辑出版了《中国煤田地质学》、《中国煤炭资源预测与评价》、《中国煤层气资源》等几十部专著,制定颁发与完善了煤田勘探技术、质量标准、规程规范,建立、发展和丰富了我国煤炭地质理论。
改革开放,推进战略性结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煤炭地质行业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全面开展了“二次创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大力推进战略性结构调整,形成了以地质勘查和多种经营两条线管理、共同发展的战略布局。在努力做好地质工作、为提高我国资源保障程度提供基础资源和科学依据的同时,实施“大地质”战略,努力拓宽地质工作服务领域,使岩土工程、建筑施工、加工制造、制图印刷、旅游餐饮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资源勘查、多种经营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煤炭地质工作者无论在任何困难和挑战面前,始终牢记使命、不辱使命,以为国家提供资源保证为己任,以为国家寻找煤炭为光荣,即便是在任何困难情况下,也为国家提供了资源保障。这就是中国煤炭地质队伍的理想、信念、精神之所在。
走企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煤炭地质行业按照国家关于地勘单位改革的一系列政策要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推进企业化改革与经营,进一步加强地质勘查能力建设,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推进单一煤炭地质勘查向其他矿产资源勘查,向农业、城市、水工环地质、灾害地质,向探采一体化转变,推进加工制造业向成套装备制造、制图印刷由传统工艺向数字化技术转变,构建起了煤炭地质勘查、研究及矿业开发,相关工程施工、服务与专用设备制造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构建了集矿产资源调查与勘探、地球物理勘探、航测遥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调查评估与治理、基础工程施工、测试化验、制图印刷、装备制造、旅游服务等多专业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队伍,并广泛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在东部找煤、西部找水、海上淡水勘探等资源勘探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精神,构建煤炭资源勘查新体系、保护节约和合理利用煤炭资源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完成了我国煤炭国家规划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矿区和稀缺特殊煤种矿区划分研究、国家大型煤炭基地资源综合评价、首批煤炭国家规划矿区资源评价、国家863、973科技科技攻关项目等重大研究课题,为国家煤炭工业宏观决策和资源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地热资源勘探,矿山抢险救助,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数字北京、数字奥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奥运工程施工、四川汶川抗震救灾等地质勘查延伸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推进了地质工作与区域经济建设相融合,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先后同日本、荷兰、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尼西亚以及非洲、中东、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合作与交流。
改革开放,使煤炭地质行业实现了由单一的煤炭资源勘查向“大地质”的跨越;实现了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的跨越,实现了煤炭地质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近5年,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经济总量年均增长30%,利润年均增长60%以上,职工人均年收入增长20%以上,离退休人员生活待遇有较大提高,职工工作和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半个多世纪以来,煤炭地质行业40多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全国科学大会奖,100多项科技成果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先后有11人获李四光科学技术奖,30多人获孙越琦优秀青年地质科学奖,87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煤炭地质行业先后涌现出9个全国功勋地质勘查单位、34个煤炭工业功勋地质勘查单位,一大批先进集体、优秀工作者和英雄人物受到表彰奖励。煤炭地质工作者,用辛勤与汗水谱写了瑰丽诗篇,用激情与热血镌刻了历史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