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编制企业发展规划,事关企业生存和发展大计。通过规划可以科学确立定位、实现企业资源结构优化、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引领企业可持续发展。山东省国资委高度重视企业战略规划管理,主导省管企业以编制“十二五”规划为契机,形成了以科学规划引领企业科学发展的工作模式,实现了国资监管方式的重大创新。
一、把编制企业“十二五 ”战略规划作为大事来抓
“先谋后事者昌”。 谋划一个科学的规划并加以实施是企业科学发展的关键。但从实践看,多数省管企业规划管理工作还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整体水平与国内外一流企业还有较大差距,规划执行体系、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还不健全,以科学的规划引领、推动、保障企业科学发展的思想理念和工作模式远没有确立。有的认为规划质量高低甚至有无对企业的影响不大,战略管理意识淡薄;有的企业把规划当“摆饰”,做出来只是装门面,规划被束之高阁;有的缺乏操作性,规划目标不科学、实施计划不具体,保障措施不能支撑目标的实现。针对存在的问题,山东省国资委把科学编制战略规划作为引领企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改进监管方式的关键环节,体现出资人主导意志,作为大事来抓。
1.高度重视,周密部署。2010年3月,省国资委就着手部署企业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提供了《省管企业战略与规划编制大纲》,提出了具体要求。贯彻中央、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决策部署,7月份专门召开省管企业责任人会议,把突出转方式调结构,作为谋划企业“十二五”发展的主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理清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攻方向,纳入发展规划。同时,要求大企业集团聘请知名咨询机构、高层次专家参与规划编制、审查论证,充分听取专家意见,以国际化的视野定位未来五年发展。贯彻十七届五中和山东省省委九届十一次会议精神,12月份又召开省管企业“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交流经验,启发借鉴,针对编制过程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树立以战略规划引领企业科学发展的理念,实现管理创新,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科学编制规划,突出了产业定位的前瞻性、目标的科学性、实施的可行性。
2.树立目标,明确方向。省国资委按照十七届五中和省委九届十一次会议精神,结合国家和省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编制了《省管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称《纲要》),提出了“十二五”末山东省省管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资产总额达到1.5万亿元,营业收入1.2万亿元,利润1200亿元,效益指标实现翻番。力争打造10家左右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较高知名度的大企业集团,人均创造价值和效益水平指标进入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7家左右营业收入过1000亿元,其中3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同时,在产业转型、产品升级、科技进步、管理创新、节能环保等方面明确了一系列的目标任务。各企业根据省管企业总体目标任务,结合自身实际,编制“十二五”规划时自觉与总目标相衔接、匹配,在总体实现效益指标翻一番的前提下,发展基础较好、产业调整到位、条件较好的企业确立了更高的发展目标。同时,企业在产业发展方向上,与《纲要》确立的方向保持一致,努力在主业上打造竞争优势,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强化对标,评价实力。要求企业选取国内或国际一流企业进行对标,设计了包括主要产品产量、资产及效益规模、发展速度水平以及在国内行业排名等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找准企业在行业中的市场位置。在同等市场环境条件下,标杆企业的优势是什么,自身企业的差距在哪里,分析自身竞争的优劣势,评价竞争实力。如重工集团选定卡特彼勒公司、康明斯公司为对标企业,与国际一流公司比实力;山东黄金(50.95,0.95,1.90%)与中国黄金集团、紫金矿业(5.69,0.13,2.34%)在资源控制、专业技术、体制机制、管理技能、人才队伍等方面对标,并与世界第一、第二的黄金企业巴利克公司、纽蒙特公司对比找差距。多数企业抛弃惯性思维,增强战略眼光,科学分析、研判“十二五”期间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势、行业动态,主动向国内前沿、世界一流对标,找到了自己的短处,看到了与标杆的差距,发挥比较优势,打造竞争优势,抢补短板,明确了追赶的方向和途径。
4.专家评审,把脉诊断。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指导性,省国资委聘请专家对省管企业规划逐户进行了评审。一是根据企业主业涵盖的领域,聘请国内相关行业的专家,一般每个企业聘请5~7名,省国资委严格审查专家资格,确定人选。二是专家层次高、权威性强。涉及煤炭、钢铁、机械装备、黄金、投资、商贸等行业专家100余名,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部级职位行业专家、国际咨询机构专家以及来自国家相关行业协会、咨询研究机构的知名专家占近80%。三是明确评审重点。分析企业发展环境,对企业未来发展形势和所处行业发展前景做出分析判断,帮助企业掌握行业发展的大趋势,找准市场定位;研判发展重点,突出转方式调结构,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判断产业定位是否正确;评估发展目标,结合企业“十一五”发展实际,对“十二五”发展目标进行评估,既适度超前、令人鼓舞,又稳妥务实、科学合理。评价规划保障措施,审查了企业人才、科技等子规划,对建立健全与企业战略规划相适应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考核体系做出了评价。四是形成专家评审意见。评审会上,省国资委领导、相关处室负责人以及企业班子成员、部门负责同志、重要子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参加,听取专家们对企业规划的点评,并与专家面对面沟通,咨询互动,最后专家组在认真讨论酝酿的基础上,形成专家意见,为企业规划进一步修改完善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切实增强企业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实效性
立足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培育核心竞争能力,实现企业跨越发展,指导企业“十二五”规划编制,注重了规划的科学性、实效性。
1.统筹兼顾,科学谋划。指导企业编制规划,注重处理了“五个”方面的关系:注重了传统产业提升与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关系,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巩固竞争优势;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必须符合产业政策,具备技术、人才、管理和专业优势,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注重了主业突出与发挥多元化协同效应的关系,坚持突出主业,适度发展有限相关多元化,适度延长产业链,必须具备人才、技术等关键要素的支撑,能够与相关产业产生协同效益。注重了资源获取与如何有效配置的关系,特别是资源性企业获取资源至关重要,应统筹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既要使资源优势尽快产生效益,又要储备资源,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注重了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总的要求是“好”字当头,加快转型升级,在确保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适度的规模扩张。注重了积累发展与资本运作的关系,逐步调整企业主要靠自我积累和以产品经营为主的发展模式,增强资本运作意识,实行生产经营与资本运营并举,有条件的企业利用并购、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资本证券化等手段,实现企业跨越发展。企业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规划编制更加科学、合理。
2.远近结合,科学务实。企业编制“十二五”规划,集战略、规划、计划于一体,明确了前三年发展目标、实施计划,做到了远近结合,前瞻性与实效性结合,增强了规划的科学性。企业规划都有明确的战略定位,对企业的使命、愿景有清晰、准确的描述,将战略与规划、计划相结合是显著特色:一是科学确定产业发展方向。按照“高端、高质、高效”发展战略,针对传统产业巩固和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对现有产业进行研究论证,确立了清晰的产业定位。有的企业对难以形成竞争优势的主业选择退出,对已经形成一定基础、发展前景较好的产业纳入主业范围,如新矿、淄矿等企业相继调整了发展主业。二是科学分解发展目标。依据企业“十一五”发展情况,在研判“十二五”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优势和不利因素的基础上,经过企业上下反复测算,确立了五年的发展目标。同时,将发展目标按照年度进行分解,描绘出发展目标实现的具体途径,特别突出了前三年的目标,要求有更高的准确性,从而编制了企业的年度目标计划,实现了战略变为规划、规划变为计划,促使规划目标落到实处。三是发展目标与业绩考核相衔接。把能够落地实施作为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基本要求,强调规划目标与业绩考核等相关指标衔接,与业绩考核工作相配套,以规划目标为基础,审核确认考核目标值,做到匹配对接,前呼后应,既不好高骛远,盲目空喊口号,又防止了借故与考核挂钩,人为压低指标。采取专家评审方式,统一尺度把关,也增加了目标的科学性。四是明确实施计划。针对确立的年度目标,规划中提出了包括体制机制创新、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投资项目安排、自主创新与科研开发等一系列的实施计划,计划具体,措施明确,规划目标落地有了可靠保证。
3.体系健全,科学完善。企业在编制“十二五”战略规划的同时,编制了人才、科技两个专项子规划,有的企业还编制了资本运营子规划、主业发展专项规划等,建立健全了规划的支撑体系。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科技两个重要支撑,省国资委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省管企业自主创新工作的指导意见》、《山东省省管企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为企业编制两个子规划明确了方向。作为“十二五”战略规划的重要补充、支撑要件,两个子规划在内容上都有多方面的创新:进一步明确企业不同产业板块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的政策,完善适应不同产业板块人才特点的体制机制;区别不同岗位及贡献,建立市场化的薪酬管理体系,使人才的薪酬水平与市场接轨;对特殊人才实行特殊政策,如市场化选聘的人才,按照市场化的价格确定薪酬,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可以探索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打通领导职务与技术职务“双轨并行”渠道,将薪酬高低与贡献大小、考核评价配套挂钩;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发挥平台作用,明确技术创新重点方向、实施计划以及保障措施;注重围绕主业领域关键技术,搞好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核心工艺、流程、技术和装备提升的应用性研究方面实现新突破,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技术,向科技要效益,逐步实现企业发展方式向依靠技术创新驱动转变。人才、科技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完善了企业规划体系,对“十二五”规划实施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建立健全企业规划落地实施的保障机制
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抓落实。以科学的规划引领企业科学发展,是省管企业“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大紧迫任务,围绕抓落实,建立健全了一整套有效的保障机制。
1.建立规划实施的制度创新机制。制度安排,影响着规划实施的资源调配、工作流程、工作效率。围绕企业规划实施,需要在相应的制度安排上有所调整,省国资委正在制定或调整相关政策,构筑一系列制度设计上的创新。一是规范企业科学决策程序。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董事会建设为核心,以外部董事制度为重点,探索完善监事会、外派财务总监制度总体推进、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充分发挥的工作机制,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在董事会健全、运作规范的企业,逐步下放管理权限,规范制度流程,实现企业规划“自治”。二是创新用人制度。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是规划实施的重要支撑。尽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用人机制,以市场化为导向,鼓励企业加大竞争性选人用人力度,实现竞争性选人用人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将考核结果与职务升降紧密挂钩,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三是创新激励制度。实施有效激励,是落实战略规划的重要保证。督促企业把分解落实的规划目标与全员业绩考核结合起来,把考核结果作为薪酬分配的重要依据,实现收入与责任挂钩、贡献与薪酬挂钩。对业绩突出的经营管理人员、科技创新人才,加快实施企业年金、股权激励等措施,对实施规划目标贡献特别大的各类人才,优先实行股权激励。
2.建立规划实施的资源优化机制。促使企业将资源按照年度目标所确定的优先顺序进行配置,特别关注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一是引导投资方向,规范投资行为。认真审查企业年度投资计划,做好投资项目管理,能够与规划确定的投资项目、规模等相一致,防止计划外盲目投资,确保规划落实。二是推动企业内部资源调整,实现资本向主业集中、向价值链的高端集中,打造主业核心竞争优势。按照省国资委批复的企业内部产业整合重组实施方案,加快实施对低效、无效资源占用企业的整合重组或退出市场,计划在2011年年底全部完成。同时,积极研究企业间相同产业资源的优化,提出企业间相同产业资源整合的方案。三是培育壮大人才、科技等资源,每年安排资本经营预算支出专项,关注企业人才培养及高层次人才的引进、“租用”,支持技术创新。四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采用资本运作方式,对拥有人才、技术、市场等资源优势的企业,实施并购,充分获取各类外部资源。
3.建立规划实施的组织保障机制。规划实施要求组织发生相应的变化,因为组织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目标和政策是如何建立的,组织结构决定了资源配置,因此,编制规划时要考虑现有的组织结构形式,规划确定后,原来的组织结构或多或少都要做相应的变革,以适应新规划的需要。一是改进企业内部组织机构设置。认真梳理企业各级组织机构的设置,使其逐步与新的发展模式相适应。比如董事会建立各专门委员会,以适应战略管理和实施的需要。组织架构的设置,按照市场化的要求,增加了对市场的敏锐度,如强化战略情报的收集、资本运营等职能部门,还与内部产业板块相适应,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价值链管理水平的提升,防止了过多的管理层次、过宽的控制范围。二是明确落实责任。明确企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在战略规划实施中的相应责任,特别是充分发挥董事会的核心作用,战略规划的分解、具体任务的确立、考核目标的制定、保障措施的建立、工作进度和质量的监督等工作,都以董事会为核心承担起了职责。还将企业总体规划分解落实到各产业板块、业务单元和具体岗位,加强协调配合和考核监督。三是对人才、技术、资本运营等事关企业整体发展的重点工作,构建完善相应的机构平台,发挥相关职能作用。通过建立有效的组织体系,切实做到了责任明确,执行有力。
4.建立规划实施的工作执行机制。促使企业规划的实施,需要相关工作的配套联动,建立了从战略规划到年度计划、全面预算管理、业绩考核与薪酬管理等相关工作配套的工作机制。将规划分解到计划,计划量化到预算、预算执行与绩效考核、薪酬挂钩,将目标、责任同时落地,使企业在战略规划引导下科学发展。省国资委要求企业建立三年滚动规划的编制制度,即:在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后,对后两年规划内容和主要目标进行必要调整,并研究提出新的第三年规划目标,形成新的三年发展规划,逐步形成工作制度。实施三年滚动规划,就是要求企业确立年度目标计划,加快推进发展战略与规划、年度计划、全面预算、业绩考核等方面的有机结合,推进战略规划落地实施,形成以规划推动企业发展的工作机制。
5.建立规划实施的考核评价机制。定期开展企业规划实施中的跟踪评价,总结成功经验,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实施规划的调整,防止造成损失。省国资委对企业的任期考核以规划实施为基本依据,针对不同企业发展的重点、关键、薄弱环节及创新领域等,提出如资源获取量、结构调整、业务创新等个性化考核指标,纳入重点工作考核。规划期结束后,将全面、系统、客观地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将评价的结果与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挂钩。同时,监督企业将规划目标分解落实到产业板块、业务单元及具体岗位,建立完善与落实战略规划相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规划实施的评价考核,促使企业按照规划路径持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