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及重庆模式的时候,重庆国资委主任崔坚很低调。他认为,外地人也许可以说“重庆模式”,如果自己也说重庆模式,则有自诩之嫌。在他看来并没有什么重庆模式,如果一定要说有,那就是重庆严格按照中央的政策执行,重庆市各级政府付出更多的精力来为老百姓办事,像“2+5”、“白加黑”这种情况在重庆的官员那里很普遍。
重庆国有企业体制灵活,灵活的体制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率。体制的灵活表现在:政府的主要领导出任国资委的领导,使得中央关于国资委的政策能够迅速传达下去,在中央与地方的对接中实现“无缝连接”;国企的高管里出现政府官员的影子,但是这并不是“政企不分”,因为到企业在职的官员,必须实现三脱离:“脱官、脱公务员、脱组织关系”,可以说是“净身出户”,这些官员由于熟悉政府的运作方式和国家的政策,把地方的工商企业和地方金融企业都统一到一个平台上。地方金融机构为工商企业处置不良资产,使得工商企业能够轻装上阵,而金融企业也得到了发展。
通过“走出去,引进来”,重庆国有企业实现了由“被动式产业转移”向“主动式产业转移”模式的转变,产业也由低端向高端转变。很多学者都在讨论我国产业中存在的“低端嵌入”问题,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以往我国的产业转移模式基本是处于“被动式产业转移”的状态,由于产业具有从属性,不断地招商引资、盲目地转移国外淘汰的产业,只能使我国的产业发展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很难进行技术创新,永远处于国际价值链的末端。而重庆市许多国有企业能够主动出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技术,通过收购国外知名企业,将其先进的技术引进到国内,并利用后发优势,通过实施“主动式产业转移”战略,进而提升了自身的产业结构。当地这样的例子很多,如重庆机电集团,以2000万英镑收购英国PT集团旗下6家子公司的全部股权,获得3个百年品牌、5项世界先进技术;中国四联集团以2000万美元收购美国霍尼韦尔加拿大蓝宝石工厂,并借此进入LED产业;重庆轻纺集团成功收购了全球第四大汽车密封条企业——德国萨固米集团,一举获得6项世界先进技术、81项国际专利。
在很多人纠缠于“国进民退”或者“国退民进”的时候,重庆的国企却走出了一条“国民共进”的路子。所谓的国民共进,即国有企业的发展和民营企业产业结构的合作互相带动发展。这样的例子在重庆国企中也很多。以嘉陵摩托为例,最早是嘉陵摩托从日本引进摩托车的生产线,带动了一批民营企业来为其生产配套零部件,在民营企业掌握了摩托生产技术之后,就自己生产整体摩托,最终在重庆形成了一个摩托车的生产基地。
中国四联集团,是我国数一数二的仪器仪表生产企业,就这样一个以实业为主的企业,却在2011年10月份做起了中小企业小额贷款服务。难道是垂涎于虚拟经济的“蛋糕”,也想从中获得一份利益?其实,四联集团所做的是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贷款。2011年,在银根紧缩的情况下,中小企业贷款难度加大,四联集团给那些为自己做生产配套的企业提供小额贷款。
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周期性,行业的发展亦是如此,都有成熟期和衰退期。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适当的时候进出某个行业均属正常,不一定非要贴上“国进民退”或者“国退民进”的标签。只有国企和民企都得到发展,做大经济这块“蛋糕”,才是双赢。
(陈秋贵,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