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坚强的能源奉献者
“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集团努力增储上产,油气并举,带来了第5个储量增长高峰期,为我国能源结构的改善立下了汗马功劳。此外,中国石油四大进口能源战略通道的构建,为我国能源供应安上了多重“安全阀”
从广州市内的小餐馆到郊外的陶瓷厂,从北京公路上的公交车队到小区里的高层住宅,天然气正在不断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烹调、取暖和交通的主要能源来源。民众对天然气的喜爱之甚,让市场都感到惊讶。过去十年,国内的天然气消费量增长了两倍。未来十年,这一爆炸性的增长速度仍将保持。
这样的厚爱,让生产了全国天然气总产量83%的中国石油集团(以下称中国石油)既倍感自豪,又感到压力和责任重大。据统计,中国石油生产的天然气,已经惠及全国将近4亿人口。换句话说,我国每3个人中就有1个人使用着中国石油勘探开发运输的天然气。这是中国石油为我国能源结构改变、推进节能降耗工作做出的巨大贡献。
天然气:为低碳护航
“十一五”期间,清洁、环保与低碳成为能源消费的主流声音。我国主动承担国际责任,慨然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加快清洁能源的推广和利用。与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比较,天然气无疑是目前最为现实的选择。
天然气有多低碳?统计数字显示,上一个采暖季(从2009年11月上旬到2010年3月中旬),北京市采暖用气达到51.55亿立方米,相当于减少用煤180万吨。这意味着,仅一个采暖季“气代煤”后,北京每年向天空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减少了1.8万多吨、二氧化硫2.25万吨、悬浮颗粒物2500吨。近几年北京的蓝天天数越来越多,天然气的使用居功至伟。如果天然气惠及更多城市,环保效应将会更加凸显。
这使得天然气迅速成为炽手可热的商品,作为主供应商的中国石油集团自然要快马加鞭。
在“油气并举”战略的引领下,中国石油的天然气产量自2005年突破300亿立方米后,连续四年换“百位”字头。2009年,中国石油天然气产量达到683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目前,中国石油的天然气产量在油气总产量中的比例,已由2000年的12.4%上升到2009年的34.6%,成为最具成长性的业务。
管道建设是天然气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也是连接资源和市场的桥梁。“十一五”这五年正是管网建设的黄金机遇期。在“十一五”期间投产的西气东输二线、涩宁兰复线、陕京三线等,与之前建成的西气东输、陕京一线、陕京二线等一起,搭起了覆盖全国的能源大动脉。川渝、华北及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区域性管网,中南地区、珠三角地区也基本形成了区域管网框架。
此外,为保障天然气供应的平稳和安全,“十一五”期间,在天然气消费市场附近和管道沿线,中国石油还陆续配套兴建了大型地下储气库、LNG 接收站等调峰设施,并与管道连接,形成点线互联的天然气供配气管网,从而形成了资源多元化、供应网络化、调配自动化的多气源多用户的供应格局。
石油:艰辛的胜仗
尽管天然气产量节节高升,但我国的石油勘探开发仍面临着一场硬仗。
随着我国经济多年来的高速度发展,石油需求大幅攀升,我国正以惊人的速度成为石油进口大国。2007年,我国进口石油达到1.968亿吨,逼近2亿吨,这一曾被预测2020年才能达到的进口量被提前13年“完成”。一项关于中国未来能源供需的报告预测,到2020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将达4.5亿~6.1亿吨,而彼时国内供应量却只有1.8亿~2亿吨,缺口达2.5亿~4.3亿吨。
到那时,石油进口依存度就不再是现在的51.3%,而是更高。这让能源安全的阴影始终萦绕在国人的心头。“煤电油运全面紧张”一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央政治局一年里几次请能源专家讲课,集体学习世界能源形势和我国能源战略。
忧国之所忧,急民之所急,为了保障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能源,中国石油[11.34 -0.70%]喊出了“东部硬稳定,西部快发展”的口号。搞开发的人都知道,对于开采了几十年、不掉量就相当于增产的老油田,要保持一个“硬”字何其不易。不过,中国石油人素有啃硬骨头的精神,迎难而上是他们的固有作风。2007年开始,中国石油全面启动了以提高采收率为目标的老油田二次开发工程,将已经贡献了一遍产量的老区再度精耕细作。为此,中国石油开展了10项重大开发试验攻关技术,规模推广水平井和欠平衡井,加快产能建设步伐。
在这关键时刻,肩负老石油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的嘱托,大庆油田再次站了出来。2008年7月16日,“高科技新会战誓师大会”在大庆隆重举行。铿锵有力的誓词响彻整个会场:“我们从这里出发,辉煌之后再回原点,打一场高科技的石油新会战,实现4000万吨的持续稳产。”这是大庆石油人向全中国的庄严承诺。他们再次响应祖国的号召,胸怀满腔热诚,手执科技利剑,誓为祖国献石油。
另一个石油之都——长庆油田也在悄然积蓄力量。
长庆油田是个有名的“低渗透”油田。不搞石油的人,大部分搞不清楚“低渗透”的含义。长庆的石油专家这样给我们打了个形象的比喻:石油如果渗透在一块海绵里,轻轻一挤就可以出来,但是如果渗透在砖头里,挤出来就不容易。砖头和海绵比,就是低渗透。
国际石油界用“毫达西”作为反映渗透率的基本单位,渗透率小于50毫达西的油田称为低渗透油田,而长庆油田70%的储层渗透率却小于1毫达西。20世纪80年代,国外专家就对长庆油田宣判了“没有开发价值”的断言。
然而,长庆油田没有放弃。近年来,长庆不断解放思想,坚持不懈地在“磨刀石上闹革命”,最终通过理论和技术创新,攻破了“低渗透”、“超低渗透”这道世界性难题。自从2006年产量突破1000万吨后,长庆油田的产量每年以500万吨的速度增长,相当于每年建成一个中型油田。到2009年,长庆油田的产量已经达到3000万吨。不远的将来,它的产量将达到5000万吨,相当于我国陆上油田总产量的1/4。
普通人不会发现,一场无声无息的竞赛正在展开,我国油田产量排行榜正在不断刷新。长庆油田刚刚超过胜利成为第二大油田,塔里木油田旋即以2000万吨的油气产量超过同侪,坐上了第四把交椅……
“十一五”这五年,成为中国石油上游业务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中国石油斩获6个超亿吨级规模石油储量区,形成7个千亿立方米以上规模的天然气储量区,成就我国第五个油气储量增长高峰期。
要知道,由于储量接替率不足,堂堂一国石油部长曾愁得寝食难安。如今,经过大规模油气勘探,我国油气储量接替率已经达到164%。这意味着每采出1吨原油,同时已经控制了地下1.64吨储量等待开发,寅吃卯粮的历史彻底终结。50多年的石油开发不仅没有采空地下资源,反而使油气家底越发厚实。164%,这个关键性的数字,已经远远高于国际平均83%的储量接替水平,中国石油功不可没。
勘探不易,开发也难。我国主力油田大部分已经高效开发四五十年,储量品质普遍变差、油田开发整体进入“双高”阶段。大庆主力油田可采储量采出程度高达81.7%,综合含水高达91.05%,可称“水淹到脖子”。然而,即使是面对这种不利局面,中国石油上游业务仍然实现原油产量稳中有升,原油年产量自1995年突破1亿吨后,一直保持在年产1亿吨以上的高水平。从2002年到2008年,中国石油原油产量连续7年保持增长,2008年更是达到1.08亿吨的历史高值。
布局:四大能源通道
尽管在以中国石油为首的三大石油公司的努力下,中国已超越伊朗成为全球第四大原油生产国,但是中国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原油需求国。相比之下,国内产量仍然不足,中国海外寻油的路途依然艰辛。
长期以来,中国原油进口的主要路径是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回国。这条1080公里的海峡,是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之间相互往来的海上枢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据测算,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船只近6成是驶往中国的船只,其中绝大部分是油轮。谁控制了马六甲海峡,谁就把手放在了中国的战略石油通道上,谁就能随时威胁中国的能源安全。因此,如何破解“马六甲困局”,一直是国人的心头之刺。但是,要开辟陆上通道,与俄罗斯、中亚、东南亚等邻国开展能源合作也非一朝一夕之事。
这个问题在“十一五”期间终于有了突破。“十一五”期间并不太平,石油界恰好经历了“油价过山车”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不过,在其他石油公司为利润降低和调整投资大动干戈之时,中国石油集团却利用这一千载难逢的良机,大力开辟我国能源进口通道,为我国的能源供应打造更为坚固的“安全阀”。
中国石油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加快能源布局的调整。在加快推进国内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同时,以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视野和气魄,大力实施资源、市场和国际化战略,统筹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全面构建四大油气战略通道。
2006年7月,中哈原油管道正式投运。2009年4月,中俄原油管道建设开工。2010年6月,中缅油气管道建设开工。2010年9月,中国石油首个LNG(液化天然气)码头在大连竣工。临近岁末,中俄原油管道按计划投产,漠大线开始试运营。中国石油油气进口多元化战略在“十一五”期间屡创佳绩。
数据显示,中哈原油管道输送能力已突破2000万吨/年,中亚天然气管道年输气能力达到300亿立方米;中俄原油管道设计年输油能力1500万吨,最高可达3000万吨;中缅油气管道设计年输油能力达到2200万吨,输气能力达到120亿立方米天然气;东部海上通道建设将实现LNG每年1000万吨以上、原油4000万吨以上的供应能力。按此计算,相当于增加油气当量1.45亿吨。中国石油的供应能力将在四大油气战略通道全面运营后极大提升。
中国石油主导的四大油气战略通道的建设,加深了中国与中东、中亚和俄罗斯等能源市场的合作,同时推进了我国与相关国家在能源科技及其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了互利共赢。同时,四大油气通道建设也推动了管道运输的发展,促进了国内新的能源供应格局的形成,有助于缓解我国部分地区能源供应紧张状况,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集团
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中国石油集团的海外之路越走越高端,品牌美誉度也越来越高。它正在将自己打造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油气供应商
巴格德雷,在土库曼斯坦语言中是“幸福之乡”的意思。但到了21世纪,这里只是一片生长着红柳与梭梭的沙漠。人们常说,只有迷路的骆驼才会去巴格德雷。
所以,当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公司的设计人员拿着“中土天然气项目巴格德雷合同区域地面设计”的模拟图纸出现时,项目的业主被惊呆了。在这个高度敏感的边境地区,连业主也无法找到一张准确的区域地图。中国石油的设计人员却在基础资料奇缺的情况下,结合卫星遥感图及气区位置图画出了当地的大致地图,再通过实地调研逐一完善修改。
这就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铁人”精神的现代版。正是凭着这份“传家宝”,“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创造了极佳的海外业绩,并在国际市场留下了中国企业的良好声誉。
走出去
走出去,走出去!尤其是在2008年初明确提出建设“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目标之后,中国石油集团“走出去”的鼓点越敲越急。因为要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就要实现“两个转变”,即由国内石油公司向跨国石油公司转变,由单纯的“油气生产商”向具有复合功能的“油气供应商”转变。要实现这“两个转变”,“走出去”就由尝试变成必然,而且要异乎寻常地加快步伐。正如中国石油集团旗下的长城钻探所言,早“走”早主动!
不过,走出去又谈何容易?中国石油走出去的对手是经营100多年、实力雄厚的跨国石油公司,海外的优质资源基本都被它们控制。但是苦心人,天不负,中国石油发挥集团整体优势,从跨国公司不屑进入的边角料入手,苦心经营,艰苦探索,十几年如一日,终于由单一的合作开采向跨国并购、风险勘探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迈进。
“十一五”对于中国石油的“走出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收获的季节。随着技术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中国石油上中下游一体化产业链优势,国家法定投资主体的资金优势,历经国内外双重市场洗礼的管理优势,油公司与工程技术服务双轮驱动的整体优势,在“十一五”期间发挥得淋漓尽致。中国石油在海外剑锋所指,斩获甚丰。目前,中国石油的业务范围分布于全球46个国家,物资装备出口到97个国家,海外工程技术服务队伍近600支。
到“十一五”末,中国石油已经在海外建成苏丹1/2/4区、3/7区和哈萨克斯坦PK三个千万吨级油田,委内瑞拉、印度尼西亚等7个200万吨以上油气项目。海外大庆已见雏形,初步形成非洲、中亚、南美、中东和亚太五大油气合作区以及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链。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具有中国石油特色的海外技术支持体系,成为支撑海外油气业务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十一五”期间,一系列海外重点、难点项目攻关研究和先进成熟技术的集成应用,使中国石油海外自主勘探的探井和评价井钻井成功率在50%以上,海外油气生产项目年综合递减持续控制在10%以内,原油作业产量年均增长15%以上。
走进去
“走出去”是中国石油的既定目标,但能否走得精彩、走出效益、走进高端市场,仍然考量着管理层的智慧。
中东市场,历来被认为是世界石油界的奥林匹克竞技场,甲方眼光挑剔,门槛很高。这一市场长久以来被跨国石油巨头把持,中国石油企业进入的难度可想而知。
但是这一“禁区”在2009年被打破。这一年,中国石油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成功进入伊拉克工程技术服务市场,开发伊最大的油田之一鲁迈拉油田。
中国石油集团总经理、股份公司董事长蒋洁敏在伊拉克项目启动仪式上说:“进入中东石油市场是几代中国石油人的梦想。”
中标伊拉克油田,是中国石油进入中东高端市场的良好开端。走进高端市场、主流市场,是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业务在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上迈出的重大步伐。他们从国际化经营之初通过自主开发实现业务增长,逐步转变为通过自主开发和兼并收购实现“两条腿走路”;从最初重视规模增长、快速做大海外业务,逐步转变为规模和效益并重,实现规模效益共增长;从利用单项技术优势、逐步转变为向发挥集团公司整体综合优势、统筹布局发展;管理模式逐步由生产运营型向战略管理型转变。
“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在中东两伊地区新项目开发及中亚、亚太、北美地区油气资产收购上不断取得成功。仅2009年就新获9个项目,其中千万吨级以上油气项目4个。海外油气业务战略布点初步完成,为“十二五”期间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走上去
如果说“走出去”是指打入国际市场,“走进去”是走进到国外的主流渠道、高端市场,那么“走上去”则意味着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油气供应商,真正成为国际石油石化行业的主流品牌。
一个小故事可以说明中国石油在国外受尊重的程度。2009年,在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SEG)年会上,大庆油田的3位专家代表中国石油集团参加。当他们步入会场并被介绍为“中国石油集团代表”时,会场全体人员竟不约而同地鼓掌致意。世界同行在一个又一个中国石油的骄人战绩面前折服,承认了中国石油的崛起。
这是实力的体现。在美国《石油情报周刊》最新公布的世界最大的50家石油公司综合排名中,中国石油由2005年的排名第7位上升到了第5位。在美国《财富》杂志最新公布的世界500强排名中,中国石油由2005年的排名第46位,一路飙升到了第10位。而在英国《金融时报》最新公布的世界500强排名中,中国石油超过埃克森石油公司,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
曾几何时,中国石油放眼全球,对标分析,瞄准的追赶目标就是埃克森石油公司。诚然,市值登顶并不意味着各方面最强,与埃克森等跨国石油公司相比,中国石油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但无论怎样,进入世界500强和在其中的排位,毕竟是衡量一个企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影响力的重要标志。
中国石油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国际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持续探索和创新具有中国石油特色的海外油气业务管理模式,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实现与合作伙伴和资源国的互利共赢、和谐发展。以苏丹为例,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石油累计为当地提供各种就业岗位超过8万个,在苏丹石油工业的所有技术岗位上,都有苏丹工程技术人员在岗。他们向苏丹慈善事业团体及油区周边社区捐资近5000万美元,直接受益人数超过200万人。油气合作成为联结中国石油与项目所在国人民友谊的纽带和桥梁。
中国石油携手资源国政府,为建设和谐的“地球村”尽到了责任。“十一五”期间,大量社会公益性投入改善了资源国的人民生活,增进了友谊。优秀投资者的形象树起来,中国石油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知名度、美誉度越来越高。
成为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公民
作为企业公民,中国石油深知,在能源供应、保护环境、培养员工、社会公益等方面都需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人们也许不知道,绵延8000公里的西气东输二线,其实是一条非常“苗条”的管道。
按照国际惯例,直径1219毫米管道建设的作业带宽应为35米。但是,西二线的作业者在初期设计中就将带宽减少为30米,随后又减少到28米。特殊地段,更窄。
精打细算的结果是,如果把西二线节约的土地折算成1米宽的绿地,可以绕地球赤道一周还要多。这不能不说是管道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
这就是中国石油对自身社会责任的理解与阐释。一条管线,就是一条弘扬生态经济理念、创造能源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绿丝带”。“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在能源供应、服务客户、培养员工、保护环境、社会公益等方面,均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承担社会责任。
保供之责
“能源企业和一般企业不一样。社会责任不仅是做慈善,保障能源持续供应是它最根本的责任。”中国石油集团相关人士表示。
这种责任不仅体现在要保持良好的经营业绩上,还体现在不断加大投资和技术创新,实现油气田高效开发,积极开发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推动国家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参与国际油气合作以获得持续发展上。
“十一五”是我国多灾多难的五年,西南旱灾、汶川地震、雨雪灾难、玉树地震频频来袭;“十一五”也是我国大事不断的5年,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接连举行。无论是何种重大事件,总有中国石油保障供应的巨手,扶危济困,保驾护航。
作为中国最大的油气生产和供应企业,中国石油一直肩负着为国找油找气的重任。无论是在低渗透勘探开发等方面加大科技攻关力度,还是在对外合作中抢抓机遇,无论是国内外原油价格倒挂导致的油品紧张,还是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高库存导致关停限产举措,保障国家经济发展中安全和稳定的能源供应,一直是中国石油的第一要务。
经过“十一五”的战略性结构调整,中国石油在油气年产量占国内总产量七成的基础上,已经将拥有的年炼油加工能力提升到1.4亿吨,加油站总数提升到1.8万座,年油品销售量提升到9000万吨,产炼销比例更趋平衡,业务结构更趋合理,成为稳健型成长的国家石油公司。
随着四大油气战略通道的加速建成,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连通海外的能源管网初步显现。油气管线总里程从“十五”末不足3万公里,增加到现在的近5万公里。目前,中国石油生产的70%的原油和成品油、99%的天然气通过管道运输完成。再加上一大批油气储备库相继投入使用,中国石油的油气调控能力将更加得心应手,成为中国油气市场的“顶梁柱”和“定盘星”。
绿色之路
在位于毛乌素沙漠腹地的苏里格气田,你会经常听到这样的事:2008年,为了不破坏沙漠腹地的草场和林地,中国石油[11.34 -0.70%]的项目组先后对10口井井位进行了改动;在井场道路修建时,为保护生态环境,多绕行20余公里;为了牧民的一棵树,作业带绕行200米,增加投资4万余元……
不仅仅是在苏里格,“绿色”和“环保”已经成为中国石油默认的行事准则和追求目标。
中国石油深知,石油石化企业必须成为我国节能环保工作的重要推手。
数字显示,截至2010年9月,仅“十一五”期间开工并投产的西气东输二线西段,以及之前投产的西气东输工程,已经累计向我国东部地区输送天然气660亿立方米,相当于减少煤炭运输782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9亿吨。在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活动期间,中国石油销售公司为北京、上海等城市提供清洁油品,改善城市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销售公司组建奥运空气质量保障小组,对涉奥区域内的加油站、油库、油罐车进行油气回收改造;向上海地区127座加油站提供符合沪IV标准的93号汽油和97号汽油,可降低30%~50%污染物排放,颗粒物排放可降低80%以上。
为切实减少油气排放污染,中国石油还加大了对油气回收工程的投入,注重油品销售和配送等环节的油气消耗,优化配送线路,实现安全绿色配送,全面推进中国石油的油品绿色营销。
中国石油销售公司旗下的各分公司也各显神通,不断尝试推广符合自身实际的绿色营销。北京销售加油站便利店等采用可降解材料包装,注重节约用水,使用环保无污染的洗车用品;上海销售在世博前对69座加油站进行二级油气回收改造,对27座加油站进行三级油气回收改造;辽宁销售对油库变压器、油泵等耗电大的设备,科学选型使用节能新技术,减少电力消耗,对车辆用油严格百公里管理考核,加油采取定点加油,集中管理。
正人必先下己,中国石油对自己也是严格要求。2009 年,中国石油全年实现节能182万吨标煤、节水4160万立方米,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
人本之心
金融风暴来临,许多企业纷纷压缩人力成本,国外许多大的石油公司也未能幸免。2009年,人们听说最多的词可能就是“裁员”。中国石油这艘巨轮上承载着超过160万人的重量,压力不言而喻。但是它秉承以人为本的治企理念,把员工视为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没有进行任何经济性裁员。
“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通过培训、开展劳动竞赛为160多万名员工的成长搭建了通道。中国石油总部共组织了180多期重点培训项目,培训1.15万人次;各所属企业累计举办各类专业培训1750期次,培训员工53万人次,高级技能人员和关键操作岗位员工培训率达到98%以上。公司还委托清华大学、美国休斯敦大学等高等院校培训中青年管理骨干。
为了保障160多万人健康无忧地工作,公司推进各项薪酬、福利和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石油石化是一个艰苦的行业,许多作业区分布在盐碱荒滩、大漠戈壁,自然环境恶劣,许多员工长年累月地远离城市,在海外、边远地区工作。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土库曼斯坦分公司总经理陈意深曾经在苏丹待过一段时间。他告诉记者,苏丹气候条件非常恶劣。为了保护员工健康,公司向员工全面普及疾病防治知识。同时,加强流行性传染病的监测、预防和治疗,储备应对药物,提高医疗保障,并邀请中国驻苏丹医疗队、国际SOS救援中心医生到生产一线对职工进行野外医护培训。
中国石油炼化企业的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石油工人是很自豪,但是10年前,新毕业的大学生很少有愿意来我们单位的。毕业生待不了几天就跳槽了。如今,大学生甚至更高学历的人都以进入我们企业为荣……”
这是对两大石油公司持续不断促进员工发展的最好回报。
公益之心
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时候,中国石油要求全体员工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压缩各项费用开支,但继续对口支援新疆、河南等8个贫困县以及西藏双湖特别区和三峡库区移民县的力度没有减弱。中国石油通过产业扶贫和智力扶贫等方式,对贫困地区实现“造血式”扶贫。截至2009年年底,仅中国石油产业帮扶的河南台前县龙头企业恒润石化直接和间接带动当地农民就业2341人,人均年收入增加4500元以上。
在全世界海拔最高、氧气最稀少、生存条件最恶劣的藏北双湖区,当地民众实现了从游牧生活到安居小康,从祖祖辈辈使用酥油灯到使用清洁环保灯、太阳能灯照明,从传统牧业逐步迈向集约化牧业生产的重大转变。双湖的市政基础设施也从泥泞不堪的土路变成了水泥马路,基层公共服务设施从几乎没有变为乡乡有卫生院、村村规范化。“8年来,中国石油实施援助项目59个,投入资金1.66亿元,使双湖区的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西藏双湖特别区区委书记贡嘎动情地说,“双湖人民感激中国石油!”
除了积极参与西部“母亲水窖”等爱心工程外,中国石油还投入3800万元,在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以及10家省电视台推出“全国农产品[15.85 -2.82%]深加工招商项目广告”,以信息扶贫的方式支持新农村建设。2009年,中国石油促成新疆广汇集团与哈萨克斯坦TBM公司合作引进斋桑油气资源。该项目被列为国家能源局和新疆重点能源项目。中国石油援建的养殖中心、优质奶牛繁育基地、牲畜养殖等项目,成为当地农牧民脱贫致富的“造血”工程。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特地发来感谢信,感谢中国石油在遭遇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扶贫开发难度加大的情况下,对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给予的大力支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国石油参与社会公益回馈社会方面做的不仅仅是捐款,在这方面他们做到了社会责任实践创新。”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钟宏武如是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