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演讲将从改革开放30年国企改革中发生的一些重大转折、国企应对金融危机的一些基本做法和对未来的思考三个角度出发,把国有企业和央企的情况给大家做个介绍,供大家批判和探讨。
1978年到1993年是国企改革的第一个阶段,即企业开始进入市场的过程,当时政府给了国企14项让利。对于急需转型的国企而言,最痛苦的阶段是1993-2003年,特别是在1998年前后,中国所有国企的整体利润加在一起不过200亿元,当时一系列的矛盾都集中在一起暴露出来,国企改革步履维艰。
但是国家已经把我们推向市场了,就只能往前走。1999年中央政府做了一次重大调整,因为过去各个中央企业和国有企业基本都属于不同的部委,所以就集中成立了中央企业工委。那实际上是一个过渡机构,国家于2003年组建了国资委,才真正走上了一条比较规范的国有企业管理的道路。
国企改革也伴生了很多重大变化。国企干部现在虽然还有相应的级别、待遇,但从根上讲已经不是过去的选拔体制和机制。此外,国家现在正在大力推进公司制改革,国资委以前监管196家央企,现在是136家,这是经过不断的整合、不断的提炼形成的。
另外一个变化是,过去的国企考核几乎没有什么规范,主要是对干部的考核,但现在有了一套新的考核办法。另外在干部聘任的问题上,过去都是以公务员的方式来聘任,现在已经打破了这个方式,比如我们现在有103个职务向全球公开招聘,通过这种选拔、考核储备了一批年富力强的后备人才。在央企本身的用人机制上,我们现在也基本上都采取了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机制。目前,我们通过这种方式选拔的人才达到了42万人,将近30%的管理人员是从这里产生的。
这样的改变使得国企的经营绩效得到了很大改善。尽管2008年第四季度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比较大,但总体的数据依然比较好。央企的总资产达到17万亿元,销售收入12万亿元,交给国家的税收是9914亿元。
当然,金融危机对央企的冲击也是前所未有的,但是央企并没有等待、被动过冬,而是把金融危机的“危”压缩到最小,“机”利用到最大。从环比来讲4、5、6这几个月的数据是在逐渐向好的,我们希望在下半年有更好的局面。
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判断我们的走势,从容应对,我们要把金融危机的绊脚石变成磨刀石,化危为机。目前已有的几条措施包括,去年4月份、7月份、10月份,即每个季度末国资委都会安排一个视频会议,对当前宏观经济的走势做提示;此外,银行的授信也给了我们强大的支持;我们还利用银行信贷、发债这些渠道筹集发展金,因为钱一定要有,它是企业运转的血液。
尽管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不稳,国企还是积极大胆的采取并购、重组的方式开拓海外市场。中钢集团完成了对澳大利亚一家企业的收购;中国铝业对力拓的收购虽然没有成功,但这也是一次很好的尝试。中国央企走出去战略确实在一步步的实施。
那么中国国企在未来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做细致的考量呢?首先,我们要以推进重组为主线,做大做强,另外又成立了一些新的企业,比如大飞机公司、国家核电技术公司,我们最终的目标是中央企业可能只维持在30—50家,它们都是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而其他的该退的退、该调整的调整,要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以董事会为着力点,完成公司现代治理结构。按照经营权和决策权分立的原则,建立专门委员会为董事会做适当的分工,通过这种组合保证大的决策由集体决定,发挥专家的力量,但在执行层是总经理负责制。
第三,对比先进的国际标杆企业,提升自身的实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研究丰田汽车,也包括通用汽车破产的案例。
第四,加强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创新是企业兴旺发达的源泉,这次金融危机,欧洲、北美一些大企业一夜之间倒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企业虽然够大,但唯有源源不断的推出新技术、好产品,才能让企业更加结实。
我们相信危机是阶段性的,总会过去,世界将会迎来全球化崭新的篇章,中国企业要有所准备,转变自己的发展方式,参与新的全球化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