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请登录注册

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跨越发展

来源:《企业文明》作者: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白中仁
2011-05-19
打印

    中国中铁实施科技兴企、人才强企战略,搭建起多层次科技创新平台和高级专家技术人才梯队,大幅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了企业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是中国中铁科技步伐不断加快、科技优势大幅提升、科技实力全面增强的五年。五年来,全公司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加快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全面加强科技管理,取得了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大幅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了企业快速发展。

  构建多层次科技创新平台

  五年来,全公司逐步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国家工程实验室为依托、以专业研发中心为骨干、以技术中心为平台、以企业为主体、联合搞攻关、开放搞科研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作模式,搭建了多层次科技创新平台,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可靠的体系保证。一是搭建了代表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高端技术研发平台。凭借建设高速铁路过程中积累的科技成果和技术优势,中国中铁成功主办了“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成为我国建筑行业唯一一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先后承担了京沪高速铁路等重大专项课题三项、重点项目七项;凭借在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形成的专业优势和行业领先地位,成功申办了“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占领了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施工技术与专业装备制造技术的制高点。二是搭建了代表中国中铁科技发展水平的专业技术研发平台。全公司创建了桥梁、隧道、电气化、轨道、机械、工程材料及检测技术六个专业技术研发中心,负责六个专业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归口管理,形成了全方位的创新平台。三是搭建了代表子分公司科技发展水平的企业技术中心。目前全公司拥有19个企业技术中心作为企业基础性技术开发平台,承担了全公司95%以上的科研项目,形成了具有中国中铁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

  多途径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五年来,全公司高度重视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建立了四级专家评审制度,出台了科技管理专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科技拔尖人才等评选办法,把技术创新纳入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评审办法,先后培养了一批院士、国家级专家、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和科技拔尖人才等高层次创新人才,建立起了高级专家技术人才梯队。目前,全公司共有专兼职科技人员131 887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6人,国家级专家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75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813人。同时,公司创新产学研联合开发模式,注重吸纳并发挥社会科技资源作用,先后与西南交大、中南大学等科研院所和三一集团、北方重工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并围绕客运专线、高速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组织开展关键技术科技攻关,在理论基础、设计标准、施工验证、成套设备研制等方面开展研究,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大大增强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结合重难点工程实施科技攻关

  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修建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公司结合中国首条无砟轨道铁路——遂渝无砟轨道试验段,研发了多种型式的无砟轨道结构,解决了基础沉降控制、线路刚度均匀化等关键技术难题,创造了大跨桥上铺设无砟轨道的世界纪录,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砟轨道成套技术,为我国高速铁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遂渝线无砟轨道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科技成果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结合京津、武广等高速铁路,公司先后攻克了大吨位箱梁制运架技术、无砟轨道设计、制造等关键技术难题,自主研制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吨位架桥机、CA砂浆搅拌车等关键设备,全面系统掌握了高速铁路修建技术,成功建成了时速350公里的京津、沪宁城际铁路等高速铁路。高速铁路建造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时下,以自主创新为标志的京沪高速铁路建设顺利推进,标志着我们具备了引领世界高速铁路建设的实力,从而为公司实施“走出去”战略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高原冻土铁路、重载铁路修建技术取得重大成果。针对青藏铁路施工面临的“高原缺氧、高原高寒、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公司积极开展路基、桥梁、隧道冻土设计施工技术、环境保护技术、医疗保障等研究,有效地解决了在高原冻土环境下的冻土路基修筑、隧道喷射混凝土、施工通风、隔热保温施工工艺等关键施工技术难题,为高原铁路和冻土铁路的修建奠定了基础。建成的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标志着我们完整掌握了高原铁路冻土施工成套技术。青藏铁路开通运营以来,公司继续开展线路位移监测、实时环境监测等技术研究,结构物经受了恶劣环境影响,保证了冻土路段时速100公里安全运营。“青藏铁路工程”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结合大秦二期工程,公司开展既有线重载扩能评估与加固改造技术、牵引供电技术、运输组织技术、GSM-R技术研究,攻克了路基、桥梁加固、编组站扩能、牵引供电等难题,建成了我国第一条单元列车载重量突破2万吨、年运输能力达到4亿吨的大秦铁路(8.41,0.04,0.48%),标志着公司全面掌握了重载铁路修建技术。

  桥梁修建技术实现新的跨越。结合国内首座外海桥梁——东海大桥、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杭州湾大桥、世界载荷最重的公铁两用斜拉桥——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世界首座六线铁路大跨钢桁拱桥——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等重点工程建设,公司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深水基础整体浮运锚墩定位技术、海上多跨长桥整体运架建造技术与装备、铁路钢桁梁整节段架设成套技术、超长钢梁多点同步顶推技术、三索面三主桁斜拉桥跨中合龙等新技术,解决了大直径钻孔桩施工、大吨位钢梁整体拼装、提升和架设等一系列施工技术难题,保证了重点桥梁建设的顺利进行。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获国际桥梁协会最高奖“乔治?理查德森奖”,“东海大桥工程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大跨径钢箱梁斜拉桥关键技术研究”、“海上长桥整孔箱梁运架技术及装备”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跨江、跨海特大型桥梁的建成,标志着中国中铁桥梁建设水平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隧道及城市地铁修建技术取得重大进展。依托“亚洲第一长隧”——大伙房输水隧洞,研究掌握了深埋特长隧道大直径敞开式TBM长距离掘进综合施工技术;依托“万里长江第一隧”——武汉长江隧道工程,研究掌握了水下隧道大断面泥水盾构施工技术;结合国内首座采用钻爆法施工大断面海底隧道——厦门翔安海底隧道,攻克了海底隧道突泥涌水防治技术难题;依托国内最长的海底隧道——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取得了液压台车钻注一体化预加固技术;依托水下特长盾构隧道——广深港狮子洋隧道,研究掌握了长大水下高速铁路隧道盾构相向掘进、江底对接修建技术,荣获国际项目管理大奖——银奖;依托广州生物岛——大学城沉管隧道工程,研究掌握了沉管隧道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结合深圳地铁国贸——老街区间工程,研究设计了我国第一座单洞双层隧道,攻克了地铁隧道超近距离穿越高层建筑群基础、减少对周边的影响等施工技术难题。这些重大复杂地质、穿江越海、城市地铁隧道工程的成功修建,促进了隧道及地下工程修建技术进步。“地铁重叠隧道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软硬不均地层及复杂环境隧道复合盾构的研制与掘进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标志着中国中铁隧道及城市地铁修建技术达到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

  电气化铁路修建技术有了长足进步。结合京津、武广、郑西等客运专线的建设与运营,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公司全面掌握了350km/h设计技术、弓网受流技术及评价标准,以及350km/h接触网安装、调试、检测技术及验收标准;同时,在“四电集成”方面,自主研发了高强高导接触网导线及其配套零部件,掌握了350km/h牵引供电RAMS/EMC技术、同步数字传输(SDH)技术和数字集群技术,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列化技术标准。公司自主研发的高速电气化铁路用高强高导接触网导线及其配套零部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结合大秦扩能改造工程,公司全面掌握了重载组合列车系统集成技术和扩能改造牵引供电系统的设计施工技术。中国中铁的客运专线电气化铁路修建技术整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重载电气化铁路修建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大秦铁路重载运输成套技术与应用”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广州地铁二号线节能、环保和安全技术集成与应用”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公司建立了架空刚性悬挂弓网受流系统理论,攻克了超低净空隧道安装技术和接触网少维护的技术难题;首创了DC1500V三轨供电靴轨受流系统理论及DC1500V供电制式,成为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的新型方式。

  房屋建筑技术得到大幅提升。结合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北京南站、大连诺德大厦等重点工程施工,中国中铁围绕大吨位、大面积屋架整体提升、节能环保等施工技术难题开展了科技攻关,攻克了万吨级大型钢结构整体提升和250t重型吊机走行平台支撑加固技术、车站大跨度刚架及屋面施工技术、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热电冷三联供技术、污水源热泵节能环保技术等,掌握了大型铁路旅客车站、大型公共建筑、商业和民用建筑修建技术。

  勘察设计技术取得新的突破。围绕设计关键技术、工程技术标准开展科技攻关,公司取得了新突破,全面掌握了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时速250公里客运专线、重载铁路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成套勘察设计技术,通过研究,在复杂山区铁路综合选线、综合交通枢纽优化布局、隧道工程安全风险控制、毫米级无砟轨道路基沉降控制、大跨度桥梁铺设无砟轨道、CRTSⅢ型新型无砟轨道结构、高墩大跨桥梁、跨海深水桥梁、复杂地质环境隧道等设计技术领域,确立了国内领先技术优势。同时,公司自主开发了数字化航测制图、可视化选线、桥梁、隧道、路基辅助设计、站后系统集成、交通枢纽运输组织优化等勘察设计系统,提高了勘察设计水平。中国中铁铁路综合勘察设计技术国内领先,居国际先进水平。

  装备制造技术得到明显提高。为满足高速铁路建设以及铁路大提速需要,公司在高速铁路道岔、特大型桥梁施工专用装备、隧道施工专用设备等制造技术上取得新突破。在高速道岔制造技术方面,公司成功研制了系列高速道岔、提速道岔和GLC(工联岔)系列道岔,解决了AT尖轨机加工、跟端扭斜、模锻电加热、特种断面翼轨模锻和整组道岔试铺平台等技术难题,攻克了高锰钢辙叉高致密铸造、与钢轨焊接和表面爆炸硬化等制造技术,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锰钢与钢轨焊接中间介质,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在桥梁施工装备制造技术方面,先后研制出提升能力达3 000吨、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天一号”起重船、适应桩长达95m的海上打桩船、起重能力达700t的大型钢桁梁架设专用装备、大跨度钢桁拱架设的爬坡架梁吊机;在隧道施工专用装备制造技术方面,研制出了国内第一台自主研发的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样机----“中国中铁一号”盾构机,提升了公司重大隧道技术装备制造能力及国际竞争力。目前,公司的高速道岔、盾构、900吨架桥机成套设备等装备制造实现了产业化。

  信息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公司坚持信息化建设与改革改制相结合,与管理、机制、技术创新相结合,与企业实际相结合,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积极推进统一身份认证、统一通讯、统一企业信息门户、统一系统管理、统一标准体系的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自主开发了工程项目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资金管理系统和协同工作平台等管理系统,并在全公司推广应用,重点工程项目实现了可视化现场管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测试(CAT)、计算机辅助分析(CAE)广泛普及,解决了施工生产管理技术难题,实现了资源共享、数据谱系化、信息集成化、组织扁平化、管理网络化,有效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十一五”期间,全公司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8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含社会力量设奖)565项,授权专利852项,其中,发明专利187项,国家级工法68项,省部级工法532项,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网站声明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教育培训中心 | 商务交流中心 | 国资研究 | 政策法规 | 数据中心 | 信息化

版权所有:红色传承教育官网 CopyRight©2013-2019 电话:400-876-0602

京ICP备160067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