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具有宏观指导意义,而企业战略、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微观操作功能。新兴铸管集团作为主业涉及冶金铸造、机械制造、轻纺纺织、商贸物流等行业,横跨重工、轻工和三产等产业的大型中央企业集团,近年来在学习实践中,注意把“科学发展观”融入发展战略修订、植入企业文化建设,使科学发展观“硬道理”、“大规律”转化成企业自身的“软实力”、“新理念”,探索出一条结合自身实际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
一、提炼并践行以“坚持两个解放,推进创新发展”为主题的企业主旋律,切实落实“发展”这一“第一要义”,明晰发展方向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背景下,中央企业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增强国有经济的影响力、带动力和控制力,进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新兴铸管集团作为中央企业,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特别是深刻领会“发展”这一“第一要义”的内涵,深入分析新兴铸管集团特色和内外部形势,认为企业能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怎样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是实践给我们的命题,也是必须破解的难题。而坚持“两个解放”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正是破解发展命题的金钥匙。为此,新兴铸管集团以推进“在学习中成长,在创新中发展”的核心理念为基础,逐步培育形成“坚持两个解放,推进创新发展”为主题的企业主旋律,坚持 “五抓”抓思想、抓调整、抓市场、抓管理、抓人才方针,下大力气提升市场化运营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2006年以来,营业收入年均递增35.6%,利润年均递增25.5%,初步实现了“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一步——“站稳国家队”。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新兴铸管集团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构建和谐企业,推动科学发展”的总要求,深入明确发展定位,重新修订发展战略,形成了“继续解放思想,深化结构调整,加快能力建设”的“十二五”发展指导思想,提出了采取“三大举措”高举一面旗帜——科学发展,坚持两个解放——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推进五化建设——推进生产规模化、产品差异化、市场国际化、队伍专业化、管理信息化,明确创建“六个最强最大”全球最强最大的球墨铸铁管研发生产基地、全球最强最大的制造用钢研发生产基地、全球最强最大的双金属复合管研发生产基地、全球最强最大的军需品研发生产基地、全球最强最大的职业装研发生产基地、全球最强最大的职业鞋靴研发生产基地的发展布局,描绘了跻身央企50强、冲刺世界500强的中期目标和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名牌和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的宏伟蓝图。在此宏伟愿景的牵引下,集团上下戮力同心,体现出又好又快、高速高效发展的强劲势头:2010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和利润分别同比增长75.66%和44.15%,在中央企业的位次分别攀升至前50位左右。
二、提炼并践行以“人企共进,同创共享”为方向的企业价值观,切实落实“以人为本”这一“核心”,激发发展动力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具体到新兴铸管集团,就是以全体职工的根本利益为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职工、发展依靠职工、发展成果由职工共享。因此,新兴铸管集团将这一理念吸收进入集团价值理念体系中,提出了“互利共赢,同创共享”的核心价值观和“和衷共济、同心致远”的集团团队理念,并注意要把改革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职工需要、提高职工生活质量上来,明确提出每年员工收入要有10%~15%的增长实际上年均增长20.4%,“十二五”末员工收入超2倍,力求实现员工薪酬与企业发展同向提高。特别是将人力资源看做企业的第一资源,把员工的能力既当做其个人的资本也当做企业的资产,提炼形成了“在学习中成长,在创新中发展”的核心理念。
在实践中,新兴铸管集团更是把员工培训视为企业重要的生存方式和回报率最高的长远风险投资项目,不仅专门组建了集团人才学院,而且与清华大学等高校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搭建培训平台。同时,在各企业逐步设立集团人才学院分院和技能培训基地,定期对其进行技能拓展。以“五学”学经济、学法律、学财务、学科技、学管理为抓手,既有力提升了员工人力资源价值,又增强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资源控制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体制机制创新能力,实现了员工和企业共同价值的融合。
三、提炼并践行以“三个一代”为内容的企业研发观,切实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一“基本要求”,积聚发展后劲
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制造业企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在企业研发观中坚持这一基本要求。多年来,新兴铸管集团根据冶金铸造、机械制造等行业特征,加快产业结构、产权结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组织结构和人才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科技创新,延伸产业链条,提出并逐步培育和形成了“三个一代”研发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的产品研发观和研发营销模式,强调不仅研发当前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技术,也研发20年后甚至更长远时间需要的产品和技术。核心企业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构建了“本级公司为投资决策主体,实业部为项目主体,技术中心为研发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自主研发平台,在自主研发、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再创新三个层面共完成30多项技术创新项目,形成双金属复合管等大批新产品。近年来,离心球墨铸铁管等核心产品在国内市场份额始终保持在50%左右,产销量已经位居世界首位。旗下际华集团研发的“自催化、耐高温、耐腐蚀环保滤料”,储备了高附加值产品,提升了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新兴重工公司的大小气瓶、新能装备等新兴产品也体现出较强的后劲,使整个集团基于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取得了显著进步。2009年,集团公司被正式确定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目前集团公司已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国家级军需品技术检测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9个、高新技术企业9家,以及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专利申请数从2006年的17项增加到2009年的360项。
在此基础上,新兴铸管集团已经明确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深化“三个一代”研发理念、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一是要加大科技投入。所属企业每年的研发投入将不少于营业收入的3%。二是要整合科技资源。“十二五”争取再建3~4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10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建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是要继续深入推进知识产权战略。专利工作上逐步由重数量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确保专利申请数年均递增20%以上,在“十二五”末中央企业排名中进入前30位。四是要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3-5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契约形式形成更加稳固长效的产学研合作共同体。五是要建立和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和长效机制。确立自主创新的核心战略,提高核心竞争力。“十二五”要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和管理体系,切实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一“基本要求”,积聚高速高效发展的后劲。
四、提炼并践行以“五项文化、三个关系”为要略的企业策略观,切实落实“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优化发展环境
统筹兼顾深刻反映了科学发展观所集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具体运用,是我们深刻领会和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握的精髓和关键。新兴铸管集团在深入研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思考国有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统筹冶金铸造、纺织轻工、机械制造、商贸物流等行业发展规律以及总结本集团和企业历史发展四个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打造五项文化、理顺三个关系”的企业策略观,使“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落到实处。
一是建设学习文化、创新文化、和谐文化融合文化、速度文化竞合文化和风险文化等五项文化,统筹发挥专项文化功能。近年来,通过评选示范点、召开推进会等形式着力拖进“五项文化”建设,以速度文化竞合文化、创新文化建设支撑企业高速高效发展,并通过学习文化建设夯实能力支撑和智力基础;通过风险文化建设来消除或规避快速决策、快速执行等可能带来的风险,同时也以和谐文化融合文化建设来消除对外扩张和内部重组过程中的不和谐因素,实现文化融合,优化发展环境。
二是统筹兼顾治理关系、“家庭”关系和利益相关者等“三种关系”,融合发展力量。1统筹“治理”,兼顾董事会、监事会、党委、经理层、工会职代会的关系。作为董事会试点企业,要进一步规范企业法人运作制度,合理界定出资人、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党委、工会职代会的职责,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政治核心机构、民主管理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有效制衡机制,增强各级董事会的决策力、控制力,各级监事会的监督力、审计力,各级经理层的执行力、反应力,各级党委的保障力、引领力,各级工会职代会的凝聚力、亲和力,从而不断增强集团公司的活力、影响力和竞争力。2统筹“家庭”,兼顾集团大家庭中四大板块以及各板块内部企业的关系。一方面,集团公司四大业务板块各有侧重,但相互又是一个有机整体。按照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充分发挥好集团公司、二级公司的整体优势,进一步强化“集团作战”,促进跨越式发展。同时,各个二级公司还按照集团公司的整体战略目标,进一步分解细化指标,共同保障集团公司“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如期实现。另一方面,各个板块、各个二级公司内部的企业之间,也能够注意解决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强化内部整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3统筹“利益”,兼顾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的关系。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国有企业的使命感,切实履行央企“共和国长子”的责任,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更好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协调处理好国家与企业、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同时,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让职工更好地享受到企业发展的成果,把科学发展的落脚点充分体现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职工得实惠”上来,切实协调处理好企业与职工的关系,努力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以最终实现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利益统筹兼顾,协调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