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迎来政治、经济格局重组时代。世界正在经历空前的大变革、大调整,中国和非洲国家同属发展中国家,既面临着加快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也面临着纷繁复杂的全球性挑战。在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进程中,中非双方相互信任、同舟共济,友好合作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达到更高水平。中国企业在中非经贸合作的新模式下不仅获得了对非投资合作的更多机会,同时也为非洲人民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促进了非洲自我发展能力建设。中国有实力、信誉好的企业到非洲投资兴业,对于全面推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可以发挥独特的建设性作用。
中非合作意义重大
中非友谊源远流长,基础坚实。新中国成立和非洲国家独立开创了中非关系新纪元。真诚友好、平等互利、团结合作、共同发展是中非交往的原则,也是中非关系长盛不衰的动力。2000年成立的中非合作论坛,是中国与非洲友好国家间开展集体磋商与对话的有效机制,为中国与非洲国家在双边渠道之外开展友好交往与务实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功举行,双方决定建立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标志着中非关系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胡锦涛主席代表中国政府宣布了加强对非务实合作、支持非洲国家发展的八项政策措施。此后,中国积极履行各项承诺,即使在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自身面临不少困难的情况下,对非援助规模翻了一番,免除33国168笔债务,总计50亿美元的优惠性质贷款将全部到位,首期10亿美元的中非发展基金如期启动。2009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埃及沙姆沙伊赫成功举行,温家宝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宣布了推进中非务实合作的新八项举措,受到非洲国家的高度关注和热烈欢迎。
中非关系能够经受住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始终保持蓬勃发展的势头,患难与共、相互支持是基础;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是核心;互利合作、共同发展是关键。中非务实合作硕果累累,不仅促进了非洲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国际社会也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尤为重要的是,这种合作还给非洲民众带来了一种认知上的深刻变化——“让非洲人找到了平等”,“非洲人有生以来第一次感觉到,非洲可以向世界贡献些什么,而不是仅从外部世界得到什么”。
投资合作方兴未艾
中国与非洲国家经济互补性强,经贸合作是中非务实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中非经贸合作规模逐步扩大,形式趋于多样,领域不断拓宽。53个非洲国家同中国都有贸易往来,2008年中非贸易额突破千亿美元,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中非贸易额虽有所下降,但中非经贸合作稳步发展的势头没有变,特别是在全球跨国投资锐减的情况下,中国对非投资强劲增长,2009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长77.5%,全年实际投资超过10亿美元,中国在非洲开工建设6个经贸合作区,中国企业到非洲国家落户增加到近1600家,直接投资存量达到78亿美元。
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经济实力逐渐增强,为中国企业“走进非洲”提供了条件。中国政府一贯支持和指导各类有信誉、有实力、能够发挥比较优势的企业以成熟的成套技术及管理经验与非洲国家开展工程项目合作。中国对非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涉及房屋建筑、石化、电力、交通运输、通信、水利、冶金、铁路等国民经济各领域。中国企业的足迹已经遍布非洲各个角落,成为当地工商业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很多由中国企业承建的规模大、质量好、档次高的项目受到了非洲国家和人民的广泛赞誉。良好的投资效益促使中国企业对非洲投资热情不断高涨,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三大贡献有目共睹
随着中非建立在“双赢”原则基础上的投资合作积极展开,中国企业对非洲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中国企业参与非洲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帮助非洲国家提高了自我发展能力,增强了“造血功能”。多数非洲国家基础设施落后,发展资金短缺。在对非投资合作中,中国企业往往选择那些投资量大、盈利少、长期被一些西方国家忽视或不愿进入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如修路、造桥等。根据世界银行2008年发展报告,中国同35个非洲国家签订了建设大型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的协议。如中国水电集团承建的苏丹麦洛维水电站、埃塞俄比亚泰克泽水电站、加纳布维水电站;中国铁建中土集团公司中标承建的尼日利亚铁路现代化项目,等等。这些大型工程项目的建成,将为所在国经济自主发展增添活力。
二是中国企业投资的项目大多与老百姓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帮助非洲国家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如由中国水电集团承建、2009年3月落成的麦洛维大坝,兼有发电、灌溉和环保功能。大坝配套电站总装机容量125万千瓦,相当于苏丹现有总发电量的两倍以上。大坝上游人工水库库容达124亿立方米,可为尼罗河两岸方圆400平方公里内的灌溉渠道供水,并利用强大电力在上游建成一系列提灌站,从而在尼罗河两岸形成万顷绿洲和良田。中土公司承建的尼日利亚铁路项目全长1315公里,连接尼最大城市拉各斯和首都阿布贾。这个项目不仅将使尼初步建立起自己的铁路工业体系,还将带动沿线地区约5万人就业。中土东非公司承建的坦桑尼亚维多利亚湖供水项目,可为沿途54个村镇45万人送去清洁饮用水,并促进沿途农业、采矿业和畜牧业大发展。
三是中国企业推行本土化、属地化经营战略,帮助非洲国家培养技术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本土化战略中,善于把一些国际经济规则、管理理念和工程标准融入到非洲国家的本土方式和使用习惯中,并付诸于具体行动。中国企业除了向非洲国家转让适合当地的技术和设备,还注重对当地员工传授知识,培训技术骨干。中国水电集团在安哥拉承建的项目中,当地雇工比例超过70%,其中通过培训后超过40%的人已成为熟练工人。此外,中国水电集团还资助60名安哥拉有志青年到中国武汉大学留学,在当地反响良好。中土东非公司在坦桑尼亚维多利亚湖供水项目实施过程中,先后为当地培训钢筋工、电焊工、测量工等100多人,有些工种人员的技术水平超过了四级。
回馈非洲备受赞誉
在扩大对非投资合作中,绝大多数中国企业能够把维护国家利益与追求商业利润统一起来,通过优质服务、优质产品,建设优质工程,搭建起同项目所在国之间“和谐、共赢”的国际经营模式,并将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等纳入重要议程,既追求经济效益,又注重商业道德,更注重社会和环境的综合效益,遵循所在国及当地政府的法律、法规,尊重所在国的风俗民情,投身当地社会发展、慈善活动,与所在地政府、社区公民建立和谐共融关系。例如,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在赞比亚的属地化经营投资中秉持“发展企业、回报社会”的理念,热心当地公益事业,注重安全劳动、重视劳工权益,给予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员工无歧视待遇等,这些举措得到赞比亚各界好评。中国水电集团在非洲的经营中,将回馈社会、奉献爱心等放在本土化经营战略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曾多次大额度地向非洲国家捐助、赈灾。在博茨瓦纳,中国水电集团先后为贫困家庭、艾滋病防治组织和孤儿救助中心等提供赞助以及修建医院等。
同时,走进非洲的中国企业在企业文化中所蕴涵的爱国情怀、集体主义、无私奉献等中华文化特征,中国企业员工所表现出的勤奋、热情、节俭等传统美德,增进了非洲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弘扬传播了“和为贵”、“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中华文化精神,扩大了中华文化在非洲的影响,有利于提升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