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都对企业文化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企业来说,注重培育创新文化与和谐文化,是塑造自主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是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这是因为,创新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持续发展企业的内在要求与本质属性,和谐也是一个追求基业常青的企业所必不可少的内在要求与本质属性。创新文化与和谐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根本性意义的两项重要内容。
创新文化与和谐文化的关系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培育创新文化与和谐文化,是同一个实践发展的过程,二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创新离不开和谐,和谐也离不开创新。创新之所以离不开和谐,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和谐凝聚力量,和谐成就伟业”。事实表明,在企业创新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和谐的环境和氛围,没有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创新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同样,没有创新,企业的和谐也难以真正实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而发展就必须创新。古人云:“合则齐美,离则两伤。”对于创新与和谐,也可以这样说:创新有利于和谐,和谐有利于创新;在和谐中求创新,在创新中促和谐,二者是“齐美”共进。
应当确立什么样的企业创新观
概括地讲,企业应当确立全面创新观、全员创新观、持续创新观。全面创新观,是指企业创新不是单项创新,不是某个方面的创新,而是全面的创新。这种全面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服务创新,而且包括文化创新。不讲企业的文化创新,不是全面的创新观。全员创新观,是指企业的每个人、每个岗位都可以创新,而不单单是少数技术专家搞创新。持续创新观,是指企业创新是没有止境的,是不能停顿的;创新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全面创新、全员创新、持续创新,体现了在创新问题上发展的、全面的辩证观点。当然,创新要从企业实际出发,它是在务实基础上的创新,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创新。
与此相联系,企业家的素质与人格魅力问题是一个极为重要且有待深入挖掘和研究的课题。企业家在整合资源、创造财富的市场开拓中,在经营管理的实践中,必须有新理念、新思维、新思路、新举措、新创造。作为企业家的一种素质,创新不仅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而且是一种能力,是表现在经营运作上的一种操作智慧。
注重文化创新的现实意义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注重文化创新,其现实意义可以分以下几个层次来说:
企业文化不是一个封闭的、停滞凝固的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建设过程。明确这一点很重要,不然就会用僵化的、停滞不前的观点看待企业文化。
文化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流变性、创新性。今天提出培育创新文化,或者说注重文化创新,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市场竞争形态飞速变化,企业制度在不断创新,“企业再造”在不停发展,企业运作形式也在发展变化。
企业运作实践正在经历着一场很大的变化,客观上要求注重文化创新。例如,过去常常是单个企业竞争,现在则是协作竞争或者合作竞争,叫“竞合”或“合竞”。企业协作结盟成为一种潮流、一种趋势,其目的有的是为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有的是为了弥补缺陷、分担分险;有的是为了减少交易成本;有的是为了联手角逐市场;等等。当然,企业结盟、协作竞争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由于企业的竞争形态发生了变化,就需要研究协作竞争、双赢多赢共赢的新思维、新文化。再如,过去是什么都要由企业自己做;现在是核心的东西自己做,而其他环节则可以搞“外购”、“外包”。企业的运作方式发生了变化,也需要新的文化观念。企业家要具有突破自身能力局限的经营智慧,确立“我与巨人同行”、“巨人与我同行”的新理念。又如,企业经营从生产导向转向市场导向,从市场导向转向顾客导向、用户导向,这就需要确立“用户经济”、“用户导向”的新思维,确立“跟着市场走,还要市场跟我走”的新理念。还有,企业重组后的文化整合与创新问题,也需要作出新的概括和总结。总之,企业运作的发展变化层出不穷,必然要求在企业文化上得到反映。
当然,注重企业文化创新,并不是说在企业文化设计中今天提一个理念,过几天就要更改。如何处理好企业文化发展中若干基本理念的稳定性与总体上文化的创新性关系,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操作艺术,需要好好把握,具体分析,具体研究。
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现代企业文化相融合,是我国企业文化研究与建设中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的课题。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其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具有深厚的独特文化根脉。这个文化根脉,对于形成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形成现代企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极为重要。这个课题的研究涉及很多方面,这里仅就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问题谈点思考。
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对“和”、“和谐”的研究和倡导。孔子说:“和无寡”。孔子的学生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人和”的极端重要性。荀子讲的是“和则一,一则多力”。这是什么意思呢?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就是大家和睦共处、认识一致,力量就会强大;内部有了凝聚力,对外就有竞争力。从古代先哲们的一系列论述出发,在我国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和衷共济”、“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古训。
“和”与“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而在孔子之前古人就讲,“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我国古代思想家主张“和”,而不是“同”。如果都是“同”,同则不继,则无发展、无前进。一种声音单调而不动听,一种颜色构不成五彩,一种味道称不上美味。古语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有很深的哲理。从古代思想家关于“和”、“和谐”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和谐”并不是无矛盾、无差别,并不是取消差异、取消多样性。“和谐”是一种有矛盾、有内在运行机理的状态和境界,是一种在承认差别、承认多样性基础上,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一种协调有序、持续前进的状态和境界。如果联系构建和谐企业,或者在企业构建和谐文化,也有一个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广泛地在企业中形成共同价值理念,以更好地解决企业中的各种矛盾,在处理企业与自然、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员工、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用户等各种关系中协调有序地实现持续发展的问题。“和谐”的状态应有两层含义,一是协调有序,二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因为没有协调有序,持续发展很难做到;没有持续发展,协调有序也难以实现。
当然,古人的论述都有当时的时代和社会背景,需要具体分析、科学分析。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并且已经熔铸于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言行举止中。建设企业文化,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有效地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用和谐的思维观察事物、处理矛盾,是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的。在企业构建和谐文化,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融合,把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和底蕴体现在企业价值理念的表达和行为习惯、行为规范中,体现在文化整合、理念提升的操作实践中,体现在企业文化的宣传贯彻和实施推行中,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花大力气、下大功夫,付出很多心力。把这件事情做好了,有利于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以文化力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企业文化理论与建设实践如何深化拓展?
原载《南方日报》,2007-1-25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业绩、对企业兴衰成败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显著、越来越突出。对企业文化我常说三句话:企业文化建设是提升企业整体素质的系统工程;企业文化力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长寿、基业常青之道。
1、建设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怎样建设企业需要的企业文化?
一是坚持一个基本点,就是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着力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综合竞争力。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意见,突出强调了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二是实现两个融合,即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战略目标实施相融合,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管理相融合。这两个融合,也可叫两个融为一体。有些企业的企业文化设计,不是两个融合,而是两个脱离,只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这种“口号化”的倾向,是应当克服的。
三是企业文化建设要注重“三性”,即自有性、原创性、独特性。优秀的企业文化,都具有这“三性”。
四是以“四好”为标志,企业文化要好识、好记、好用、好传播。
五是“五个不能”,即企业文化不能繁琐化、不能雷同化、不能模式化、不能故弄玄虚、不能“双脚离地”而要“落地生根”。
2、企业文化到底是什么?如何定位?
首先要明确:不能把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文体活动;不能把企业文化变成脱离企业运作的文化概念的演绎;不能把企业文化变成经济学知识外加文化二字的罗列堆积;不能把企业文化变成一般社会观念变革的举例。
企业文化的“出生证”、“身份证”是管理文化。现在看只讲管理文化,面太窄,需要加“经营”二字。所以,企业文化的定位,应当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经营管理文化。
进一步细化,对企业文化的主要内涵,可以用一个简化了的公式来表达:企业文化=价值理念+行为规范。用公式表达有局限性,但可以突出说明问题。企业文化的全部内容,当然不止这两个方面。但这两个方面,是基本内容,是不可缺少的。国家有关部门关于企业文化师的定义:“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从事企业价值理念体系构建及其转化工作的管理人员。”这个定义是准确的。
再进一步细化,价值理念与行为规范都包括哪些内容?
价值理念包括:企业愿景、企业宗旨、企业价值观、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道德、经营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人才理念、学习理念等。
常常有人问:价值理念多少条目合适?现在的企业文化手册,对价值理念条目的开列,有多有少。究竟应当有多少条目?原则是从企业实际出发,以简明扼要为好。
行为规范包括:企业整体行为规范、企业组织行为规范和部门行为规范、员工个体行为规范。
编制《企业文化手册》,应注意什么问题呢?
不能把《企业文化手册》变成若干精神理念口号的简单汇编。价值理念一定要为广大员工确认、信奉和实践,一定要变成员工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与行为规范。这样才能表现为经营业绩。
优秀企业文化手册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价值理念与行为规范的有机统一,二者有着内在一致的逻辑,是浑然一体的。价值理念蕴涵着应当有什么样的行为规范,行为规范体现着价值理念的引导。
3、怎样概括企业精神?
在企业文化设计中,企业精神是个主件。
一位企业家说:“启动企业要从人开始,启动人要从精神开始。”这话讲得好。
概括企业精神要做到两个不能:不能把企业精神的概括空洞化、雷同化;不能把企业精神变成“企业界共有精神”。
企业精神要体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突出个性,要特色鲜明,有独具的文化魅力和底蕴,不求其全,但求其特。如同仁堂的“济世养生”精神有两句话:“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全聚德的企业精神是:“全而无缺,聚而不散,仁德至上。”他们的企业精神都是很有特色的。
4、《企业文化手册》、企业价值理念如何贯彻推行?
《企业文化手册》的制订,是企业文化整合与提升的结晶,标志着企业文化的“系统化”、“精炼化”和进一步“行动化”。在这个阶段,要注重企业文化的宣传贯彻和实施推行。重点是做到“两化”:化文本为行动,化理念为实践。
具体途径和做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一个有效途径和做法就是发挥企业故事(国外叫企业神话)、企业格言的作用。我们称之为“故事理念化,理念故事化”。海尔、惠普等企业都有这方面的经验。
5、企业文化的功能有哪些?企业文化力的“力”有多大?
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企业文化有六大功能,也是六种力量:一是导向功能、导向力。导向功能包括价值导向与行为导向。二是激励功能、激励力。三是约束功能、约束力。四是凝聚功能、凝聚力。五是辐射功能、辐射力。六是纽带功能、纽带力。我向来主张企业发展的“双纽带论”。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有产权的纽带、物质利益的纽带,而且需要有文化、精神、道德的纽带。
6、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
要明确衡量一个企业学习力大小的标准。要变个体学习为团队学习,变个体企业家精神为企业团队精神。要确立向“学习要未来”、向“培训要未来”的新理念。要学以强智、学以立德、学以致用,实现学习力、创新力与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有机统一。
21世纪是呼唤企业家的时代,是呼唤企业家提升素质的时代,是呼唤企业家捕捉机遇、准确决策、创新创业,展示才能与智慧、展示人格魅力与气质风范的时代。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提升企业家“学习力”、“决策力”至关紧要。企业文化是企业家人格魅力的锻造炉。
7、迎接新挑战,企业文化建设如何向纵深发展?
(1)企业文化理论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僵滞凝固的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文化具有稳定性,又具有流变性、创新性。在今天,对于企业文化来说,应强调它的创新性。这是因为市场竞争的形态在变化,经济体制改革在深化,企业组织制度在创新,所谓“企业再造”在不停发展,企业的运作形式也在发展变化。例如,过去是单枪匹马式的竞争,现在是协作竞争或者叫合作竞争,叫“竞合”或“合竞”。企业的外部竞争形态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研究协作竞争的新思维新文化。再如,过去是什么都由企业自己做,现在讲“外包”、“外购”,这是一种智慧型的运作。企业内部运作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在这个问题上,也要有新的文化观念。上面只是两个举例。发展变化还很多,可以说是层出不穷。
企业文化研究应当立足于企业本身的发展变化;而企业本身运作的发展变化又必然要求在企业文化上得到反映。这才是倾听实践的呼声,才是科学的认识论。比如,2005年12月,为适应全球化品牌战略的发展,海尔集团更改了企业精神与工作作风。新的海尔企业精神为“创造资源,美誉全球”;新的工作作风为“人单合一,速决速胜”。海尔决定这样做,是很对的。因为企业的竞争环境、发展战略、运作模式变了,企业文化也就要随之而实行创新。不适时进行创新,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也不符合辩证法的发展观。
(2)企业文化的定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经营管理文化。这个定位是准确的。但从企业的发展要求来说,从我们研究的角度来说,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不能搞得太狭窄,应当深化、拓展、延伸。比如,品牌文化、营销文化、服务文化、环境文化等等。有些是企业文化的应有之义,但过去重视不够,没有真正深入研究,需加以强调。
(3)我们要进一步重视品牌战略与品牌文化的研究。从企业实践来说,无品牌战略肯定是失败的战略。不搞自主创新,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没有自主品牌,这种状况已有很多数据说明是不行的。
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是什么关系?品牌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讲了三句话:一是企业文化建设是品牌文化培育的基础工程。品牌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个亮点、一个闪光点、一个综合展示点;二是品牌文化是企业文化传承的一个“纽带”;三是品牌文化是企业文化辐射的一个“光环”。这个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下去。因为这方面的研究太薄弱了。
(4)关于营销文化也是需要深入研究的。经营、营销、销售这三个概念有联系也有区别。有一本书专讲“这个叫销售的东西究竟是什么”。过去企业讲生产第一线,现在讲营销第一线。营销太重要了。营销文化的内涵与定位到底是怎样的?讨论和研究问题不能笼统化、不能空泛论述,而是要细化,要具体剖析。
(5)关于服务文化研究已经开了头,还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服务文化是服务理念与服务行为规范的有机统一。如何实现“服务增值”,如何使“抱怨用户”变成“满意用户”、“忠诚用户”,这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学问。现在企业越来越重视服务文化建设,城市越来越重视服务功能的开发,是一大进步。我们应当立志创建中国的服务经济学与服务文化学。
(6)企业的环境文化、资源文化、节能文化、安全文化需要引起重视。当然叫资源理念、节能理念、安全理念也可以。
(7)关于企业的文化整合、文化融合、文化沟通问题,这里有几种不同情况,包括企业重组、兼并、并购、结盟等不同类型,而文化“整合”又有许多不同形式。
(8)企业美学与企业美的研究,很不适应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需求。因为美的竞争力越来越突出了。过去讲企业美是三大要素,即主体美、环境美、产品美。主体是指企业人,包括企业家、领导者、中层管理人员和广大员工。主体美既包括心灵美,又包括行为美。现在看,企业美只讲主体美、环境美和产品美是不够的。因为企业是个动态的运作过程,包含着管理、营销、服务等若干环节。提出企业美有主体美、环境美、产品美、管理美、营销美、服务美六大要素,这是个突破性进展。国外没有企业美学的专门著作,也很难找到企业美学的概念,他们搞过实验美学,更多的是技术美学。我们今天讲的企业美学,同过去西方学者研究的技术美学是有联系,但是有重要区别的,并不是一个概念。美学应当走向企业,走向市场经济,这是企业竞争的呼唤。
8、培育创新文化与和谐文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出自主创新,自主品牌,建设创新型国家。前不久召开的16届6中全会又提出,要倡导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和谐创业。所有这些重要论断,都应当引起我们进行企业战略、企业文化研究的高度重视。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提出注重培育创新文化与和谐文化,根本上说,这是塑造自主品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综合竞争力的需要,是企业基业常青、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这也是许多企业发展中的实践经验所告诉我们的。概括地回答这个问题,就是这样几句话:创新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持续发展的企业的内在需求与本质属性,和谐也是一个追求基业常青的企业所必不可少的内在要求与本质属性。所以,创新文化与和谐文化必然是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根本意义的两项重要内容。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培育创新文化与和谐文化,二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创新离不开和谐,和谐也离不开创新。说创新离不开和谐,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和谐凝聚力量,和谐成就伟业”,这两句话是六中全会决定上讲的。事实说明,在企业,想创新而无和谐的环境和氛围,没有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创新不成。同样,没有创新,和谐也难,也不能真正实现。六中全会决议讲“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谐首先要发展,而发展就要创新。过去有句话说:“合则齐美,离则两伤。”对于创新与和谐,也可以说:创新有利于和谐,和谐有利于创新;在和谐中求创新,在创新中促和谐。
在企业的和谐文化建设中,要注重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我们的传统美德是底蕴深厚的,这些都已经传承到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言行举止中。6中全会的决议讲:“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在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如何有效地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用和谐的思维观察事物、处理矛盾,是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的。在企业构建和谐文化,如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融合,如何把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和底蕴体现在企业价值理念的表达和行为习惯、行为规范中,体现在文化整合、提升的操作实践中,体现在企业文化的宣传贯彻实施推行中,这是需要努力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