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请登录注册

产业创新需要制度支撑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作者: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许正中
2011-05-25
打印

    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扑面而来,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以技术、技能和创意融合为核心的新技术束的突破初现端倪,新技术产业化井喷现象不断凸显。新兴技术和传统产业的高度融合、交叉、全方位渗透,技术资本、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直接和合形成社会复合资本,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动力。

  一个全球科技创新时代已开启

  从全球金融危机中可以看出,产业动态的替代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新现象。国际上全球产业的立体分工加剧,先发国家传统产业加速转移,从外部发展环境看,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智慧地球”、“低碳经济”等新话语体系的发展理念,国际经济结构正孕育着全面深刻变革。面对全球低碳经济转型的背景,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呈现复合性、综合性、压缩性的特点,推进工业化面临空前的环境挑战。打造新兴产业有效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是当前经济社会运行中亟须解决的深层次命题。发展新兴产业关系到我国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产业安全:首先,世界性主导技术和新兴产业更替的脱节与断裂。模式更迭孕育着新兴产业衍生和引领型发展模式诞生。培育新兴产业,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关键性的导向作用,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次,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被长期形成的“以技术换市场”的战略思维所阻碍。现实倒逼我国必须转变发展模式,形成与第五次技术革命相匹配的产业创新模式。最后,先发国家为了保持既得利益和技术优势,千方百计遏制我国新兴产业发展,利用专利和标准化战略对新兴发展中经济体进行阻挠。我国目前正处在先发国家核心技术和标准的包围中。世界多数国家将发展新兴产业视为经济复苏的关键动力,抢占未来技术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产业梯度转移对我国工业化的影响越来越大。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放在世界经济的宏大背景中谋划,工业结构调整要放在国际国内的市场竞争中考虑,突出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地区,积极应对新型国际产业转移态势,尤其是美欧日韩等发达国家都将注意力转向新兴产业这一重要现象。2009年12月美国公布的《重整美国制造业政策框架》提出,要优先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技术清洁能源产业,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和高生产率的生物工程产业,保持航空产业的领导地位,加快发展电动汽车,积极培育纳米技术产业等。在《奥巴马一拜登新能源计划》中也提到,今后10年内将投资1500亿美元,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欧盟委员会提出,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绿色经济”发展,为经济增长带来新动力。日本于2009年底发布《面向光辉日本的新成长战略》,提出重点发展环境与能源、健康两大产业,到2020年创造100万亿日元左右的新市场。韩国实施《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提出重点发展能源与环境、新一代运输装备、新兴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知识服务业、技术交叉新产业等六大产业的22个重点方向。现今,各国均致力于经济复苏,纷纷制定新的国家发展战略,抢占新一轮科技经济竞争制高点。这预示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全球科技创新密集时代巳开启,重大发现和发明将随之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新兴产业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面对全球性的产业跃升浪潮,中国产业发展的压力进一步上升,出口增长的困难增加。从近期的国际形势变化来看,美国、欧盟在经济复苏初现曙光的背景下出台了多项针对我国商品的贸易限制措施,针对中国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数量将明显增加,直接影响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逐步变成了世界加工中心,导致对各种原材料、能源的需求大大提高。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上升趋势明显,初级产品国际竞争力逐步弱化。传统产业中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比重较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已难以为继。

    企业技术进步没有成为科技工作的主题

  心理学研究发现,在现实生活中,那些长期经历失败的儿童、久病缠身的患者,无依无靠的老人,当他们无论如何努力、无论干什么都以失败而告终时,就会觉得自己控制不了整个局面,斗志也随之丧失。就会放弃所有努力,真的陷入绝望,出现 “习得性无助”的现象,这一现象在经济领域也常常出现,尤其是有着古老文明的国家在向现代化冲刺的时候,一次次的不成功的努力,往往出现社会动荡和进行循环改革的经济湍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路径依赖,产业创新受阻。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脱节。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必须与自主创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企业从依赖外国技术向提高自主开发能力的转变,而我国三者之间是相互脱节的。当年日本、韩国引进欧美技术,用在引进和对引进技术消化创新的投入比例为1∶5,而我国的这一比例为1∶0.07。路径上过分依赖对国外技术的引进,导致引进结果是引进再引进,长期形不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科技角度看,国家的一些重大科技计划,主要是面向科研机构,对企业的影响有限,企业参与的比例很少。

  (二)经济发展的外延式扩张,重规模轻质量。总体上看,我国技术创新能力还不强,相当一批国有重点企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关键生产技术比较落后,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小。企业扩张总是追求数量和规模,缺乏对核心竞争力的重视。当前,我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尚未形成,企业缺乏不断创新的动力和压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成为制约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三)文化锁定,难以突破玻璃穹幕。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既塑造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也累积了许多阻碍创新的思想观念。这些陈旧的思想观念严重遏制着当前中国的创新进程。中国文化的主要表现是“共识性”,共识与创新往往呈现负相关,表现为官本位观念对能力本位观念的拒斥,政府保护观念和市场进入壁垒的预设。

  (四)缺乏制度创新,不断出现循环改革。我国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和体制的、机制的原因,改革一直难以形成突破,宏观自主创新和微观自主创新中“产、学、研”目标不一致,难以形成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合力。科研单位追求一流的科研成果,但因缺乏市场上的压力和动力,科研常常与生产脱节。我国政府的科研工作一直与企业相脱离,企业的技术进步问题长期没能成为我国科技工作的主题。

   产业创新需要制度支撑

  这个时代是技术、产业创新需要制度支持的时代。改革既不能懈怠也不能动摇,而需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仅没有完成,还产生了新的需要改革的对象和内容;政治体制改革远未展开;文化体制改革也需要进一步深化,社会治理模式需要不断创新。

  (一)建设产业多元开发平台,不断孕育新产业。产业多元开发平台是实现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共享、一体化、集成的网络支撑体系,是国家产业、产品更新换代的重要产业支撑平台。 产业多元开发平台内的企业之间存在的“共生关系”将发挥“协同效应”,最大限度地增强中小企业防范和抵抗经营风险的能力,又能形成产业群体规模,以整个群体的竞争力联手走向市场,塑造竞争优势。

  (二)加快技术创新,抢占产业革命先机。技术创新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发达国家经验表明,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动态过程,既不可能短时间完成,也不可能一次完成,世界上没有无痛苦的产业结构调整,没有不依赖技术与产业的结构调整。首先要跟踪国际高技术前沿,实现高技术产业某些领域的重点突破,抢占产业技术的制高点。其次,要对国民经济发展能起到显著推动作用的关键技术,要走自主创新与引进相结合的路子。再次,政府应支持对重点企业具有重要影响的共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形成重大技术的联合开发、利益分配和成果转化机制。

  (三)发展新兴产业,提升产业附加值。目前我国新兴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的领域具有同发优势、处于同等水平,有的形成了相对完整、规模较大的产业体系,有的示范应用走在全球前列,物联网、智能电网、电动汽车等技术水平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小,甚至局部环节取得领先优势,加上我国特有的巨大市场空间、丰富的人才优势,这些都使我国新兴产业初步具备了抢占国际产业制高点的能力和基础。根据测算,到2015年,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目前新兴产业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左右,五年后新兴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将较目前增长1.67倍,10年后将较目前增长四倍。但如果考虑到中国经济未来10年持续的增长和通胀影响,新兴产业未来实际的增长速度要远远高于这一数字。

  (四)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拓展新产业规模。不失时机地推进资源和要素价格改革,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在促进要素间合理分配的作用。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继续扩大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在最终放开存款利率上限之前,应加快放开贷款利率下限管制,引导银行改变利差型盈利模式,提高全社会资金运用效率。破除资本和劳动力要素价格之间的人为扭曲。完善最低工资制度,稳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建立完善国有企业利益分配机制。有效增加财产性收入,完善财产权保护制度。强化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重点是推进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推进建立第三次分配体系等等。

 

网站声明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教育培训中心 | 商务交流中心 | 国资研究 | 政策法规 | 数据中心 | 信息化

版权所有:红色传承教育官网 CopyRight©2013-2019 电话:400-876-0602

京ICP备160067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