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请登录注册

切实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来源:《经济日报》作者: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毛育晖 杨艳 张晔
2011-05-23
打印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求,对于企业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继续多方面采取措施,努力培育创新文化,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培养造就企业创新人才,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进一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应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努力培育创新文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和提升离不开良好的文化氛围。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通过理论创新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良好的文化氛围。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努力营造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支持科技人员实现创新的有利条件。要注重从青少年入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改革教育体制和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鼓励青少年参加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第二,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要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大政府科技资源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要增强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动力,鼓励大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动建立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参与的创新战略联盟,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要加强军民科技资源集成融合,鼓励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提高服务企业能力。要发挥国家创新型城市、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形成若干区域创新中心。

  第三,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全社会科技创新能力。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要把握科技发展趋势,超前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推动重大科学发现和新学科产生,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地球科学、纳米科技等领域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要促进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紧密结合,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在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生态环保、能源资源、信息网络、新型材料、公共安全和健康等领域取得新突破。要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增强共性、核心技术突破能力。要围绕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强化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建设,建设和完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强相互配套、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要在重点学科和战略高技术领域新建若干个国家科学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构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要在关键产业技术领域建设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优化国家工程中心建设布局。要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支持面向企业的技术开发平台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要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面向公众的科学普及。

  第四,加大金融支持,引导企业资源向研发环节重点倾斜。资源配置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各个业务单元环节的资源分配不是彼此独立的,必须将企业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根据业务环节对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程度以及各个业务环节的互动关系,对相应的业务环节以及辅助性环节进行战略系统性资源配置,从而形成这些关键战略环节相对行业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企业的研发环节作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和重要支撑,就需要企业在资源配置和资金投入上进行持续和长远的考虑。但从实际情况看,我国不少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比重尚低于国际同行。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为自主创新型企业提供融资机会,引导企业资源向研发环节倾斜。要强化支持企业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财税金融政策。要保持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稳定增长,加大政府对基础研究投入,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促进技术进步的税收激励政策。要实施知识产权质押等鼓励创新的金融政策。要建立健全技术产权交易市场。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

  第五,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关键在人才。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要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要探索并推行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要加强实践培养,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要加强领军人才、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形成科研人才和科研辅助人才衔接有序、梯次配备的合理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完善权责明确、评价科学、创新引导的科技管理制度,健全有利于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评价、使用、激励措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

 

网站声明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教育培训中心 | 商务交流中心 | 国资研究 | 政策法规 | 数据中心 | 信息化

版权所有:红色传承教育官网 CopyRight©2013-2019 电话:400-876-0602

京ICP备160067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