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建设是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保障。制度是决定因素,它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从经济领域看,以产权和分配为核心的市场化制度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释放了推动经济持续30多年快速发展的巨大能量。而“久治不愈”的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之所以成为“宿疾”,究其根源在于体制性障碍一一政府转型滞后,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出现了新的纠结。也就是说,制度变革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再次进行制度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从处理自然环境的不确定性转移到了针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改善经济绩效的主要方法是对制度的改进。1870年至1970年间,美国交易部门在经济中的比重从占GDP的25V0上升至45910,而市场交易鞑霞是这一重大变化的根本保证。改善经济绩效意味着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达到这个目的的主要途径就是改革制度。这包括建立统一的度量系统,创建有效的司法体系和执行机制,监楚衡量合约的执行并裁定纠纷。这些活动虽然可能造成交易成本的上涨,但上升的量总会被生产成本的大幅下降所弥补。
制度是社会公认的游戏规则和激励机制,是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或行动准则。它由正式的规则(宪法、法律、产权)、非正式的约束(奖惩、禁忌、习俗、传统及行为准则)以及实施机制三个部分构成。制度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以足球比赛为例,比赛规则由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组成。比赛结果取决于这些游戏规则如何得以执行,取决于运动员犯规以后是否受到应有的惩罚。要达到国际水平,必须按国际公认的规则裁判。如果片面强调中国特色,照顾人情面子、屈服于金钱美色权力,远离普世价值观,乱吹“黑哨”、赏罚不明,我国的足球水平只能“窝里横”。
经济制度就是生产关系,其功能在于约束人的选择、引导人的预期,提供激励与约束,以减少因人的行为及环境复杂性引起的不确定性,降低经济发展成本。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本价值上升是制度创新的主要原因。有关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就是用来满足这些需求的。不断创新经济制度的目的,就是创造一个好的制度环境,以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使企业家精神得到有效的发挥,促进资源流向更有效率的领域。
虽然技术的革新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但是如果没有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冲动,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包括产权制度、法律制度等)构建把技术创新的成果巩固下来,那么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不可设想的。科学技术本身只是经济增长的必要和先决条件,要把它转变为充分条件和现实源泉,使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还需要对相关的制度安排进行相应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斯说,只有完善的制度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其他因素(如技术、人力资本投资、教育等)不过是增长而已。例如,知识产权的保护促进了知识产权市场的繁荣。企业拥有专利权可以用来获得或保持市场地位,这调动了企业研究开发的积极性,提高了企业内部和外部创新的行为,同时也促使企业为了获取外部的技术而进行投资。显然,有了制度的保障,企业更愿意进行研究开发投资以获取新的技术来谋求市场竞争优势。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成功恰恰遵循了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规律,是制度创新的巨大成果。单从人力资源角度来说,大约2亿多低就业农民转向了城市非农企业,效率和效益得到了提高,劳动力资源转向比较有效的使用,
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这在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得益于保护相对的产权、承认和激励人的物质利益动机、由市场主体根据价格信号决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等一系列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
综观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人们发现一个共同的特征:不同的经济体制会产生不同的经济运行机制,进而影响其经济效率和增长方式。有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就必然会有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制度的变迁(包括经济组织形式的革新、市场制度的变化、经营管理方式的创新、产权制度的变革等),不仅是影响经济长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对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效率的提高会产生重大影响,因而,也会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在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面,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制度变革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并创造奇迹的真正动力。当然,制度创新不能一劳永逸,要与时俱进,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不断改革与完善。只有始终保持制度的生机与活力,才能确保制度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而不是阻力。
制度越完善经济增长就越表现为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发展,制度越不完善经济增长就越受限于制度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框架还存在不少缺陷。制度性障碍已经成为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科学发展的突出因素。所谓体制性障碍主要是现行体制中改革滞后的部分,就经济制度来看主要表现为:一是政府对于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仍然过多;二是国有经济的规模仍然太大,而且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具有行政赋予的权力,妨碍了市场的有效性作用。行政性垄断阻碍了市场竞争和优化资源配置。
政府掌握土地、信贷、能源等重要稀缺资源的配置权力,关键资源通过权力来分配,在资源配置中起相当大的作用,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受到限制。权力直接介入市场,尤其是对于价格的管控,造成了寻租腐败的蔓延。政府干预市场,不仅难以通过市场力量来打破,而且往往构成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的主要障碍。
当前,存在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难以转变、
科学发展难以落实等现象,都与体制不完善和改革不到位有关。制度落后于经济发展,久而久之造成一些深层次矛盾积重难返,如城乡体制分割,金融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滞后,宏观领域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等。相对于市场经济制度成熟的国家,我国社会整个制度架构,包括生产、交换和分配的一整套政治、经济和法律的基本规则,
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落后突出地表现为低效的制度过剩和高效的制度稀缺。比如,面对高企的房价所造成的社会分裂(如别墅和蚁族),急需通过物业税等手段来控制房产占有的不平衡,但物业税千呼万唤数年,仍然在“研究”中;社会收入差距巨大,但调节收入的高效制度安排尚待“深闺”。我国城乡收入比数年持续扩大的无情事实,说明扩大城乡差别的低效制度仍然根深蒂固。
如果说市场经济制度的初步建立推动了我国经济30多年的快速发展,那么也正是因为市场经济制度还不完善妨
碍了发展方式的转变。“九五”计划就正式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型写进了五年规划中,在改革上也有所进步。到了21世纪之初,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又出现了向旧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回归的现象,用这种方式来支撑高速的增长。在2003年以后,大规模向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投资,产业重型化趋势遍地开花,所以虽然要求转型,可实际上转不过来,甚至有恶化的状况。“十一五”规划又提出要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红线。“十二五”规划在制定的过程中,再一次把这个议题提到更高的要求上。连续多个五年计划都强调转变发展方式,但是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有利于创新、有利于创业的经济环境、制度环境没有能够完全建立起来。
前苏联从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并在每一个五年计划里面都强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由于其制度没有进行相应的变革,体制没有根本转变,结果直到苏联崩溃解体,其经济增长方式也没有转变。制度建设落后于经济增长,往往会出现该做的事不去做、不该做的事提前做了的失控现象。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植根于既有的制度安排,发展方式之所以难以转变归根到底在于制度,难在与传统增长方式相“匹配”的低效率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下各级地方政府难有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动力。
科学发展应建立在相应的制度之上,我国现行的经济制度安排中有许多方面制约科学发展。例如,以GDP增长速度为主的政绩标准,这个指挥棒起了负面的激励作用;责权不匹配的财税体制,从收入方面来看,是以生产型增值税为主的收入结构,从支出看,重要支出责任过度下移,像教育责任下移到县和县以下,各级地方政府都要努力增力口收入来应付支付责任,促使各级官员不得不追求物质生产部门的高速增长:要素价格的扭曲,包括主要的生产资料,以及工资、外汇,价格向低的方向扭曲,助长了资源浪费,高投入、高污染、高人口红利换来的经济高增长,所耗用的资源消耗过大而产出效率太低。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例,由于自然资源成本较低,其成本中增值部分所占比例较高,而增值税是按增值的比例缴纳税收,因此按照产值计算,循环利用资源反而需要缴纳更高比例的增值税。因此,制度因素成了经济增长方式能否转变的主要因素和重要变量,转变发展方式必须有相应的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创新以消除传统体制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约,才能真正实现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制度创新是对旧制度的扬弃过程,只有依靠制度创新,打破传统意识和制度安排中的陈旧羁绊,才能将技术、知识、制度等变量提高到与资本、劳动、收入等变量同等的地位,形成技术知识与各种经济和社会结构特性之间的良性互动,克服单一要素导致的回报递减,形成要素回报的递增,以实现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科学发展的目标。
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向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转轨的重要标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是提升制度效率的竞争,其根本在于创新体制机制,以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破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目前,经济发展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改革进入深水区,无论从哪个层面来看,制度建设都是有待大力加强的领域。至少应在六个方面有新的突破:
1.健全规范高效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
加快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政府主导的经济运行机制向市场主导的经济运行机制转变。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积极培育和规范金融市场:积极培育和规范人力资源市场;进一步健全和规范产权交易市场;打破行政性垄断与行政主导的地区封锁,、积极发展和规范其他要素市场,加快流通领域的改革,规范市场行为,降低流通环节的成本。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使市场机制有效运行,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资源有效配置。完善产权便捷清晰的微观主体,健全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秩序、完善宏观调控的经济法律法规,改善并加强对市场主体行为的政府管理和社会监督。制定和实施合理的产业政策,引导企业投资和经营行为朝着有利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的方向发展,引导并促进产业结构沿着关联效应、弹性效应、成长效应和开放效应的合理化轨迹前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完善适应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
准确把握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政府职能定位,是完善行政管理体制的根本。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规范政府干预市场和介入经济活动的行为,建立健全以间接手段为重的宏观调控体系,使政府对经济的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环节。为此,要加快行政转型为主线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从全能型的政府、管制型的政府,向有限政府、服务政府、法制政府转变。进一步规范政府职责、优化政府组织机构、创新行政管理方式;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的事权关系、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形成严密的市场法律体系,依靠制度建设严格约束行政权力,推行依法行政。有效配置资源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进行,政府只是在市场失灵的情况或领域介入。政府的必要干预,也应当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尽可能通过市场方法和经济手段,综合运用财政、金融、收入分配等可预测、透明高的经济和法律手段来进行。
3.推进资源产权和资源管理制度创新
我国各种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属于国家或集体,资源产权和资源管理制度创新可发挥的空间是:实行资源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制度,明确资源的所有者、使用者和经营者各自的责、权、利,与之相互配套的还必须有资源的有偿使用与转让制度,改变国有企业垄断某些资源和过度占用资源的格局,根据效率优先的原则加以配置,规范资源利用行为,从制度上确保不同性质的企业拥有平等使用资源的权利,促进资源配置公开、公正、公平、高效。提供与资源利用相关的市场激励机制和监管制度安排,如资源使用权和经营权转让交易制度;排污税、燃料税、污染产品税等环境资源税收制度;制定并实施有利于环境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资源回收利用激励制度等,这样,企业所追求的不再是产品产值的扩张及其收益的最大化,而是追求包括扣除资源使用的环境成本之外的利润最大化。政府追求的经济增长不再是没有计算生态资本的粗放式GDP,而是追求综合考虑资源成本和环境代价的绿色增长。
4.健全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
适应可持续发展观要求的现代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人”,同时还是一个“社会人”和“生态人”,即不仅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权利,还有保障消费者权益、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为此,应进行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制度完善:要通过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产权关系明晰的公司制改制,创造出可分割的、可交易的、可转让的、有数量界定的企业产权主体,并广泛利用现代交易方式和交易工具,促进包括国有资产在内的企业资产货币化、证券化的流动,以实现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高效;构建有效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权力机构、经营机构和监督机构相互制衡的机制,解决委托一代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高成本、零责任、低效率的问题,以及利益不相同、责任不对等、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全四大难题。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将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管理的主要目标,
从粗放经营走向集约经营,并通过优胜劣汰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创造富有活力和生机的微观基础。要形成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目前最需要解决的是割断或阻隔政府与企业间的行政关系和资产纽带,切实解决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政事不分的问题。
5.完善反映生态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
加快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在市场制度下,价格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需求状况,市场机制会使资源流向效率更高的地方,这个过程会使社会经济的整体效率得到提升,产业结构也会不断演进,发展方式转变有其内在动力。市场配置资源通过价格进行,而合理价格的形成要有充分的竞争,这就需要相应的制度来保证竞争的公开、公平、公正。为此,要努力破除垄断藩篱、规范政府介入、完善相关制度,完善反映资源要素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形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使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和环境成本。
6.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及经济信用关系
诚信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确保市场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信用法律体系是否完善、明确、有效运行,对于全社会的诚信建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法完善信用体系,把信用和契约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使之形成完善的制度。综合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使个人的违约成本大大高于违约收益,使失信行为受到应有的惩罚和制裁。完善信用制度和诚信激励约束机制,将失信行为产生的外部性问题内部化,在全社会形成重诚信的良好氛围,让诚信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社会准则。
总之,制度创新是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要抓住影响市场机制作用发挥的薄弱环节,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产权、自然资源、现代企业制度,健全社会诚信体系,营造经济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