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工人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力量,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具有基础性、根本性作用。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推动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跨越,关键之一是要建立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提高现代化工业的核心竞争力。
“农民工”加快向“产业工人”转变
工人,是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词汇。建国后直至上世纪80年代末,从事操作性工作的产业工人其社会地位、政治经济待遇在社会各阶层中都比较高,为建设我国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形式的多样化,工人阶级队伍出现分化:从企业背景看,包括国有企业职工、股份制企业员工、外资企业员工和民营企业员工;从劳动形态看,又可以划分为蓝领和白领。
在中国从传统农业国家向现代化工业国家迈进的过程中,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就业成为蓝领工人,目前已超过农业劳动者成为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据国家相关部门统计,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在全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8%,其中加工制造业就业人员中农民工占68%,建筑业就业人员中农民工占80%;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2%;城市建设、环保、家政、餐饮服务人员90%都是农民工。
从社会学角度看,当前农民工阶层正处于边扩大、边分化、边整合,并逐步由以分化为主转向以整合为主的过程之中。目前,农民工正在迅速地从农民中分离出来,积极地融入城市。但从产业发展、技能水平的视角看,产业工人的技能素质要求比农民工要高得多。由于实现城乡一体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段时期内农民工的农民“血统”还会延续下去,文化素质低、技术水平低、收入待遇低、权益保障低、社会地位低仍是当前农民工的主要现状特征,必须加快向产业工人的转变步伐。
产业工人素质事关经济竞争力
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及其在转移过程中的文明程度,对于中国工业化的竞争力和城市化的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数据显示,目前进城务工人员中,高中、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23%,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仅占26.2%,高技能技工仅占技工的3%。高素质产业工人直接关系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目前,部分行业领域分配制度不完善,导致产业工人收入低水平和权益低保障,很难吸引年轻人和高端人才加入,制约了产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同时,相关法律法规对产业工人收入提高作出一些硬性规定,客观上增加了企业用工成本,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开始向外转移。应该看到,产业工人的收入逐步上升是客观规律,也是保持产业工人队伍稳定的重要条件,但上升过快、特别是工资水平与业务素质没有同步上升,产业工人队伍的竞争力就会下降。
更重要的是,产业工人的缺失和素质偏低,严重制约了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这方面,最直接的衡量指标就是产品质量。据统计,目前我国企业生产的产品合格率仅为80%左右。不仅如此,企业中的创新大多是由一线生产工人在生产实践中实现的,产业工人技术素质偏低就会使得企业工艺创新和技术革新缺乏成长的土壤,影响先进技术的理解和吸收、先进设备的操作和运用,最终影响企业发挥创新主体的作用。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世界各国重新认识到实体经济的极端重要性。美国由“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的转变,决不是简单回归“美国制造”,而是为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竞争制高点。在此过程中,美国不断完善其先进的教育体系,让产业工人有更多时间和经历去从事学习、创新、研究、交流等活动。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制造业如何赢得国际竞争?提高产业工人素质是一条决胜之道。
政企合力培养高技能人才
未来,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将加速发展,产业结构、消费类型将发生重大转变,对高技能人才、创新型人才需求仍将急剧增长。中国的特殊国情也决定要继续大力发展以工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实现农民工向产业工人的转变绝非一日之功,也绝非是简单的“三农”问题或经济学问题,而是一个全局问题,需要城乡两个方面、政企两个主体共同努力,有待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细细梳理,尽快解决教育培训滞后的问题,是农民工实现“产业工人化”最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就政府而言,应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工作作为加快推进工业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一是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有效借鉴德国等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切实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投入,整合教育资源,构建信息化培训学习平台,提高职业教育水平,从源头上保证产业工人的培养数量和质量。二是构建产业工人多元化、终身化培训体系。充分调动各类资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产业工人培训系统,对进城求职的农村劳动者、返乡农民工因地制宜地开展培训。三是完善产业高级技术工人引进和流动机制。建立紧缺职业培训经费政府补助机制,鼓励、支持企业根据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引进紧缺急需的技能人才,并打破技能人才引进的身份、地域限制和企业所有制限制,面向国内外,多渠道、多形式引进高技能人才。四是保障工人的就业、社保、工资待遇等方面合法权益,为产业工人队伍成长创造良好环境。五是打通产业工人发展通道。广泛开展技能竞赛、岗位练兵和技术创新活动,创新优秀技术工人技术等级和职称评定等政策,在全社会树立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风尚,为优秀技术工人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六是多形式地营造社会尊重产业工人的良好氛围。提高产业工人的社会地位和政治经济待遇,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对企业来说,必须认识到人是生产诸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一是提高产业工人在企业利益分配中的比重。按照共建、共享、共赢的利益分成原则,切实维护职工合法利益,实现劳能获酬、劳有所值、劳能共享,同时可以因地制宜地采用职工入股、增加福利等形式提高个人收入水平。二是构建平等民主的管理机制。积极推行民主管理和自主管理,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三是坚持不唯学历、职称、资历、身份、年龄,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科学人才观,启发点燃产业工人的上进之心。四是努力倡导边干边学的学习风气和敢想敢试的创新氛围。
(作者系省政府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