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风暴可能拖累央企的危机时刻,国资委正在悄然开展央企海外资产审计“风暴”。9月中旬,国资委网站发布了央企财务抽查审计项目的招标公告,将组织对部分中央企业开展2008年度境外子企业财务进行抽查审计工作。而此次抽查的央企包括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中国普天电子产业集团、中国建筑材料集团、中国保利集团、中国海洋航空集团公司等16家央企的海外子公司和二级企业。
看似是一场常规审计的背后,却另有“玄机”,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此次审计重点排查央企因金融风暴和全球经济形势的下滑而受到的影响,同时也排查央企资产是否存在违规使用情况。
10月8日,记者致电国资委统计评价局,从统评局了解到,审计项目已经招标结束,目前正在与中标的会计师事务所签订协议书,11月将对央企海外资产进行审计工作。该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此次审计的境外子企业分布在中国香港、法国以及德国,这5个项目显然只是迅速膨胀的境外国资冰山一角。
国资境外资产一万亿元?
来自国资委网站的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11月份,中央企业的资产总额达到了14.6万亿元,而央企境外资产却没有最新的更新数据。
“截至2007年12月份,央企在海外的资产已经超过了1万亿。”一位长期服务央企的资深注册会计师向本报记者透露了央企在海外的资产估额。
为此,本报记者向国资委通评局求证,相关负责人并没有正面答复记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的张文魁副所长对本报记者表示,2004年以来,一些中央企业在海外进行收购,或者直接开采资源,海外投资迅速扩大,膨胀速度惊人。
而在海外拥有资产最多的央企,当属中国远洋(8.34,0.21,2.58%,吧)运输集团(下称中远集团),其在全球拥有近千家成员单位、8万余名员工,是境外资产最多的中央企业,而且在欧洲的扩张仍在加码。6月25日,中远旗下的上市公司中远太平洋,以5亿欧元中标希腊比雷埃夫港口2号及3号集装箱码头经营特许权,目前正在等待希腊政府的批准。
海外上市公司损失最重
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的对外投资企业分布在全球149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国家(地区)的71%。就境外国资的现状而言,亏损或持平企业约占2/3,而有能力盈利的企业仅为1/3。大量的国有资产处在闲置或流失的状态中。
金融风暴对央企的海外资产能否造成致命伤?
“央企在海外绝大多数都属于产业投资,涉及到金融方面的投资很少,所以受到的影响并不会太大。”国资委统评局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说。
对于此,上述资深会计师则表示,央企在海外上市的公司和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受此影响比较大,比如在纽交所上市的和A+H股上市的央企会受到一些牵连,但由于审计工作刚刚开始还不能得出具体受损的数据。
万亿资产如何监管?
数万亿元的境外资产不得不让国资绷紧监管的神经,而之前“中航油陈久霖海外股权投机案”和“首钢收购秘鲁钢铁事件”给国资造成数亿元损失的“惨剧”到了让人触目惊心的地步。由此一个新名词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境外国资监管。
在2007年底召开的央企负责人工作会议上,李荣融阐述了2008年国资改革重点。其中,境外国有资产监管首次成为国资委年度工作重点,2008年在全国国资会议上,李荣融表示要让企业账本对社会公开,以3年为限。
清华经管领导力研究中心研究员秦合舫指出:“在全球性的危机中,中国在海外的央企肯定会产生大量的不良资产和投资损失,这从投资管理角度看是没法完全避开的。在监管方面,国资委既然管理这么大的资产,它自身的监督能力要足够强大。”
张文魁也表示:“与其说境外国有企业的风险来自次级债危机,不如说是母公司对其的监管不足。长期以来中央企业对境外子企业都存在管理上的困难,一些境外企业变成腐败渠道也是事实上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