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请登录注册

山西国企改革成效显著 深化发展仍需内外兼修

来源:国资企业培训网
2007-12-10
打印

    背景提示: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经济改革的中心环节。党中央和国务院1993年提出的“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任务以来,山西同全国一样,国有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进入了重要战略机遇期。今年3月份,在全国十届五次人大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提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一要按照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原则,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推进企业调整重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二要推进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投资风险控制机制和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和激励约束机制。三要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规范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四要抓紧解决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继续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企业和资源枯竭矿山实施关闭破产,积极稳妥推进企业政策性破产工作。推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这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的重大举措。为了系统了解山西国有企业近15年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近几年的改革征程中,山西国有企业在实践中如何运作?有哪些改革与调整措施?取得了什么成绩?存在哪些问题?有什么经营管理经验及其教训?在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今天,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选择了在太原、大同、阳泉、长治、临汾和运城6个市组织开展了一次“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专题调研”活动。本次调查采用派员进企业直接调查,问卷直接送达与直接回收的方式。省总队在太原市的调查,采取听介绍、参观生产流程和观摩企业产品,面对面交流意见的方法。从本次调查的企业分布和类型来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代表性和典型性。从本次调查对象的身份和职务来看,基本涵盖了企业的方方面面,上上下下,获取了很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调查结果显示:山西国有企业进入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改革卓有成效,存在问题虽属前进发展过程的问题,但也不容忽视。经过15年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山西九成企业对近年来本市国有企业改革的评价是基本满意的。认为改革促进了企业的发展,改革后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竞争能力显著增强。在企业改革的进程中,大部分企业能切实有效地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在规划企业发展战略的进程中对处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认识到位,绝大多数企业坚决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94.9%的企业能通过淘汰落后生产力、加快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等手段来达到节能和减少污染排放的目的。总的来看,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在我国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的15年来,山西各地、各部门和广大国企认真贯彻执行中央政策,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国企改革取得较大进展。国有企业广大职工看到了改革开放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特别是人们从改革的实践中得到了实惠,开阔了眼界,看到了希望以后,更加坚定了改革的信念。可以说,山西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已被山西国企广大职工普遍接受。

  一、40家国有企业的基本调研结论

  (一)九成企业对国企改革持肯定态度

  改革使企业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我国目前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一是消费结构升级;二是产业结构升级;三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国有企业通过改革更深刻地参与到国内外的分工之中。对此,绝大多数企业持积极肯定的评价。此次调研,32.5%的企业对近年来本市国有企业改革的评价是“满意”的,57.5%的企业认为“基本满意”,仅有10%的企业认为“不满意”。虽然山西国有企业在改革进程中公司制改革不规范、股权结构不合理、企业办社会负担沉重、劣势企业退出步伐慢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但是山西国企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确是勿庸置疑的。

  (二)八成企业认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此次调查企业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评价是:25%的企业认为改革促进了发展,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竞争能力显著增强;55%的企业认为改革催生了新的企业运行机制,企业运行状况良好,利大于弊;2.5%的企业认为改革不尽完善,发展的制约因素有待消除,弊大于利;17.5%的企业认为有喜有忧,喜忧交织,利弊各半。

  (三)近五成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革

  在被调查的40个企业中,有47.5%的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在回答“若贵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革,那么在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投资风险控制机制和内部监督管理机制等方面的进展如何?”时,42.1%的企业回答建立健全了各种管理机制,实施运行效果非常好;47.4%的企业正在建立健全过程中;10.5%的企业正在纳入规划,暂时还没有建立。

  (四)半数以上企业切实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

  职工利益无小事。此次调查结果显示,51%的企业切实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30%的企业负担沉重,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7.5%的企业由于管理的漏洞造成了国有产权的流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工的合法权益 ;6.5%的企业有不尊重职工的合法权益现象存在;5%的企业工会组织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没有能够充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五)94.9%的企业采取积极措施节能减排

  国企改革,重在制度转换和组织创新;重在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经济结构调整,关键在于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实现可持续发展。调查显示,在节能减排方面,7.7%的企业通过淘汰落后生产力来实现节能和减少主要污染物的排放;44.9%的企业通过加快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19.2%的企业通过建立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23.1%的企业通过严格执行能耗和环保标准,不上不符合节能环保标准的项目,对不达标的已有项目也采取停产关闭;5.1%的企业由于资金紧张和技术落后等原因,节能减排工作尚在筹划中。可见,94.9%的企业能通过淘汰落后生产力、加快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等手段来达到节能和减少污染排放的目的。

  (六)工业总产值逐年增加

  从被调查的国有企业(36家)近两年创造的业绩来看,工业总产值2005年和2006年依次为373.1亿元和454.7亿元,环比增长21.9%。其中,新产品产值(仅11家企业)由2005年的17.7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9.2亿元,环比增长8.47%。

  (七)经济效益逐年向好

  从被调查的40家企业近两年经济效益呈现出的态势来看更能说明这一问题:主营业务收入2005年和2006年依次为579.7亿元和702.3亿元,环比增长21%。利润总额近两年依次为124.3亿元和170.3亿元,环比增长37%。调查资料还显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也从2005年每一个企业4.7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4.9亿元,增长4.3%。

  二、40家国企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是一场异常艰辛的革命,改革使企业进入了经济体制转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企业产品结构调整的新时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严酷现实将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法则演绎的淋漓尽致。对改革实践中暴露出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也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关键要立足长远,服从于可持续发展。如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这一问题更为艰辛,更具挑战性。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从总体上看,山西国有企业改革已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在基本保持企业和社会稳定的同时,经济效益保持了较高水平,经济运行质量也有了新的提高。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些国有企业改革进展缓慢,甚至中途搁浅,有的企业至今尚未改制,个别企业改革是修修补补,仅是翻牌子,带帽子而已,个别企业甚至举步维艰。人事任免制度,党管干部原则,同现代公司的上述原则相悖。我们认为,企业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企业改制、改组、改造并逐步入轨,也需要一个过程。对这个过程,既要有紧迫感,又要有耐心,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消极等待观望。山西国企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收获颇丰,但存在的问题及矛盾仍令人担忧。

  (一)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目前,山西大多数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缺乏自主创新理念,只重速度求规模,而不注重技术创新;企业追求“短、平、快”,追求短期飞速发展,追求眼前利益,不愿花大量投资从事周期较长、基础性的科技研究和技术创新,企业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知识产权缺乏。山西经济至今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增长方式,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凸显,压力日益增大。在调查的40家企业中, 95%的企业在自主创新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进程中,技术研究与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在30%以下,只有5%的企业用于技术研究与开发费用的资金占到了销售收入的31%以上。可见,企业对技术研究与开发费用的投入比重较少,生产性投资多,必然降低了对科学技术的物化能力,延缓了企业工艺技术水平的提高。这种低层次的技术创新方式,势必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产生极其不利影响。所以,企业必须加大对研究与发展的投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不断提高研究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实现高水平的自主创新目标,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和发展。

  (二)企业主辅分离工作依然严峻

  虽然山西国企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公司制改革不规范、股权结构不合理、企业办社会负担沉重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特别是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调查显示,在调查的40家国有企业中只有15%的企业主辅已彻底分离,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55%的企业部分已分离,其余尚在协调解决中;30%的企业困难较大,还没有分离。调查还显示,37.5%的企业家认为目前影响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是历史包袱沉重,严重制约着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调查还显示,在问及“您认为今后贵企业的发展应主要在哪些方面再下功夫”时,30%的企业认为继续深化改革,进行制度创新,加快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可见,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是国有企业今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企业应下大力气和下大功夫努力发展的重要方面。

  (三)改制不完善,机制性矛盾依然存在

  调查显示,改制不完善,机制性矛盾的存在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当问及“影响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时”,31.3%的企业家认为企业改制不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未能充分发挥;5%的企业家认为调整产业结构的思路不清晰,没有拳头产品或产品(业)盲目多元化;16.3%的企业家认为思想不够解放,企业经营机制未能及时转换;11.3%的企业家认为企业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差,未能打造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提升竞争能力;36.3%的企业家认为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性矛盾依然存在。

  (四)资金十分紧张,融资非常困难

  调查显示,多数国企资金紧缺困扰着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短缺是被调查企业的一个共性问题,也是长期未能彻底解决的老问题。但困扰的程度不同,苦乐不均。多数企业资金匮乏,缺口较大,难以保证固定资产更新换代和流动资金的需要。一些企业目前到了还贷高峰,资金严重捆绑着企业的手脚。据对全省40家国有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 27.5%的企业家认为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紧张和资本投入力度不够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五)产业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

  80年代以来,山西国企服从全国经济布局,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这些结构本身的低附加值和国家长期控制煤炭等上游产品价格造成的低效益,不仅对山西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且严重制约着山西国企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从产品构成来看,呈“两多两少”的格局,上游产品多,附加值低利润小的产品多,名优品牌产品少,附加值高的产品少,且不说以生物工程、信息智能工程为标志的尖端科技产品,就是已进入实用阶段,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如电子及通讯设备等也几近空白,甚至连附加值较高的日常轻工产品亦很少。

  三、继续改善国有企业的外部环境

  目前,从整体上看,山西国企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发展到了快速增长的关键时期,既有历史机遇,亦有严峻挑战,任务十分浩繁而艰巨。当前从改革环境、市场环境、投资环境和其他外部环境来看,应做好如下工作:

  (一)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

  政府首先要切实转变职能,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提高办事效率,规范办事程序,用新的市场观、企业观对国企实施激励,由市场真正主导企业经济的发展。当在调查中问及“您认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应首先做好以下哪几项工作”时,29.1%的企业认为应继续推进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可见,切实为企业营造宽松、公平的发展环境,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利益的主体是企业共同的心声,也才能使企业真正从山西宏观和长远发展考虑,发挥山西煤、铁、焦等的自身传统资源优势,并以此为契机,扩大本产业上下游的产业链,打造节能、环保的国际大企业。

  (二)尽快完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政策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既没有较为成功的经验,也不可能有一个完整的一成不变的模式,各项工作只有不断地探索和完善。所以,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时期,及时针对问题和困难及时进行调查研究,本着只要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利于企业增强活力和竞争力,职工合法权益得到保障的原则,及时对有关政策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要根据每一户企业的具体情况,区别处理,不搞一刀切,对个别深化改革难度大,矛盾和问题较多的企业,还可以变通和特殊处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

  调查表明,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取决于改革的力度,改革的力度又取决于思想解放的程度。改革和思想认识到位是变挑战为机遇的关键。目前企业的主要改革措施是完善企业改制,着重于转换经营机制,创新组织机制,打造新的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法人治理结构,让各种资源配置优化,在人财物优化的同时特别注意把人的积极性激励起来,调动起来,发挥“无形的手”的作用。通过制度创新和转换机制,打造企业的竞争力。解放思想,下放权力,彻底抛弃传统的、变相的政企不分的作法和旧观念,借鉴先进省市国企改革的成功经验,用足、用活、用好中央有关经济政策和鼓励国企发展的政策,根据山西实际,制定可操作性、可接受性较强的、有弹性的政策,引导企业改革。

  (四)处理好改革的速度与实效的关系

  改革是挑战,更是机遇。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如果国有企业不进行彻底改革,必将被市场所淘汰。加快改革步伐,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是国有企业摆脱困境,求得发展的必然选择。注重改革的实际效果,改革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改革使企业焕发生机和活力,求得发展和壮大。对于困难少、阻力小的企业,要加快速度,迈大步子;对于难度大、困难多的企业,要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采取相应的对策,对症下药;对于困难特别大,问题特别多的企业,要专题进行研究,一厂一策,区别对待,力求取得突破。总之,只有把加快改革速度与保证改革质量统一起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才能取得实效,才能最终达到改革的目的。

  (五)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处理好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规范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不能使国有资产流失,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和要求。在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对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又要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使国有企业民营化后能够健康快速的发展,从而增加国家税收,促进职工就业。在调查中问及“您认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应首先做好以下哪几项工作”时,19%的企业认为应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规范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21.5%的企业认为应继续完善企业国有产权管理制度。因此,处理好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把职工转换身份经济补偿金、安置费、就业以及其他合法利益保护好,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

  四、继续加大国有企业内部改革步伐

  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的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路子。改革与创新给国企注入了动力和源泉,经济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山西国企通过技术进步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历史机缘;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中西部开发力度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为山西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提供了新机遇。市场环境在优化,投资环境在改善。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全省40家企业满怀信心,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一)加快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自主科技创新能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产品的竞争说到底是科技技术的竞争。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大技术开发、技术创新的力度,切实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山西国有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仅落后于先进省市,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此,山西国有企业首先要狠抓企业的技术改造,引进新设备新工艺,替换老设备,老工艺;其次要集中有限的人财物,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容量大,核心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拳头产品,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全省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三是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抢占行业技术制高点,打造更多的有创新能力、创收能力的行业和产品;四要注意从体制和机制上解决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问题;五要积极探索联合研发的各种形式,进一步扩大与技术力量雄厚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加快技术成果的转化,提高企业技术开发创新能力,努力打造高知名度、高信誉度、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和高经济效益的名牌产品。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但恰恰是山西国有企业的薄弱环节。调查显示,17.5%的企业认为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企业今后发展应主要下功夫的方面。因此,当前要特别加大企业产品品牌自主开发力度,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创立属于自己的品牌,建立和完善以技术开发中心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制和运行体制,加大科研费用的投入,培养引进高素质的科技人才,确保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二)强强合作 发挥企业规模优势

  实践已使人们越发认识到,一个人的个体力量往往过于单薄,一个商户的实力往往不堪一击,一个企业的能量很难独领风骚,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仅想通过单打独斗的方式来赢得成功似乎太难,只有合力实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重组,才能把企业做大做强,提高抗风险能力,最终发挥规模优势实现规模效益。从而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企业已经意识到不能满足于自身的经营现状,但苦于找不到理想的合作伙伴。特别是军工企业受产品、地域等综合因素影响,历史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许多不利因素,使企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多的困难。因此,国有军工企业的改革,要在保留原有的产品生产能力外,加大产品的开发研制力度,寻求与大企业、大集团建立产权纽带关系,或加入大企业,大集团,使企业的产品逐步做大做强,实现扩大经营规模,共建互利的联合目标。

  (三)培养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发挥企业人才优势

  国企改革与发展关键在人。优秀的企业家,胸中要有大格局,手中要有大手笔。目前一些企业缺少有良知有能力的职业企业家以及缺乏这种职业企业家形成的机制与环境,是国企发展的一大障碍。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斩关夺隘,破浪前行,持续兴旺发展,就要培养一批善于把握机遇,具有进取、创业和实干精神,有科技头脑和熟谙经营管理之道的企业家队伍。企业家不仅是企业财产的总代表,也是企业管理的总代表,同时更是企业外在形象的总代表。市场竞争说到底是人才与人才的竞争,企业家思路与思路的竞争,胆识与胆识的竞争,最终表现为产品与产品的竞争。调查显示,17.5%的企业认为重视人才创新,实施人才兴企战略是今后企业应下功夫发展的主要方面。因此,山西国有企业首先要在利用社会科技力量的同时,必须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注重培养和选任各种人才,壮大自己的技术队伍、管理队伍,特别是企业家队伍,加大对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骨干的培养,最终造就一大批具有创业精神、有超前意识、有科技头脑的企业家队伍。

  (四)打造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和品牌产品

  山西国企目前宏观上的问题是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的资源型产业丧失比较优势,新兴产业发展缓慢,产业演进出现断层。主要表现是,上游产品、初级产品、效益差的产品多,名优品牌产品少。微观上是企业内部主业和副业结构不合理。还有结构性有效需求不合理等。我们认为一个市、一个省乃至一个国家,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本质上是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过程。企业兴旺繁荣的标志是企业发展有后劲,产品有竞争力,市场有潜力,前景看好及企业质量高、科技含量高,在国际上有竞争力。这是对全国的要求,也非常符合山西国企的实际。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38.5%的企业为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适时进行了产品结构调整,及时进行了设备更新换代;38.5%的企业打造有市场竞争能力的、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提升市场竞争能力;9%的企业没有效益好的拳头产品,产品的市场潜力不大,前景堪忧;14.1%的企业未能有效调整产品结构,多年一贯制。当问及“您认为哪些改革措施能适应当前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新形势,最有利于企业的充分发展”时,31.3%的企业认为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发展战略;27.5%的企业认为开拓市场,适时调整产业结构或产品结构。因此,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新产品开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好的高新技术产品,尽快实现产业化。突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推进产业优化升级。

  (五)发挥企业文化优势,创建和谐发展企业

  企业文化是一个团队在完成一项事业过程中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具有灵魂、凝聚、约束、导向、激励等重要作用,亦是一种以做大做强企业为基本内容的企业发展观点和经营理念。一个没有优秀民族文化的民族不能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样,一个没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也不能自强于市场竞争之中。企业文化所具有的特殊作用,突出地表现在企业管理、企业效率、企业凝聚力、企业社会形象、企业职工地位等方面。企业文化强调企业鲜明而独特的个性,以人为本,注重情理结合,着眼于利益共同体的形成。特别是提倡和谐的今天,企业更应该在发展实践中十分注意建设富有特色、个性鲜明的优秀企业文化。体现企业员工的责任感,激发自豪感和内在潜能,体现职工价值取向,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增强团队合力与竞争力,从而形成良好的经营机制,体现和谐发展的新气象。

 

网站声明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教育培训中心 | 商务交流中心 | 国资研究 | 政策法规 | 数据中心 | 信息化

版权所有:红色传承教育官网 CopyRight©2013-2019 电话:400-876-0602

京ICP备160067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