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周永康等参观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近日分别来到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正在这里举办的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展。
在展示青藏高原区域地质调查的大型景观模型前,在记录地质找矿新发展的分布图前,在反映耕地后备资源情况的展板前,在演示新能源开发利用的煤层气开采技术模型前,李克强、周永康等中央领导同志详细听取介绍了解各地方、各有关部门和企业在资源环境调查与综合开发利用方面取得的进展,对12年来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取得的成就表示充分肯定,并向广大地质队员、科研人员等表示诚挚慰问。
参观中,李克强对现代物探技术发展和新资源勘查接续基地尤为关注。工作人员介绍说,目前我国找矿理论和技术不断创新,陆续发现一批储量大的铁矿、铜矿以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等宝贵资源,一批老矿山也通过新探明储量延长了服务年限。李克强指出,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对于国计民生意义重大,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关键时期的发展中大国,提高能源资源保障能力、化解瓶颈制约,必须进一步加强地质勘查。要在继续推进国际合作、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同时,坚持立足国内,运用先进找矿技术,摸清资源储备的底数与开发利用的可能性,不断增加重要资源探明储量,形成一批资源战略接续区,把矿产资源潜力转化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力。目前,我国资源勘探程度总体仍然较低,寻找新矿的前景十分广阔,这次成果展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他勉励大家继续努力,发扬团结协作、甘于奉献的时代精神,为国家为人民多找矿找大矿,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周永康指出,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先行性工作,资源调查评价关系到国家安全,关系到国家发展战略,要通过经济、政治、技术等手段加大资源调查评价力度,提高资源的整合、勘探、开发、利用、应用转化以及社会化服务水平。周永康强调,要做到基础先行,加强基础性地质调查,为地质找矿提供基础性服务;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鼓励有能力的大型资源企业进行整体开发,防止“小、散、乱”;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对重点地区的地质灾害隐患、地下水开采引发的地面沉降等要密切关注、及时预警;要加强基本农田保护,重视耕地质量,切实保护粮食安全“生命线”。要进一步加强组织管理,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依靠科技进步,探索新机制、新举措,采用新思路、新方法,切实做好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为缓解我国资源约束、服务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梁光烈,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也分别参观了展览。
此次展览由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共同主办。展览以12年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为主线,系统地总结了国土资源大调查、油气资源战略调查、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金土工程、数字中国等重大专项成就,综合呈现了31个省(区、市)在地质勘查、探矿找矿、地质环境调查与灾害防治、土地和海域环境调查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和最新进展。展览通过仿真组合模型、精美标本、珍贵图片和声光电多媒体演示等手段,集中展示了全国国土资源部门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贡献,全面记录了12年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上天”、“入地”、“下海”、“攀峰”、“登极”等伟大壮举,生动再现了广大国土资源工作者不畏艰险、勇挑重担的坚强意志和团结协作、甘于奉献的时代精神。
据介绍,1998年以来,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社会资金累计投入3000多亿元,动员全国几千家单位和数十万科技工作者,对我国陆海资源环境展开全方位、宽领域调查评价,实现了我国陆域中比例尺地质调查全覆盖。在调查评价的推动下,地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新发现900余处矿产地,形成10大资源勘查后备基地;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24万多处,建立了群测群防和气象预警预报体系;土地调查评价体系全面建立,建成了全国1:1万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库,实现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全过程信息化;大陆岩石圈结构和动力学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完成首个5000米大陆科学钻探;海洋公益服务和科研调查成果显著,为维护海洋权益和安全提供了依据;数字城市建设蓬勃兴起,地理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