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请登录注册

贺国强在中塞企业家早餐会上的讲话

来源:《人民日报》
2011-07-14
打印

顺势而为 深化合作
推动中塞经贸关系再上新台阶
——在中塞企业家早餐会上的讲话
(2011年7月12日,贝尔格莱德)
贺国强

  尊敬的达契奇副总理阁下,

  各位工商界的朋友们,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早上好!

  感谢刚才达契奇副总理和泽茨国务秘书热情洋溢的致辞,也感谢中塞企业家代表很好的发言。很高兴同中塞两国的企业家朋友们相聚在美丽的多瑙河畔,共叙两国人民传统友谊,共商中塞经贸发展大计。借此机会,我谨向长期以来为促进中塞经贸关系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两国企业家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中塞两国虽相距遥远,但塞尔维亚始终是中国可信赖的好朋友、好伙伴。2009年,塔迪奇总统成功访华,同胡锦涛主席共同决定建立中塞战略伙伴关系,掀开了中塞双边合作崭新的一页,两国关系进入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我们这次访塞期间,分别会见了塞总统、议长、总理、第一副总理,就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推进中塞各方面合作取得了重要成果。

  经贸合作是中塞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塞尔维亚是中国在东南欧地区的重要经贸伙伴之一。近年来,两国经贸合作发展势头良好。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除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每年都保持两位数增长。201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近两成。今年1—5月,双边贸易额同比增长27.7%。我们高兴地看到,中国自塞进口在去年增长近九成的基础上,今年1—5月又增长35.1%,超出中国对塞出口增幅8个百分点。同时,两国大项目合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深化双边经贸合作是中塞双方的共同愿望,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塞尔维亚是西巴尔干地区的重要国家,随着入盟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需求增加,工业改造升级任务加重。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既有产业和技术实力,也积累了丰富经验。两国经济各有优势、互补性强,双边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这里,我愿就深化中塞双边经贸合作提出以下4点建议:

  第一,推动项目实施,拓宽合作领域。贝尔格莱德跨多瑙河大桥项目是两国基础设施领域的首个合作项目,两国领导人对此倾注了大量心血。希望双方企业精诚合作、精心组织、科学施工,以一流的质量和效率建设一座造型美丽、质量优良的桥梁,使大桥项目成为中塞两国人民友谊的新象征,为开展基础设施领域其他项目合作树立典范。我们这次访塞期间,就推动解决科斯托拉茨电站项目融资问题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同时还签订了一批经贸合作项目,希望双方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切实抓好这批合作项目的落实,同时积极探索在高新技术、循环经济、农业等领域的合作。

  第二,增加相互投资,提升合作水平。我们愿继续鼓励有实力、信誉好的中国企业来塞投资,也欢迎塞企业赴中国投资兴业。希望塞方加大向中国企业的推介力度,通过参加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展会积极介绍本国投资环境、优惠政策和投资项目,吸引更多的中国投资者来塞投资。

  第三,扩大贸易规模,促进均衡发展。塞尔维亚在汽车工业、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及农业等方面拥有良好的基础。中国的市场广阔,中国政府对于进口塞尔维亚产品没有任何限制,愿进一步扩大自塞进口。欢迎塞企业积极开拓中国市场,增加对华出口,不断扩大贸易规模,优化贸易结构,推动两国贸易平衡发展。

  第四,加强机制建设,优化合作环境。两国政府主管部门、中介机构、企业间要建立经贸互动交流机制,充分发挥两国政府间经贸混委会的作用,努力提高服务水平,积极为企业间交流合作搭建更好的平台,提供有力的保障。希望塞方为中方企业来塞开展贸易投资活动提供包括签证、居留在内的便利条件,继续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中国从今年开始实施的“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今后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我们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改革开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未来中国的发展必将为中塞经贸合作提供更加广阔空间和巨大商机。希望两国企业发挥在经贸合作中的主体作用,抢抓机遇,顺势而为,积极进取,深化合作,推动中塞经贸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我相信,通过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两国企业家的共同努力,中塞双边经贸合作一定会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两国战略伙伴关系一定会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幸福!

  谢谢大家!

 

网站声明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教育培训中心 | 商务交流中心 | 国资研究 | 政策法规 | 数据中心 | 信息化

版权所有:红色传承教育官网 CopyRight©2013-2019 电话:400-876-0602

京ICP备160067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