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在“调”和“转”上发力
倒数第一,是北京精心备考、主动站位的结果
GDP增速,一种情况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一种情况,是“行有余力而不为”,为主动调控。北京属于后者。
对末位排名,北京有准备。制定“十二五”规划,北京把五年年均增速审慎确定为8%,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最低。这是北京贯彻科学发展观、把握发展阶段的主动选择。
事实上,当北京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在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当好标杆和火炬手,走在全国最前列,提出要打造“北京创造”、“北京服务”和建立国家创新中心的时候,就已经对GDP增速的放缓做好心理准备。对未来如何发展,北京目标明确: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面对“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北京的科学发展在“调”和“转”上加大力度。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说:“北京要紧扣主题主线,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郭金龙说:“调结构,转方式,北京突出四个字,一个是坚决,一个是主动。”
前后180多天,北京最为吃劲的有三件事,群众关心、舆论关注,也聚集于此:控车市、调楼市、首钢退市。来自统计局的数字显示,正是这主动为之的三大调控,吃掉了北京1.8%的增速,也就是北京与全国平均增幅的距离。这个结果,与最初预判一致。
主动调控,舍弃曾经的增长支柱,需要决心,需要勇气,需要增强承受力。
汽车对全市消费的贡献率曾达到60%以上,在首都消费总量中的比重高达1/3,是北京消费的最大支柱。
但为了确保方便市民出行,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北京横下一条心,坚决采取了汽车限购政策。
北京市交通委主任刘小明表示,截至目前,小客车调控指标配置已经进行6期,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势头得到有效控制。而“限车令”的执行,将北京汽车销售额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拉低到20%,影响GDP增速1%。
房地产投资一直占全市投资的半壁江山,占GDP的比重达到8%,相关税收收入也占地方财政收入的20%以上,但为了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北京以壮士断腕的气魄,果断实施了国内最严格的调控措施,率先提出“稳中有降”的房价调控目标。
房地产市场的“升”与“降”,对北京经济运行的影响可想而知。北京市统计局局长苏辉介绍,楼市调控后,房地产业在北京GDP中的比重已降至6.3%。上半年,全市销售商品房55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8.4%;其中销售商品住宅389.2万平方米,下降19.8%。“限房”政策的实施,直接影响了0.7%的GDP增速。
首钢曾是北京的工业支柱,也是北京工业发展史上的一面旗帜,但为了缓解资源环境的矛盾、促进产业升级,北京下大决心实施了首钢搬迁调整。
制造业中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持续收缩。今年上半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下降75.5%,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仅增长8%。首钢的退出,拉低GDP增速0.1%。
如果说,今年的调控是中央下发给各地的一张考卷的话,北京一直在精心备考。从1月至6月,北京共召开了24次市委常委会,研究120多个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其中三成议题与调控直接或间接相关。“在转方式、调结构的大背景下,早调整、早主动是优先选择。”
有减有增,在“舍”与“得”之间蓄力
经济向好,北京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北京在“调减、调限”的同时,更加关注“调增、调升”因素。
细读上半年经济数据,我们发现,在速度减缓的背后,还有喜人的“五增一降”,体现经济效益增长,快于经济总量增长:
企业利润增了。1至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2.9%,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利润增长27.3%,均快于同期增加值增速。
消费品零售额增了。在楼车双调,机动车销售量下降五成、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下降二成的情况下,北京优化内需支撑,启动多元消费,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3%。其中仅通讯器材一项就增长了52.7%,旅游业持续走高,过多依赖房地产和汽车市场的格局正加紧调整。
财政收入增了。上半年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654亿元,增长27.9%,完成全年计划任务的64.5%。
群众收入增了。上半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10.1%和12.4%,为近年来较高水平。半年间,北京启动社会保障“新六线”联动上调机制,新增51.5亿元,提高低收入群体待遇,惠及283万群众。
服务业比重增了。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2%,占GDP的比重达到76.9%,服务引领制造态势明显。现代制造业中,高端制造业增势明显,其中医药、通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等高端制造业分别增长25.8%、20.4%和18.4%,工业研发、制造、总部一体化发展趋势明显。
能耗下降了。节能减排推进,一季度万元GDP能耗下降8.4%,1至5月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19.6%;各项污染物浓度全面下降,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张工说:“该‘舍’的,我们舍了。而‘舍’,是为了更好的‘得’。”北京通过调整,还得了什么?
着眼于大城市发展难题的破解,把治理交通拥堵、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作为了重点;
政策性住房建设强力推进,全市上半年销售商品房55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8.4%,而政策性住房的施工面积已达2972.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2倍。其中新开工面积655万平方米,增长了3.1倍,政策性住房的销售面积达106.8万平方米,增长了50.4%;
通过推进节能减排、以退促降,得到了更多的“蓝天白云”,提升了城市的生态价值和竞争力;
通过每年拿出100亿元财政资金加大对科技的支持,推动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的转换。同时,大力吸引高端要素、高端人才,做大做强总部,提升文化软实力……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形象地说:“转变是要付出代价的。有一句电影对白:暂时的后退是为了大踏步地前进,很适用于现在的北京。”
分析经济形势,北京市政府这样评介:首都经济发展经受住了国内外复杂环境和主动调控重大措施的严峻考验,主要经济指标整体好于预期,实现了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扬长避短,在“长板”与“短板”间腾挪
科学发展,引领北京把握好发展关键时期
7月21日,北京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在听取上半年经济情况汇报时,形成了一个共识:北京的发展进入一个很关键的时期。
“很关键”,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一是北京人均GDP过万美元,服务主导型和消费拉动型的经济特征已经形成,发展已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同时,作为特大型城市,需要更注重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能力;二是在前期快速发展中,积累了一些矛盾,形成了一些短腿,需要在调整中加以解决;三是受历史、自然地理影响,北京发展中城北重、城南轻,东北部快、西南部慢,城里快、城外慢的特征明显,区域的不平衡有待破解。
科学发展要在“调”和“转”上加大力度,处理好“好”与“快”的问题,通盘解决好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
对首都而言,“短板”主要体现在土地、水、能源等“硬性资源”上,体现在不断发展的特大型城市的承载能力上;“长板”则主要体现在人才、科教等“软性资源”上,体现在服务经济、总部经济发展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北京在长板与短板间腾挪。
提升整体竞争力,北京把创新驱动作为重要关键,把中关村作为核心载体。
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说,创新与创业是中关村不朽的灵魂。中关村曾经是一条街、一个大卖场、一个院所高校集聚区的概念。今天的中关村,是国家创新示范区的概念,它是我国科技改革的试验田,它要探索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际竞争态势下,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引起海内外关注的中关村创新平台,目前已有19个国务院有关部门入驻,对企业实行一站式服务,初步形成了集中办公、主动受理、联合审批、一条龙服务的工作机制。6项先行先试改革政策,激励成果转化和企业创新。而一个全新的“中关村科学城”,以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知春路和学院路为轴线,呈H型脱颖而出,正成为创新示范区强劲的“心脏”。
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成支柱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在京东,一个老工业区已经化身著名的798文化创意产业区;在京西,首钢老工业区正向创意产业区转身。定福庄原先是个不起眼的地方,如今已成文化创意产业抢滩的热土,朝阳区提供了包括税收补贴、房租减免等多种服务,以人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为龙头,将CBD至定福庄一线建成“CBD—定福庄传媒走廊”,目前已吸引入驻企业1.2万家,吸纳社会投资150亿元,年实现收入600多亿元。
推进协调发展,北京市通过中心城区南北合并,促进要素流动,推进南北区域协调发展。通过产业转型、生态涵养、优势再造,加快城市空间格局由功能过度集中在中心城向多功能区域共同支撑转变,加快新城建设和薄弱地区崛起,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作为全球最缺水的特大型城市,北京今年改革水务管理,实行最严格的管理措施;人均耕地仅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0%,北京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为方向,全面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态、生活功能,北京周边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山地,成为生态涵养发展区。
未来5年,北京将着力打造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加快建设“一北一南”创新产业带,基本形成国家创新中心的新格局,整体塑造“北京服务、北京创造”品牌,到“十二五”末,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将超过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