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请登录注册

深切的关怀 伟大的跨越

来源:新华社作者:王宏伟
2011-07-17
打印

  7月16日的布达拉宫广场。


  青藏、川藏公路通车纪念碑前的花坛。拉萨市主城区的街景改造工程已经完成。花坛、标语、国旗把古老的拉萨装扮得格外靓丽,准备迎接西藏和平解放六十周年庆祝活动。

  历史画卷,波澜壮阔,让世人感慨;

  岁月沧桑,见证奇迹,让世界赞叹。

  6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瞬间,但在西藏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社会发展进程却跨越了上千年——

  新旧西藏两重天。60年来,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在党中央关心下,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奋发努力,一个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正在雪域高原上呈现出光明的发展前景。

  有一种目光,始终关注着“世界屋脊”——

  党中央坚持从战略高度重视支持西藏发展

  93岁的阿沛•才旦卓嘎永远不会忘记这历史性的一刻——

  1951年5月23日下午4时,中南海勤政殿。《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以下简称《十七条协议》)签字仪式庄严举行。

  原西藏地方政府首席全权代表阿沛•阿旺晋美赴京参加和平谈判,才旦卓嘎,作为他的夫人,见证了这一历史事件:“这一协议捍卫了祖国尊严,维护了祖国统一,促进了各民族团结和西藏内部团结。” 

  和平解放、民主改革、改革开放、跨越发展……历经60年来一个个不同历史阶段,老人的思维仍然格外清晰:“从旧社会到新社会,从旧女性到新女性,我深深感受到党和政府对西藏的厚爱。”这是一位耄耋老人的肺腑之言。  

  西藏60年历史巨变,离不开党中央的深情关切。60年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始终深切关怀西藏各族群众,始终把西藏工作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对这块1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投下了大量心血。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心系这片雪域高原——

  从发出“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的号召,到确定立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从《十七条协议》签字当天提出关于西藏工作“慎重稳进”的意见,到西藏民主改革基本完成后提出“稳定发展”的要求,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作出进军西藏、和平解放、平息叛乱、民主改革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开创了西藏历史新纪元。

  89岁的阴法唐,从进军西藏的18军指挥员到上世纪80年代初任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亲身见证和参与了西藏和平解放以来60年历程。

  谈起西藏,这位眉发皆白的老人顿时来了精神,如数家珍: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不仅确定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还亲自过问进军西藏的口号、西藏代表前来谈判的地点、与西藏谈判的条件等具体事项,仅亲自起草有关西藏问题的文稿、电报就有100多件。

  ——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团结西藏上层,多次给班禅等回信鼓励,西藏和平解放后,更是直接对西藏地方官员、贵族、上层喇嘛等做工作,一次次接见来京的致敬团、参观团、观礼团等。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其他主要成员也为西藏和平解放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1959年的一次谈话中,周恩来同志动情地说,内地再苦,也不能苦了西藏。当年,在内地汽车都很少见的情况下,他批准一次性拨给西藏解放牌汽车800辆,以解决交通运输难题……

  深圳湾畔,“锦绣中华”微缩景区的“布达拉宫”前,游人如织——

  人们不会忘记19年前的那一幕: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武汉、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在这座“布达拉宫”前,他驻足良久,感慨地对陪同人员说:“这辈子我是去不了西藏了,就在这座‘布达拉宫’前照张相,权作纪念吧。”

  这张特殊的照片,凝聚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西藏的深情:

  ——和平解放之初,邓小平同志身处西藏工作最前沿。从进军西藏、筹备进藏的党的组织机构、制定和谈条件、实施昌都战役,到平息叛乱、民主改革,从大政方针的确定、舆论宣传分寸的把握,到迎来送往的具体细节,他都精心筹谋。

  ——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衡量西藏工作标准的著名论断:“关键是看怎样对西藏人民有利,怎样才能使西藏很快发展起来,在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走进前列”。

  ——改革开放之初,1980年和1984年,在邓小平同志关怀下,中央在4年时间内两次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为西藏制定了一系列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为西藏发展注入了活力。

  时光流逝,深情如一。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西藏工作的十条方针,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稳定局势和发展经济两件大事,确保全区社会长治久安,确保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确保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思想和西藏跨越式发展战略。

  拉萨市江苏路31号,拉萨地毯厂门市部内,一张江泽民同志考察地毯厂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

  “我们永远忘不了那一刻。”副总经理小尼玛说。

  1990年7月,年过花甲的江泽民同志不顾高原缺氧,来到西藏考察工作。他深入工厂、农村、牧区、学校、医院和解放军、武警部队驻地,亲切看望和慰问各族干部群众,表示“党中央和国务院将继续对西藏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叮嘱“一定把西藏的事情办好”。

  “西藏的稳定,涉及国家的稳定;西藏的发展,涉及国家的发展;西藏的安全,涉及国家的安全”——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把西藏工作推向前进。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后——1989年10月,江泽民同志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专门研究西藏问题,形成了《中央政治局常委讨论西藏工作会议纪要》,强调西藏工作要紧紧抓住两件大事,即政治局势稳定和发展经济。

  1994年7月、2001年6月,江泽民同志先后主持召开了第三次、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了关于全国支援西藏的战略决策,确定了62个援藏项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规格之高、投资力度之大更是前所未有。

  岁月交替,情意更浓。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视西藏的思想,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对西藏发展和稳定提出新的指导意见。

  1988年至1992年——作为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胡锦涛同志曾在这片美丽辽阔的雪域高原上工作4年,对西藏山山水水充满感情。到中央工作19年来,他每年都参加全国人大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刻关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惦记着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衣食冷暖。

  ——2005年7月,胡锦涛同志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西藏工作,形成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西藏发展稳定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2005年8月26日,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庆典到来之际,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新世纪新阶段西藏工作,强调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中央关心、全国支援和西藏艰苦奋斗相结合,加快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2008年3月6日上午,人民大会堂西藏厅,鲜花吐艳,春意融融,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胡锦涛同志在听取多位人大代表发言后指出,要把中央方针政策同西藏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

  这是党中央对西藏工作进一步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西藏科学发展的必然路径。

  党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一步步得到落实——

  2006年,国务院制定了加快西藏发展、维护西藏稳定的40条优惠政策,涉及“三农”、财税金融、对外开放、社会保障、人才培养等10个方面;2007年1月,国务院确定西藏“十一五”建设项目180个(实际完成188个);2008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近期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针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由中央财政安排资金帮助解决……

  2010年年初,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胡锦涛同志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战略高度,进一步认识做好西藏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落实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不断开创西藏工作新局面。

  高屋建瓴的讲话,为西藏发展稳定指明了方向;真挚深情的关心,鼓舞着西藏300万各族儿女。

  在党中央亲切关怀、全国人民大力支持和西藏各族干部群众不懈努力下,西藏迎来了又一个黄金发展期。

  有一种力量,始终推动西藏不断前行——

  发展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党中央高度关注,全国各地倾力援助,高原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

  “我想念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希望你们把拉萨站运营好、管理好,更好地造福西藏各族人民!”时至今日,5年前青藏铁路通车时胡锦涛总书记和拉萨站职工通话的场景,售票员斯朗卓玛仍然记忆犹新。

  5年来,拉萨站166名职工没有辜负总书记的嘱托,共运输旅客734.1万人次、货物700多万吨。

  发展,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西藏和平解放60年来,党中央始终高度关注西藏发展和稳定。

  从慎重稳进到稳定发展,从休养生息到加快发展,再到跨越式发展——不同历史时期,党中央适时提出不同的方针,为西藏发展引领方向。

  历史,不会忘记——西藏和平解放初期,国务院于1955年颁布《关于帮助西藏地方进行建设事项的决定》,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程给予全力支持,要人给人,要物给物,一举建成了川藏、青藏等多条公路,为西藏大发展奠定基础。

  历史,更不会忘记,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央先后5次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西藏发展:确定“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的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思想,明确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方式,明确提出在西藏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一共安排410项关系西藏长远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大项目。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加重视西藏发展和稳定。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对做好西藏工作发表重要讲话,要求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他强调,要十分珍惜大好形势,十分珍惜历史经验,十分珍惜宝贵机遇,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实干兴藏、创业富民,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式发展。

  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也对西藏发展十分关心:

  ——2008年1月3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亲切接受了十一世班禅的拜见,他对班禅在各方面取得进步表示祝贺并提出新的希望,表示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西藏的投资和财政支持力度,相信西藏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2010年年初,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要推动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继续保持中央对西藏特殊优惠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

  ——2011年5月23日,首都各界纪念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强调,当前,西藏发展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努力推动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每逢在北京举办以西藏为主题的大型展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总是前往观看,询问有关情况。他希望广大文化工作者关注西藏、热爱西藏、深入西藏,为西藏人民服务,为西藏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服务,更多运用现代传媒手段,把西藏的新面貌新变化介绍给世界各国人民。

  ——2010年10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中央党校西藏民族干部培训班创办30周年座谈会上提出,更好更快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必须继续大力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优秀干部。他希望中央党校在30年办班基础上把西藏班继续办好、而且要越办越好。 

  ——2010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指出,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支持西藏、新疆等地的发展,这事关全局。

  ——2010年8月13日至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来到西藏林芝、拉萨等地进行调研。他要求加强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中央政令畅通,为西藏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有力保证。

  ——200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在参观“西藏今昔”大型主题展时强调,我们一定要高举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旗帜,捍卫西藏现代化发展的成果,确保西藏繁荣发展与和谐稳定。

  在党中央亲切关怀下,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40多年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切实落实: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定了279件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规性质的决议、决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西藏各级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94%以上。一大批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迅速成长,成为建设西藏、发展西藏的骨干力量。目前,全区干部队伍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比重超过70%,县、乡两级主要领导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81.6%。

  在党中央亲切关怀下,中央财政全力支持西藏——

  6月末的一天,西藏自治区财政厅厅长艾俊涛在办公室里递给记者一份1952年至2010年西藏财政收支统计表——1952年中央给西藏的财政补助是1046.6万元,到2010年,这一数字达到近531亿元,总计3019亿元。

  “西藏用出去的每100元中有93元是中央补助的。”这位在西藏工作多年的厅长说。

  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财力的增加,中央对西藏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3019亿元中,‘十五’‘十一五’期间就占2538亿元。”艾俊涛说。

  一笔笔真金白银,一项项特殊政策,凝聚了党中央和全国人民对西藏的厚爱——

  “十一五”最后落实的188个重点项目,国家投资达1378亿元,包括交通、能源、水利等,其中大多数是改善民生的惠民工程和阳光工程。

  “十一五”末,中央加大了支持西藏的政策力度,包括提高寄宿生补助标准、发放村级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补助等,酥油茶机、青稞也分别被纳入家电下乡和良种补助范围。

  进入“十二五”时期,中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高中阶段农牧民子女上学纳入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范围,农牧民最低生活标准提高到每年1300元……

  6月22日,湖北第六批援藏首个项目——投资3800万元的西藏山南地区湖北大道延伸工程正式开工。

  对口支援,是中央促进西藏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1994年至2010年,对口援藏省市、中央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分六批,共选派4742名干部到西藏工作。西藏全区73个县(市、区)和双湖特别行政区以及自治区和地市主要直属部门都在受援范围之内。

  从昌都到阿里,从山南到那曲,对口援藏为当地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据统计,对口支援省市和单位累计向西藏无偿援助资金、物资折合133亿元,实施援助项目4393个。

  一批批援藏干部,一笔笔援藏资金,将西藏和内地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力推动了西藏的发展和进步。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关注西藏稳定。

  “必须把维护稳定作为硬任务和第一责任,深入持久开展反分裂斗争”“切实推动西藏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切实推进西藏由基本稳定走向长治久安”……

  一次次重要论述,一项项工作部署,化作西藏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实际行动——西藏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坚决挫败达赖集团和国际反华势力的分裂破坏活动,维护了西藏稳定、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党中央十分关心藏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从布达拉宫到萨迦寺,从《格萨尔王传》抢救整理到藏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央已投入14.5亿元保护修缮西藏文物。

  边疆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覆盖工程于2000年启动,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覆盖能力、广播电视节目译制能力大大加强,党和国家的声音越来越多地传入千家万户。

  党中央运筹帷幄、全力推动,西藏创造了发展奇迹——从没有一家现代工厂到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从没有一条公路到初步建立起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从古老的信差驿站到建立起以光缆、卫星、网络为骨干的现代通讯网络体系,从藏中、藏东、藏西三大新兴经济区迅速崛起到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西藏经济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到去年底,西藏国内生产总值在过去5年里连续突破300亿元、400亿元和500亿元大关,达到507.46亿元。与和平解放时比,西藏经济总量翻了上百倍。

  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雪域高原的碧水蓝天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退牧还草、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十一五”期间,西藏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超过10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倍多。

  一项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项目在西藏得到实施。目前,西藏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4.5%,居全国之首。调查显示,西藏的水、气、声、土壤、辐射和生态环境质量一直保持良好状态。

  西藏,初步走上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齐头并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有一种情怀,始终心系雪域高原——

  民生是落脚点和出发点。党中央始终牵挂着这片土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各族群众生活越过越幸福

  居住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珞巴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西藏和平解放之初,珞巴族还停留在刀耕火种时代。

  珞巴族群众的生活,始终牵动着中南海——

  “现在南伊珞巴民族乡通往县城的路已经修好了吗?”“孩子们在乡里能念到小学毕业吗?”……近年来,每逢全国两会,胡锦涛总书记都要亲切询问西藏代表团的珞巴族人大代表晓红。

  一个个问题,饱含着最高领导人对西藏各族群众的关切之情。珞巴人民的生活蒸蒸日上——农牧民都住上了安全舒适的新房,90%的家庭通了电话,65%的家庭有了手机。  

  民生为本。60年来,在西藏发展的每个重要阶段、每个关键节点,党中央始终和西藏各族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进军西藏,不吃地方”。西藏和平解放初期,鉴于西藏群众生活困难,缺少粮食的实际情况,为了使西藏当地百姓的生活不受影响,毛泽东同志向进藏的人民解放军发出了这样的指示。

  ——1987年6月,邓小平同志指出:“目前西藏情况有了明显的变化,西藏人民生活有了不小的改善,但总的讲还是处于落后状况,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在他的关心下,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决定在西藏实施休养生息政策。

  ——江泽民同志多次提出要确保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要把国家对西藏的巨大投入同实现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加大扶贫力度,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城乡人民生活。在他的关心下,第三、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社会建设上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安排了一系列工程项目。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是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中央明确提出,要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把体现农牧民利益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使他们充分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胡锦涛同志强调,要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更多财力投放到公共服务领域、落实到重大公益性项目,把政策资金更多向广大农牧区和边远地区倾斜,协调推进各项社会事业,深入实施“富民兴藏”战略,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009年3月9日,初春的北京,寒意渐消。

  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西藏代表团会议上,一场热烈的审议正在进行——

  2008年,西藏28.4万农牧民住进新居,2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681个行政村通了电话……全国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列出了一张民生清单。

  胡锦涛同志对西藏农牧民生活格外关心。他叮嘱自治区负责人:“要多搞一些能够直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多做一些能够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事情,多解决一些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深情的关怀,郑重的嘱托——

  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从教育到医疗,从住房到收入,西藏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的命运发生了深刻改变。

  西藏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从1985年起,中央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农牧民子女实行“三包”政策;从2011年春季起,“三包”经费年补助标准提高到生均2000元。

  为培养能满足西藏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1984年,国家作出“在内地创建西藏学校和开办西藏班”的决策。20多年来,先后有21个省、市的31所学校开办内地西藏班(校),58所内地重点高中、90多所高等学校招收西藏学生。目前,内地西藏班在校生总数约21800人。

  地热专家多吉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1953年出生在西藏加查县一个贫穷牧民家里的多吉,8岁上学之前没有见过电灯,依靠政府资助,多吉完成了从小学到大专的学习,走出父辈们从未走出的深山,最后远赴意大利和美国的高等学府深造,成为我国第一位藏族院士。

  越来越多像多吉一样的人才成了西藏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也成为建设新西藏的骨干力量。

  历经60年奋斗,西藏各族群众的生活越过越好。

  ——衣:以前的西藏,在服饰上有等级差异,普通百姓穿的大都是氆氇织成的藏装,不仅样式单一,清洗也不方便。如今,西藏群众的衣着消费开始从保暖转向追求时尚,衣着档次明显提高,对服装的需求越来越倾向舒适、高档和个性化。

  ——食:旧西藏广大农奴连糌粑都不能吃饱。如今,西藏群众的饮食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很多人还讲究营养搭配。反映西藏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快速下降,标志农牧民消费结构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住:和平解放前西藏90%以上的人没有自己的住房。2006年起,西藏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截至目前累计投入资金170亿元,惠及全区27.48万户住房条件较差的家庭,140.21万农牧民住上了安全适用的新房。

  ——行:旧西藏没有一条公路。如今,公路通车里程达5.82万公里,公路、航空、铁路运输协调发展。青藏铁路和22条国际国内航线的开通,使西藏与内地、乃至世界的距离更近。

  ——用:随着人民生活逐步富裕,西藏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73.45台、移动电话52.64部、生活用汽车3.98辆,其中拉萨市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家用电脑63台、移动电话182部、家用轿车32辆。

  ——医:60年前,西藏没有一所现代医疗卫生机构。现在,西藏已经形成了藏、中、西医结合的卫生体系,各级各类卫生机构达1352个,卫生技术人员9983名。西藏在全国率先实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并逐步建立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农牧民免费医疗补助标准年人均达到180元,今年提高到260元。

  多年来,西藏城乡居民和农牧民的收入实现了历史性增长。

  数据显示,到2010年,西藏人均生产总值由民主改革前的100多元增加到17319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民主改革前的30多元增加到4138.7元。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0年,我们过上了父辈想都不敢想的日子。”干净整洁的藏式院落里,回想起10年前的一幕,46岁的拉萨市堆龙德庆县乃琼镇乃琼村村民扎桑仍然有些激动。

  10年前——2001年7月17日至23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胡锦涛率领中央代表团来到雪域高原,参加庆祝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活动,带来了党中央的关怀和全国人民的祝福。

  这是胡锦涛同志离开西藏9年后第一次重返这片亲切熟悉的土地——

  2001年7月20日,他冒着纷飞细雨来到旺堆罗布和扎桑一家看望,赠送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位领导人的画像和一台彩色电视机,祝福“西藏的发展会更快,你们的生活也会更好”。

  10年来,扎桑家的一层土砖房变成了两层石砌新房,女儿和儿子也都从大学毕业,日子过得红火美满。

  “党中央一直特别关心我们藏族农牧民,请总书记放心,我们有信心让以后的日子越过越好。”扎桑说。

  修建于公元7世纪的布达拉宫矗立在红山之巅,阅尽千年历史——

  “现在的西藏是有史以来发展最快、人民幸福指数最高的时期。”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会长珠康•土登克珠说出了人们共同的心声。

  有一条道路,引领西藏走向光明未来——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中央运筹帷幄,为西藏发展指明了方向

  “我们的草莓,一年四季都可以采摘。”

  西藏拉萨市曲水县曲水镇哈日萨村的塑料大棚里,一颗颗红艳艳的草莓躺在绿叶丛中,长势正旺。

  曲水县农牧局局长边巴信心满满:按照“公司加农户”的方式种植草莓,仅哈日萨村村民年收入就达到30万元。下一步,将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

  曲水草莓、曲水西瓜……如今,通过发展特色经济,传统的农牧业大县曲水正走上一条持续快速发展的道路。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站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立足新世纪新阶段对西藏工作的新要求和各族人民的新期待,着眼于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长治久安,进一步继承和完善治藏方略,不断加大对西藏工作的支持力度,制定了一系列大政方针。

  “汉族、蒙古族、藏族兄弟,虽然家乡不在一方,但都是同一爹娘抚养……”这首千百年来一直传唱的藏族民歌,成为西藏各民族同宗同源、情深义重的生动写照。

  2010年1月18日至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民族团结为保障,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抓住发展和稳定两件大事,确保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确保国家安全和西藏长治久安,确保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确保生态环境良好”的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思想。

  这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要求对口支援各省市每年拿出地方可支配收入的1%。来支持西藏,提出政策之多、投入资金之多、援建力度之大,在西藏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这是一张十分清晰的发展时间表——

  到2015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扎实。

  到2020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改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这是一张十分明确的路线图——

  “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要更加注重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更加注重保护高原生态环境,更加注重扩大同内地的交流合作,更加注重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经济增长、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的统一,使西藏成为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

  七个“更加”、六个“重要”,为西藏发展进一步指明了路径和目标。

  这是西藏发展新的历史起点——

  从加快发展转向跨越式发展,从相对封闭转向全面开放,从单一农业牧业转向多元经济共同发展,从自然保护为主转向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从解决温饱转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把西藏发展推向新阶段。

  ——中央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今年,西藏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突破520亿元,全年国家投资将达260亿元,创历史新高。青藏铁路延长线拉日铁路、青藏直流联网工程……一批重点工程正在加紧建设。

  ——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一年多来,西藏结合自身特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新的成绩。

  2011年7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十二五”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项目规划方案》,针对当前西藏最突出、最紧迫的困难和问题,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安排了226个建设项目。

  60年,西藏发展成就巨大;面对未来,发展任务艰巨繁重。

  “到2020年实现小康社会,我们与全国相同的是时间和目标,不同的是起点和条件,需要用短短10年时间,走完其他地方用20多年时间走完的路程,既要补历史欠账,又要迎头赶上,困难之大可想而知。”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说,“现在,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大政方针、目标任务都已经明确,关键在于狠抓落实。”

  喜马拉雅山高耸入云,雅鲁藏布江奔腾不息——

  6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展望未来,人们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大力支援下,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奋发努力,雪域高原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网站声明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教育培训中心 | 商务交流中心 | 国资研究 | 政策法规 | 数据中心 | 信息化

版权所有:红色传承教育官网 CopyRight©2013-2019 电话:400-876-0602

京ICP备160067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