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请登录注册

惠州以服务民生带动社会管理创新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邓圩
2011-08-14
打印

  半城山色半城湖,民惠年丰处处春。秀丽的惠州城,南临大亚湾,毗邻深港,素有“粤东门户”之称,今年再次上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老客家,新客家,来到惠州是一家;本地人,外地人,在惠工作就是惠州人”,民心顺则人心齐,惠州以服务民生带动社会管理创新,获得群众广泛认可。惠州——惠民之州,这座城市的活力正在群众的笑容中绽放。

  民生财政倾力百姓福祉

  8月,记者来到惠州市沙田镇田头村,一进村就看到一所漂亮的学校:宽敞的校园,彩色塑胶跑道运动场,花木葱茏,一栋新建的白色教学楼与一墙之隔的破旧教学楼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田头村联合小学教了17年书的张老师说,过去学校教舍破旧,加固过很多次。现在区和镇花了500多万元建好新校区,还建了教师宿舍;和所有乡村教师一样, 张老师的待遇早就和城市的同行相同。学校300多名学生,有200多名是外来工子女,每学期学杂费等全部费用仅212元,是名副其实的惠民工程。5年多来惠州市已投入9.1亿元,改造1877栋校舍。

  沙田镇镇委书记王云波说,近几年政府财政大量投向民生,农村危旧房得到改造,尤其是缓解了群众最关心的入学难、行路难、看病难,民生福祉大大提升,基层工作开展起来顺利多了。

  在《2009—2010年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惠州被列入全球经济增速最快城市前10名。经济总量从广东全省第八名上升到第六名。未来,如何以更高标准建设“惠民之州”?如何进一步提升人民福祉?惠州市委书记黄业斌的想法很明确:“要像谋划发展一样谋划人民的幸福,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心工程建设,要用抓经济建设的工作力度抓民心工程建设。” 惠州将每年新增财力的70%、年预算支出的50%以上投入民生。

  5年来,惠州累计投入超过300亿元,完成上百个民心工程。

  通过实施“民生财政”,惠州市实现了行政村光纤接入、公路硬底化、村村卫生站、新农合参合率“四个10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5年超过城镇居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口袋”富,精神也要富,“惠民之州”文化含量也不低。

  投资4亿多元的惠州文化艺术中心落成,惠州人和北京、上海、广州的观众一样,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交响乐、芭蕾舞等演出。建设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的目标,直接提速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十一五”投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超过100亿元,惠州已经建成了一个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实施民生财政,倾力百姓福祉,人民幸福感显著提升。

  队伍建设广泛植根基层

  7月广东,天气酷热,惠州市水口街道蓬凌村村民钟叔的火气也大得很。本村一位村民放牛毁坏了钟家祖坟。钟家子侄操着农具冲出去要“干仗”,一场邻里纠纷眼看要升级。

  村里挂着的一块红牌提醒了钟叔,一个电话过去,法制副村长邱旭才飞快赶到。阴凉的老榕树下,老邱把两家拉到一起,讲法律、解心结、谈感情,一边喝茶一边聊,盛夏的火热也似乎被浓荫清茶化解。两家顺利和解:“我们相信老邱!”

  去年开始,惠州市从水口街道的17个村开始试点,聘请公职律师担任法制副村长,在村里挂上红牌公布电话方便村民随时联系。村规民约、土地争议、承包合同、邻里纠纷……特别是重大事情决策,干部群众首先想到的就是找法制副村长把把关。

  现在,从“法制副村长”到居委“法制副主任”这种模式在城乡推广。第一个吃螃蟹的水口街道尝到了甜头,党工委书记陈国强告诉记者:“以前村里拟个合约很随意,留下隐患多。农村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转型中,难免有矛盾,怎么办?现在律师参与村中大小事务,减少了矛盾和纠纷,这种做法实实在在加快了农村法制化进程。”

  深其根,固其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现在,通过法制副村长、基层党代表和大学生村官等一系列社会管理创新手段,惠州市正建立起一支根系发达、全方位、高素质的为群众服务队伍,同时也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稳定基层一线的“减压阀”。

  全市600多个党代表工作室,通过党代表提案、市场调研、四级联系等制度正发挥党代表的作用。

  7月8日正好是党代表接访日。一大早,记者来到田头村党代表工作室,榄子龙小组村民杨纪良和驻村党代表相谈甚欢。

  原来,不久前老杨向区党代表曾兆雄反映“新建的联合小学门口仍是泥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满脚泥,不方便孩子上学”。很快,在党代表的协调下,校门口建好了一条水泥路。

  群众满意,事事顺利。现在,基层党代表发挥党委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正成为“知党情、听民意、促和谐”的“全程代表”。

  机制创新力求服务精准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建成“惠民之州”,靠的是一系列精细有效的社会管理创新机制,“四民主工作法”、“网络问政”、特殊群体“之家”是点睛之笔,涵盖了农村社会建设、城市管理服务和虚拟社区建设方方面面。

  什么是“四民主工作法”?简而言之就是,村里事由“村民提”、“村民定”、“村民办”、“村民管”。这个工作方法被评为首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20个最佳案例之一,被广东省写进《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的意见》全面推广。

  现在,走进惠州市任何一个村委会,都可以看到连环画一样的宣传挂图,将民主提事、民主议事、民主理事、民主监事的“四民主工作法”流程形象展现,连不识字的老人也能一目了然。

  大和村委会党支部书记黄钦明告诉记者,“四民主工作法”自从在该村推广以来,村里很多事情都得到了妥善解决。涉及征地的482户村民98%签字同意,上千亩征地4个月内顺利完成,没有出现一起上访闹事。

  “四民主工作法”在惠州遍地开花,助干部群众建立起理解和信任,根治少数人说了算的痼疾。到目前共提事2万件,表决通过1.54万件,涉及征地、修路、宅基地分配、山林纠纷等重点难点问题,从而使信访总量逐渐下降,群众集体上访批次连续四年在全省21个地级市中最少。

  数字化时代考验着一个城市的管理服务能力。

  对来自虚拟社区的诉求形成传送、办理、监督、回馈一系列机制,“网络问政”在惠州实施3年,通过常态机制的建设,正转变为“全民共治”的综合管理局面。

  市委书记黄业斌在广东地级市领导中最早开微博;“惠民在线——网络问政”平台高效运行;“行风评议”、“万众评公务”纳入“网考”。前不久举行的首届华人网络论坛上,惠州市被评为“互联网与社会管理创新城市”。“十二五”惠州还将进一步推进网络问政的制度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人口构成越来越多元化,如何做好管理和服务?这是社会建设面临的难点。

  外来人口占惠州总人口的16%。但在惠州,有一句话干部群众耳熟能详:“老客家,新客家,来到惠州是一家;本地人,外地人,在惠工作就是惠州人。”

  做到这一点首先得有“家”。惠州市通过建立“复退军人之家”、“教师之家”、“出租车司机之家”、“外来工之家”、“流动商户之家”等,让不同层次的群众话有地方讲、怨有地方诉、难有地方解,既让他们感受到党的关怀,又推动了城市管理转型。

  “以前碰到纠纷,或者利益被侵犯,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去打一架。有了‘外来工之家’,碰到事情可以直接找镇里解决。”龙门县龙江镇的外来工谭仕荣说。

  交通运输协会党委下辖的党员90%都是外地人,党员司机有了“家”,工作中亮身份、树形象,成为市民喜爱的服务“名牌”,提升了全行业服务水平。今年7月1日,协会党委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紧紧围绕服务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以着力培育和依靠基层骨干为保证,全方位多角度建立起一系列有效的、精细的社会管理创新机制,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惠州获得了“人民满意城市”称号。在全国文明城市评选中,惠州市民满意率高达99.13%。

 

网站声明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教育培训中心 | 商务交流中心 | 国资研究 | 政策法规 | 数据中心 | 信息化

版权所有:红色传承教育官网 CopyRight©2013-2019 电话:400-876-0602

京ICP备160067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