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中国戏剧舞台上叱咤风云的导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传承人,是国际乐坛上技惊四座的演奏者,是勇夺国际芭蕾大奖的舞蹈家……他们代表了当今中国文化的成就与水准,中国文化因他们而更加精彩。
在他们千姿百态、迥然有别的成长道路上,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共同点——他们都曾是党和政府实施的一系列文化人才工程的受益者和见证者。
人才工程成为高端文化人才的摇篮
和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联系采访的时候,他正在复排《简爱》、《哥本哈根》等5部大戏。王晓鹰说,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是推动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重要因素。
作为第一批入选“四个一批”的文艺人才,王晓鹰参加了大量培训、研讨、交流和考察。“培训班的范围很广,包括文化、时政、经济甚至外交,使我们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以更宽的视野观察社会和国家。”另一个好处是,他结识了文学、美术、舞蹈、音乐等一大批跨领域的文化精英。
2003年,中宣部会同中组部、人事部下发《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作意见》,拟用5到10年时间,选择培养1300名高层次理论人才、新闻人才、出版人才和作家、艺术家。后根据形势需要,将宣传文化领域经营管理人才和专门技术人才纳入“四个一批”。
凡是入选“四个一批”工程的人员,都有机会接受高端培训和到基层挂职锻炼。密集的学习、高层次的研讨对于开阔思路、增长见识、培养才干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国家京剧院副院长于魁智就是通过“四个一批”工程涌现出的人才。如今的他早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名角。他说,入选“四个一批”以后,有了大量学习进修的机会,而且国家京剧院高度注重领军式人物即“角”的培养,每年为其量身定做新剧目、排演保留剧目。“这样非常有利于人才成长。”于魁智说。
目前入选“四个一批”的人才均是本界别和本领域的中青年代表人物,其业务水平和影响力得到了同行的认可。铁凝等9人已走上省部级领导岗位,王晓鹰等30人当选为全国性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于芳等13人当选为十七大代表,于魁智等50人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
培养金凤凰和筑巢引凤并重
只有把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充分历练,才能加速成长、人尽其才。
今年33岁的张剑担任中央芭蕾舞团首席女演员已经10年了,她还是我国文化系统荣获政府特殊津贴的最年轻的专业人才。谈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张剑充满感恩之情,“团里在培养和使用人才上特别大胆,我还在团里实习的时候,就有机会参演《天鹅湖》这样的经典。”1997年入团才一年的张剑在莫斯科国际芭蕾舞大赛中以惊艳表现勇夺金奖,实现了我国在此项大奖零的突破。
在培养自己的金凤凰的同时,各文化单位筑巢引凤,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国家图书馆建立“绿色通道”,制定了紧缺人才“刚性引进”计划,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创新人才”。中央歌剧院把选择音乐总监人才当作艺术建设工作的重点,经多方考察,引进了著名指挥家俞峰担任院长、音乐总监,大幅提升了演出质量,同时对剧院年轻人才积极开展传帮带,发挥了艺术带头人的作用。
近年来,海外人才回流渐成风潮。但是,2008年底制定出台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即“千人计划”)在人才引进方面主要侧重于教育、科技及企业等领域,文化艺术人才则不在引进之列。
为了补上这个短板,文化部与中组部多次沟通协调,于2010年10月向中组部提交申请,拟将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文化科技人才纳入“千人计划”,今后这两类文化人才也可通过该计划的重点学科与企业两个平台进行申报。
文化部还积极协调和推动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定居和服务。上世纪80年代初,以一曲清新脱俗的《牧羊曲》而声名鹊起的歌唱演员郑绪岚就是这项政策的受益者。80年代末期,郑绪岚出国留学,后加入美国国籍。1999年她重返祖国,回到了东方歌舞团,最近又调到了中国歌剧舞剧院。目前,在文化部的协助下,郑绪岚已经办理了中国永久居留事宜。
“人才兴文”助力院团复兴
人才流失曾是中国交响乐团最头疼的问题。2004年,因为在低谷中看不到希望,30多个乐手同时离职,两任艺术总监不欢而去。但如今的国交乐队是国内所有交响乐团中最稳定的团队,而且还在不断吸收着高端人才加盟,一些曾经离开的乐手想要归队。
从2009年开始,有法国国宝之称的指挥大师米歇尔•普拉松受聘为中国交响乐团首席指挥,这个席位已经空缺多年。两年来,大师帮助乐队实现了全方位的提升,并多次率队参加国际演出,被誉为“完美的组合”。
国交是国家乐团,除了指挥以外,演奏家没有一个是外援。所以在人才培养和乐团建设方面,比其他乐团难度更大,只能苦练内功。针对这种情况,国交积极从内部挖掘潜能,完善自身造血功能,逐步建立起业务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在乐队和合唱队中严格考核和评议制度,建立优胜劣汰的机制。
严格选拔的同时,尤其注重培养。从2010年开始,国交派了七个声部的首席去欧洲和美国进修学习,都是由顶级音乐家授课。在内部挖潜的同时,国交还敞开胸怀,从全世界的华人乐手中引进优秀人才,人才结构更趋合理。2011年9月欧亚艺术节上最耀眼的明星,就是国交音乐会的钢琴独奏吴牧野。这位中国天才青年钢琴家以一曲中国作品《奠基者》,沸腾了全场,轰动了俄罗斯。
国家话剧院的演员队伍堪称大腕云集,是剧院的一笔巨大财富,然而这笔宝贵资源,多年来国家话剧院却一直没能善加运用。著名演员的市场认可,几乎都是从他们主演的热播影视剧中获得的。
为了彻底改变这个现状,国家话剧院在2010年初出台了《演员管理条例》,并与全体演员签订了新版《演员聘任合同》,明确了演员以剧院为第一经纪人,以完成本院任务为法定责任的管理要求。包括许多著名影视明星在内的国家话剧院260多名演员在规定时间内全都与剧院签订新版合同,签约率达到100%。
2010年度大型话剧《四世同堂》在京城引起轰动,导致一票难求。国家话剧院老、中、青三代演员的强大阵容,雷恪生、孙红雷、陶虹、秦海璐、辛柏青、朱媛媛等众多演员倾情出演,提高了该剧的观众认知度,也充分显现出新政推行后取得的人才聚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