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请登录注册

把使命写进浩瀚太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自主创新纪实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蒋建科
2011-12-07
打印

  2011年11月22日上午,在举世瞩目的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先后两次成功完成太空对接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门举行了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航天交会对接技术中国专利证书颁发仪式。

  该项对接技术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广大科技人员历时16年攻关成功的,是我国航天史上最复杂的空间机电一体化产品。这不仅标志着我国继俄罗斯、美国之后,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也标志着我国科技工作者将创新的旗帜插入太空,用自己的智慧把使命与责任写进浩瀚的太空。

  不断创新,攻克国际宇航界公认难题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马兴瑞自豪地说,在国家确立的2020年16项重大科技专项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承担其中的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二代导航、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以及新一代运载火箭等多项任务。仅在载人航天领域就先后攻克了火箭控制与高精度发射、飞船总体技术,制导、导航控制技术、空间交会与对接、组合体控制与管理等国际宇航界公认的难题,20 余项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5年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发明专利申请比重逐年提高,获得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称号,以及国家和部级科学技术奖500余项;其中,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10项。

  “十一五”期间,集团公司宇航发射从原来的一年几发,到去年的15箭20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集团公司四大主业经济规模持续扩大,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总收入从389.8亿元增长到994亿元,增长155%;利润总额从15.4亿元增长到84.7亿元,增长450%。集团公司连续六年被国资委评为A级企业。

  项目牵引,确保队伍建设和型号研制同步推进

  我国航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传家宝,一是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二是对班组作用的重视。人才成长一般需要10年,在航天科技集团,人才成长只要3到5年时间。

  集团公司把在实践中发现和培养人才作为加快科技领军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以工程项目为牵引、型号研制为平台,在重大型号项目立项的同时尽早配备队伍,选拔技术水平高、工程经验多、创新能力强的优秀人才担任型号总设计师、总指挥,选拔那些基础好、潜力大、提高快的年轻骨干担任总设计师助理、总指挥助理,确保队伍建设和型号研制同步推进、同步发展。

  集团公司十分重视科研条件建设,先后建成了7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1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集团公司每年投入近20亿元用于技术研发和创新活动,在攻克大批关键核心技术的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

  目前,在航天强国人才面临老龄化的趋势下,中国的青年航天人才一枝独秀。数据显示,中国航天骨干年龄平均仅40岁,美国为50岁左右,俄罗斯则高达60岁左右。

  金牌班组,让每一个“细胞”都充满活力

  班组是从事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最基层的组织单元。任何一项好的设计,如果没有班组认真落实,确保工艺质量,是无法实现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把7700多个班组的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余梦伦班组”就是其中一个代表,这是我国第一个以院士名字命名的高科技创新型班组。

  1960年,北大数学系毕业的余梦伦跨入了中国航天的大门。面对基础知识和科研条件极其薄弱的现实,余梦伦迎难而上,他用手摇计算机坚持计算两个月,凭着摇肿胳膊的拼命精神,余梦伦和同事们终于计算出同国外资料完全一致的结果,摸索出我国弹道专业的前进之路。

  茹家欣,该班组的一位资深专家。在长征三号甲发射亚太一号卫星时,面临火箭运载能力不够的问题,他主动挑起重担,经过反复计算,很快找到了弹道的优化方案,提高了300多公斤的运载能力,相当于提高了整个火箭运载能力的10%。

  据不完全统计,集团公司每年以班组为单位开展创新项目1848个,收到合理化建议3万余条,累计节约资金约2.2亿元。

  马兴瑞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将积极应对太空经济时代的挑战,加速航天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使航天产品与服务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网站声明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教育培训中心 | 商务交流中心 | 国资研究 | 政策法规 | 数据中心 | 信息化

版权所有:红色传承教育官网 CopyRight©2013-2019 电话:400-876-0602

京ICP备160067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