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请登录注册

集聚“同心” 跨越前行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潘跃
2011-12-15
打印

  胡锦涛总书记在年初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指出,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最鲜明的特质,是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有力保证。

  这是对多党合作历史经验和本质规律的科学把握,也是统一战线广大成员的共同价值追求。

  践行“同心”思想,战鼓催征;一心一意谋发展,百舸争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统一战线迎来了更加广阔的舞台,正迈着豪迈的步履,稳健前行。

  统一战线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做好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和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巩固,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一年来,统一战线学习贯彻“同心”思想,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积极进取、开拓创新,花开千树,硕果盈枝。

  同舟共济 参政为民  建言献策共襄盛举

  参政议政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基本职能,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格局中的价值所在。

  一年来,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充分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针对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及敏感问题,积极提交各类意见建议,许多调研成果成为有关部门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在我国转型发展实践中书写了浓重的一笔。

  据统计,今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委托中央统战部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协商会和情况通报会14次,其中,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4次。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就《政府工作报告》、《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重要文件征求意见稿,以及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受到中共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肯定。

  把聚焦主题主线、“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与体现统一战线优势特色相结合,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在开展58个自主调研课题的同时,分别确定了1个专题调研课题。

  截至目前,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向党中央、国务院提交各类调研报告、意见和建议71件,其中中央领导同志批示57件,很多意见建议得到中央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例如,《关于太湖流域饮用水安全和水环境保护的建议》、《关于进一步推动新疆少数民族农民工进行国家通用语言培训的建议》、《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建议》、《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状况调查》、《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建议》等,国务院有关部门均召开会议认真研究,采纳意见。

  “建言献策个体户”一直是开展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瓶颈问题。今年,中央统战部在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中成立了建言献策小组,积极探索党外知识分子建言献策新路子,打造新模式。聘任180名各领域专家学者,成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12个建言献策小组。半年多来,各小组召开专题研究会37场次,收到小组成员个人提交的研究报告63份,小组集体年度课题研究报告13份。建言献策小组的成立,为党外知识分子议政建言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

  集中优势 整合资源  倾力打造统一战线“同心”品牌

  “同心”是统一战线存在发展最坚实的根基。众人同心,形成的力量牢不可破,结成的联盟历久愈强。

  “同心”品牌是统一战线在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是在总结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毕节模式”基础上提出的。打造“同心”品牌,从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上升到整个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是统一战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参与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扶贫开发的新探索。

  各地统战部借鉴“毕节模式”,坚持从实际出发,组织动员统一战线成员,围绕打造“同心”品牌,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实践活动。

  各地统一战线组织党外人士考察调研,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建议。云南通过“百名院士专家行”,为助推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广东组织省民主党派联合开展调研,60多条意见建议被采纳。今年以来各地统一战线共组织开展77个重大课题研究,提出建议15100余条。

  各地统一战线积极组织动员非公有制企业举办项目推介会、经贸合作交流会、企业家回馈感恩社会等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注入活力、解决难题。一年来,签订项目813个,总额3603亿元,落实到位资金1700多亿元。贵州统一战线参与支持7个“同心工业园区”建设;江西、黑龙江统一战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签约项目近百个;重庆统一战线组织举办“民营经济发展论坛暨全国知名民营企业重庆行”活动,促成59个项目签约。

  发挥统一战线智力优势,积极参与和支持各类技术人才培训。统一战线实施“同心•智力支持”工程,开展了对农村实用技术、医疗卫生、职业教育、劳动力转移、基层干部、师资6类人员培训。一年来,共培训各类人员24.06万人,带动55万多人就业,筹集资金2.036亿元。重庆统一战线组织开展的“同心•助推微型企业发展”活动,共帮扶2.9万家企业,带动22万多人就业;河北统一战线在100个示范村开展种养大户实用技术培训;江苏、安徽、甘肃积极开展农民工和实用技术人才培训;陕西成立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服务团,在贫困地区开展普法宣传、法律咨询和技术援助服务;新疆开展援疆项目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工作;天津、辽宁、四川每年投入大量资金支持毕节试验区教育培训。

  在打造“同心”品牌实践中,统一战线始终把参与扶贫开发和帮助改善民生作为重点,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同心•改善民生工程”。各地结合实际,开展了“同心•感恩行动”、“同心•温暖工程”、“同心•助学活动”、“同心•海联卫生室”建设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为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捐款捐物共计361.54亿元,结对帮扶1.83万个村,为群众修路搭桥,建造学校,建设水窖、沼气池,开展各类公益捐助等。

  山西统一战线实施的“同心•普惠三老”活动,19家非公有制企业为18000余名“三老”人员提供科普惠农绿色通道服务;吉林统一战线实施“同心•服务民生”活动,组建482个支医、支农、支教团队为群众服务;湖南统一战线实施“同心•万企联村”活动,组织6100多家非公有制企业对口帮扶9500个行政村,实施项目6500多个,带动结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2%;开展“同心•共铸中国心”西藏行活动,为各族群众巡诊17896人次,深受群众欢迎。

  统一战线参与经济社会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一个突出特点是注重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中央统战部成立同心•党外院士服务团、律师服务团和留学人员服务团,积极参与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建设;宁夏积极探索“环境整治+产业提升+智力开发”三位一体开发扶贫模式。中央统战部组织东部10省(市)统战部和毕节试验区筹集资金7000余万元,实施9个“同心新村”示范建设;湖北统一战线和九三学社中央在黄石市南山村实施“多党合作新农村试验点”等项目。这些示范带动项目,产生了良好的以点带面辐射作用。

  着眼发展 创新实践  大力推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今年统战工作的重中之重。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去年9月,中央统战部召开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会议,贾庆林同志会见会议代表并作重要讲话。习近平同志多次就党外人士队伍建设作出重要批示,提出明确要求。

  党外代表人士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者和推动者。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推荐更多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的要求,各级党委加大党外干部推荐使用力度。目前,担任县处级以上职务的党外干部有3.1万人,其中地方政府和部门及司法机关领导班子共配备党外干部3500人,31个省区市政府有30个配备了党外副省长(副主席、副市长),中央国家机关和最高法、最高检领导班子中配备党外干部20人。

  各地学习贯彻《2010—2020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纲要》。14个省区市召开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会议,把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统一部署,积极推动落实。

  增强政治共识是《纲要》提出的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的核心任务。各级统战部紧紧抓住这一核心,突出践行“同心”思想,把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为培训首要任务,把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十二五”规划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中央统战部和各省区市党委统战部举办各类培训班800多期,培训各领域代表人士4万多人次,培训班次和人数均创新高。

  为充分体现《纲要》提出的加强实践锻炼的要求,弥补党外代表人士行政管理经验缺乏的“短板”,各省区市党委统战部在加强党外代表人士实践锻炼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锻炼制度逐步建立,中央统战部印发《关于加强党外代表人士实践锻炼的意见》,明确了实践锻炼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具体形式和组织保障。山东、福建等地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加强党外代表人士实践锻炼的意见,河南、青海把统一战线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干部人才培养总体规划,还制定了党外后备人才挂职锻炼计划。实践锻炼形式日益丰富,北京、浙江、海南等地根据党外代表人士的成长特点和履职经历,采用交流任职、异地挂职、信访锻炼、重大项目锻炼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提高党外人士组织管理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实践锻炼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在内蒙古、广西、上海、江西等地探索建立挂职锻炼基地的基础上,中央统战部在上海、贵州、甘肃建立全国党外代表人士实践锻炼基地,首批10名挂职干部已经到位。不少省区市还结合当地实际,建立了多层次、多类型的党外代表人士实践锻炼基地。通过实践锻炼,党外代表人士在实践中了解国情、体察民意、增强本领,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万丈高楼平地起。统战工作固本强基,铸就了事业腾飞的翅膀。

 

网站声明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教育培训中心 | 商务交流中心 | 国资研究 | 政策法规 | 数据中心 | 信息化

版权所有:红色传承教育官网 CopyRight©2013-2019 电话:400-876-0602

京ICP备160067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