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请登录注册

李林森的三个为什么——一个基层组织部长引发的思考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盛若蔚
2011-12-18
打印

  一段42岁的短暂人生,在无数人心底激起涟漪。

  近段时间以来,四川达州万源市原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李林森的先进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在党员干部中,在街头巷尾间,掀起了强烈的“心灵海啸”。

  不容易、不简单、了不起……英雄的事迹让人落泪,英雄的选择摄人心魄。

  感动,震撼,亦引发思考。

  “李林森为什么能这样做、当今时代为什么能涌现李林森这样的典型、李林森为什么能在党员干部中产生强烈共鸣”,这三个“为什么”,如同三记浑厚悠长的钟声,时时撞击着每个党员干部的内心,也深深叩问着广大执政者的灵魂。

  李林森为什么能这样做

  李林森为什么能这样做?

  也许回答有很多很多,但信仰的引领,感恩的心态,亲民的情怀,以及勤奋的习惯,至少可以从部分方面诠释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

  信仰

  李林森是一面旗,共产党人的一面旗,基层干部的一面旗。哪里有困难,这面旗就插到哪里;旗插到哪里,哪里的工作就有大起色。

  一阵子这样做,很多人可以;一辈子这样做,必须有一种信仰来支撑。

  李林森对党的向往、对成为共产党员的渴望,不是一天两天。

  早在宣汉县教师进修学校任教时,他就郑重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对一个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来说,入党是一项重大的政治选择,同时也意味着将要接受组织更严格的考验。

  作为李林森的入党介绍人,时任进修学校党支部副书记的陈立楚清楚地记得,从1991年到1994年,李林森多次递交入党申请书,信念坚定,从不气馁。

  校党支部召开入党群众评议会,李林森全票通过——他也成为学校3年间发展的唯一一个年轻党员。

  一个共产党员的忠诚,不独表现在平时,更需要关键时刻的迸发——

  当组织需要有人教法学概论新课时,思政教师李林森二话不说从头学起;

  当组织号召年轻人去落后村下派时,检察官李林森毫不犹豫地带头报名;

  当组织提出“一个都不能死伤”时,乡镇党委书记李林森冒死倾命救助;

  当组织要求干群自救抗特大洪灾时,组织部长李林森抱病坚持募集善款;

  ……

  李林森对党的忠诚,从成为共产党员那一天起,就已经化作血管里奔涌的热血,把工作当命,把事业当命,把命令当命,“关键时刻豁得出来”。

  感恩

  同样一份工作,同样一个岗位,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结果大不同。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无论坚守哪个岗位,李林森总怀揣一颗感恩的心,如履薄冰,追求卓越。

  “我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娃成为党的干部,很不容易。”李林森常说一句话:“共产党的干部,要懂得报恩,要对得起组织、对得起群众、对得起家人。”

  正是因为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一切,他反复地对着镜子演练新课;他出庭公诉案件的次数是同事的二三倍;他没日没夜地奔波在抗洪抢险最前沿;他把微薄的工资撒在慰问困难群众的路上……

  “他总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还有哪里疏忽了,辜负了大家的期望。”曾任万源市委组织部办公室主任的蒲智慧分析,正是这种感恩的心态,让李林森像一只铆足了劲的陀螺,始终拼命工作,永远追求完美。

  亲民

  十米阳光——很多见过李林森的人,都有这个共同的感觉——他的笑真诚而有魅力,甚至还略带一丝羞涩。

  真诚的笑容背后,饱含对百姓浓浓的感情。无论岗位怎样变化,职务如何提升,李林森给人的印象是本质始终不变,“不像有的人,官当大了,就认不得人了。”

  他回老家见到乡邻廖远凡,还是如儿时般亲热地叫一声“廖叔叔”;他摸到老党员李国元薄、烂、湿的被盖,就会情不自禁地满脸淌泪;谁来办公室,他都亲手泡上一杯茶,走时一定坚持送到楼梯口……

  “他做的这一切,绝对不是装出来的、不是在作秀,你跟他交流,有一种如坐春风的感觉。”万源市沙滩镇栀子园村党支部书记程志明说,李林森的言行从来都是表里如一,自然而然。

  “我们都是从老百姓中来的,群众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李林森总是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当干部的只有‘孝敬’父母的义务,没有‘欺负’父母的权力。”

  特别在发生天灾人祸时,面对遭受劫难的普通群众,李林森总会联想到自己的父母兄妹。正得益于此,李林森在急难险重的危急关头,总能够换位思考,以心换心、以情动情,赢得群众的理解和认同,把矛盾化解在萌芽,把问题处理在基层。

  勤奋

  不论是上级领导,还是同事下属,甚至是李林森自己,都不认为他是个天资极其聪颖的人,但用一个“勤”字相对照,他却当之无愧。

  为了提高写作能力,上学时他可以恶补唐诗宋词,尽管并不十分喜欢;为了及早掌握检察业务,他可以不惊动门房大爷而爬雨水管加班加点啃材料;为了深入群众,他可以在下派村一住就是几个月;为了扛过特大洪灾,他可以连续几天奔走,不眠不休;为了抓紧最后的时光,他可以不顾癌症晚期,连续开5个多小时的工作安排会,仅靠一个梨补充能量……

  勤能补拙,“勤”字伴其一生。与其说李林森无论到哪个岗位上都开拓创新,频出业绩,倒不如说勤奋的习惯使然。

  李林森为什么能在这个时代出现

  一个时代拥有一个时代的英雄,一个时代造就一个时代的英雄。

  李林森的出现,有其个体因素,也是一种必然。

  家风

  巴人故里,民风淳朴,人多豁达大度、耿直朴实。

  李林森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母亲知书达理,含辛茹苦拉扯兄妹三人;父亲做了20多年的民办教师,曾荣膺四川省百佳校长,算得上书香门第。

  从小,父母就谆谆告诫李林森,“孝敬父母、团结同学、积极劳动、热爱家乡、予人帮助……”

  林森懂事。无论在家,还是在校,乖巧的“林娃儿”都人见人爱。李林森说,家庭给他上好了人生的第一课,使他明白了如何做人做事。

  有一回,附近有个“五保户”到他家里帮助务农,当时家里只有两个鸡蛋,他一直吵着要吃,母亲始终没答应,但这次却煮给了“五保户”吃。“母亲通过活生生的事例,教我懂得了什么是善良。”李林森后来回忆,幼时家境的困厄,也让他深知山区农村的艰苦和父老乡亲的艰辛。

  事实上,正是这些点滴记忆,奠定了他改变落后面貌、真情服务群众的思想根基。

  土壤

  走出家庭,放眼李林森出生和成长的达州,那是一片英雄辈出的红色土地。想当年,红四方面军以“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大无畏精神,勇破“六路围攻”,写下人间奇迹。

  “上学时,每逢假期我们都会到王维舟纪念馆去一趟,寻找徐向前、许世友、李先念以及张爱萍、王维舟、向守志等老一辈革命家浴血奋战的足迹。”李林森的同乡、同期乡镇书记、同期组织部长张学军说,“我们这一代人是在先进典型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雷锋、焦裕禄、张海迪、孔繁森……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革命志士、先锋模范的英雄事迹,让李林森从孩提时代就懂得了忠义的含义。于是,这种红色精神与文化基因便深深地在稚嫩的心田播种生长,成为他一生追寻的方向。

  “每逢清明,他总要组织机关干部来瞻仰、缅怀革命先烈,并且告诉部内同志要汲取先辈力量,以红军精神推动组织工作。”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馆长侯典超回忆,在万源,李林森最爱去的地方就是他们这个陈列馆,“每来一次,落泪一次。”

  凝望着先辈在花萼山间浴血奋战时留下的斧钺枪械,李林森总唏嘘不已:“当年红军以命相搏,为的是百姓过上好日子。几十年过去,万源还这么穷,工作没做好哇,对不起先辈!”

  修炼

  如果说历史的积淀,铺就了李林森的精神底色,那么,近些年来持续开展的党内教育活动更锤炼了他的党性。

  入党之后,李林森先后参与并组织单位党员干部开展了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一系列党内重大主题教育活动,让自身的党性修养得到了彻底的洗礼。

  尤其在李林森任组织部长这5年,组织系统自身持续开展了“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等大型活动,并涌现出王彦生、尹中强等一批先进典型,更让李林森学有榜样,见贤思齐。

  “王彦生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山里孩子,我也是在农村长大的‘山里娃’,我要像他那样,永葆一颗感恩的心,用实际行动向党书写忠诚……”这是李林森在学习王彦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中的一段文字。

  言由心生。身处组织系统这个好环境,李林森更加注重自我的“修炼”,他自己常感慨,这几年“个人提升很大”。

  环境

  生在一个好的时代,李林森是幸运的。因为没有时代的大风,个人的帆船不可能在社会的汪洋大海中保持航向,快速行进。

  看全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围绕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两条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级党组织不断加强,干部队伍朝气蓬勃。

  看达州——近年来,市委旗帜鲜明地提出科学发展的大思路,与群众建立互信互动的良性关系,营造出一个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人心思齐、人心思干,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正因如此,像李林森这样有“想法”的基层干部,才拥有了“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激励”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导向

  “组织”二字,在李林森心目中神圣无比。

  李林森深知,他个人的每一次进步都寓含着组织“重品行、重实绩、重基层、重公认”的用人导向。

  所以,李林森提拔后,不是沾沾自喜洋洋得意,不是板凳没坐热又想着更高的位置,而是“士为知己者死”,珍惜机遇,拼命工作,创新工作,“要让组织的用人导向有说服力”。

  “干部的使用导向很明确,既看平时表现,更看关键时刻。”在达州市委书记焦伟侠看来,出现李林森这样的先进典型并不奇怪,因为“他背后站着一个优秀的基层干部群体,即使没有李林森,也会冒出王林森、张林森……”

  事实胜于雄辩。2007年,达州召开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会时曾出现过一个有趣的现象:坐在前排7个县的分管领导,有6个来自乡镇基层,且都是因关键时刻表现优异提拔上来的。

  当今时代拥有李林森,也是时代的骄傲。因为历史需要千千万万个具体的人去书写,而“李林森们”正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李林森为什么能产生强烈共鸣

  榜样的力量无穷。万源、宣汉、达州、四川……眼下,一场向李林森学习、做李林森式的好党员好干部活动正在全国各地深入开展。人们越是走近李林森,越能感受到典型的魅力。

  信服

  “他的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宣汉县检察院副检察长张盛的体会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我们全院2/3以上干警,都跟他近距离地工作过,知道他的为人,他的事迹大家都信都服,能与这样的榜样共过事、执过法,非常荣幸。”

  不单是熟悉的人有此感觉。送别李林森时,大雨滂沱,泪雨滂沱。很多从很远的地方专程来的人甚至连李林森面都没见过,只是听说了他的故事,觉得是个好人好官,不来送一程,心里不安。

  为何一个工作上离群众并不很近的组织部长,能够具有如此强烈的社会“穿透力”?李林森的万源同事唐志坤这样解读:“他被老百姓铭记,是因为他始终铭记着老百姓,将群众视为衣食父母,为他们牵肠挂肚。”

  可学

  有的人说,英雄可敬不可学;也有人说,英雄离我们太远。

  李林森的出现,让这些习惯思维不再成立。

  “一个领导干部之所以能被广大党员干部奉为标尺、视为榜样,除了事迹具有震撼力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可学可比性强。”达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段再青认为,李林森没有感天动地的豪言,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举动,他的事迹传递出的,更多是一种朴实的动人,使人亲近,让人信服。

  “他的人品官品、勤勉敬业、追求卓越等精神,都值得我们大家学习。”远在安徽的霍邱县副县长唐国富表示,虽然各自所处环境不同,岗位经历各异,但内在的义理却是相通的,“如果你被感动了,愿意向他看齐,每个党员干部实际都能做得到。”

  共鸣

  近年来,随着反腐倡廉力度的加大,一批违纪违法官员纷纷落马,这正说明我们党自我净化能力的提升。然而,偏有人不看主流看支流,加之少数媒体对各种违法乱纪现象过度渲染,将阴暗面放大,以至一部分人“仇官”思想严重,似乎“当今社会没有几个好官”。

  李林森让人看到了阳光。他的出现,有力证明了党员干部的主流是好的。

  一个处在比较敏感位置的领导干部,用自己的汗水与生命,完美地诠释了愿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燃尽生命之火的基层组织部长的光辉形象,从而给这种错误社会思维以有力的回击。他让广大群众看到,什么才是国家兴旺的中流砥柱;他让党员干部看到,怎样做好一名新时期的人民公仆。

  一个好官、清官的形象,总能呼应社会的心理需求。也正因如此,李林森的事迹社会关注度高,激发出党员干部的强烈共鸣。

 

网站声明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教育培训中心 | 商务交流中心 | 国资研究 | 政策法规 | 数据中心 | 信息化

版权所有:红色传承教育官网 CopyRight©2013-2019 电话:400-876-0602

京ICP备160067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