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兰绽放,黄浦江春潮涌动。
静水深流,大上海悄然生变。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经济结构在变,三产成了老大;增长动力在变,消费唱起主角;发展路径在变,紧紧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理念在变,更加重视改善民生。
“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中央的期许,也是上海最核心的任务。“我们将不遗余力,把转型推向深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道出了上海转型发展的分量。
想率先,敢率先,能率先。在改革开放中走在前列的上海,又一次站到了历史潮头。
把握转型发展的辩证法,不让速度挤压调结构、转方式的空间,又要有合理的增长速度
率先转型,上海转成什么样?
“十二五”开局之年,上海收获了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系列“质变”——
经济运行告别高速增长,质量效益显著优化。2011年GDP增长8.2%,同期财政收入增长25%,占全国7%。城乡居民收入增长13.8%,跑赢GDP。研发投入占GDP比例2.9%,远高于全国水平;
经济增长告别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GDP增长8.2%的背后,是固定资产投资“零增长”,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稳居第一;
产业结构彻底告别二产支撑,服务业成为“绝对主角”,就业人数占比近60%,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地方财政收入占比70%以上,利用外资占比超过80%。上海理顺了一、二、三产业的关系。
上海转型的势头,让人兴奋。因为这些指标正是中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所追求努力的方向。
不过,如何看待上海转型所取得的成果,不是没有疑问。有人提出,经济增速明显放慢,有没有增长乏力的因素,会不会影响后续发展?
“8.2%”是当前上海一个接近理想的速度——上海市市长韩正颇有信心。GDP增速放慢,不是转型的目的,甚至不是转型必须的手段。GDP增速高有可能是合理的,GDP增速低有可能是窘迫的。评价发展速度,要跳出GDP,看数据组合,看发展阶段。
看发展阶段,依据国际经验,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后,经济增速会明显放缓,如新加坡从10.1%降到5.3%,韩国从9.6%降到5.2%。上海人均GDP在2008年跨过1万美元门槛,2011年达到1.28万美元,2009年、2010年经济总量先后超过新加坡和香港地区,较全国其他省份率先达到国际中上等富裕国家地区水平,进入服务业拉动阶段。在此阶段,“8.2%”不仅不低,甚至可以说仍然处于高增长区间。何况,上海增速放慢并非突然、被动的下滑。2008年至2011年,上海GDP分别增长9.7%、8.2%、10.3%和8.2%,不出意外,整个“十二五”上海都会保持这样的速度。
“平稳”而非“慢”,更适合用来评价8.2%。
看数据组合,上海GDP增速质量佳、可持续。人们担心GDP增速下降,通常并不是着眼增速本身,而是担心速度下来了影响就业、影响民生所需的财力支撑,影响“发展”这个硬道理。
“最让我们高兴的是,增速下来了,但就业弹性系数上去了,从‘十五’末的0.23提高到现在的0.4以上,同样的增速,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肖林说。而1.9万亿元经济总量,财政收入达到1万亿元,也让上海对民生投入更有底气。
“上海在转型期,也在发展期,需要保有一定速度。8%的增速,既实现了一定的增长,又给转型留出空间,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上海市政府研究室主任张道根表示。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全国没有几个地方能和上海比,经济基础不一样、发展阶段不同,上海的转型只是顺其自然,没什么难度,上海的经验难以借鉴。
不否认,上海的确具有一些实现率先转型的优越条件。但最终果断迈出转方式的步伐,同样需要统一思想,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
即使在上海市内部,也曾有过争论。GDP增速殿后,是不是太没面子?何况上海争先惯了,只要少往外转移几个工业项目,速度再提高几个百分点并不难。
上海市领导语重心长:“上海土地面积只有天津的1/3、北京的1/2,每平方公里投资强度已接近1亿元。再不转型,短期的快速发展有可能,却容易付出较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而且不利于长期的发展。”上海进一步明确,“率先”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内涵。现在,率先转型是中央赋予上海最大的任务,必须义无反顾地主动把重点转到转型上来,追求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有时候,讲转型的重要性,人人明白,但是对旧有生产方式的沿袭和惯性,并不容易更改,即使想降速度,一时间也降不下来。
想率先,还要敢率先。上海下决心“舍”,减少四个依赖,探索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减少对重化工业增长的依赖。“上海现在基本没有煤炭加工业、玻璃业、水泥业,钢铁、石化也是负增长。”市经信委副主任周敏浩介绍说,“十一五”以来,上海累计淘汰落后产能3600多个,减少产值超过1000亿元,节约标煤超过500万吨。
减少对房地产的依赖。限购,上海率先响应;房产税,上海率先试点。“上海谋发展,不靠房地产”,上海果断出手,使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下降,2011年降至5.3%,
减少对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依赖。上海通过政策引导和提高能效、环保标准,引导“三来一补”型的代工企业将产能外迁,腾出空间拓展高端服务业。
减少对投资拉动的依赖。上海在严格控制投资总体规模的同时,还下决心理顺体制,从根源上抑制投资冲动,进而改变“唯GDP”的取向。上海取消了对区县的GDP考核,新的评价体系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注重投资结构的优化。
对发展规律和发展阶段的准确把握,让上海经济发展悄然发生新的飞跃。
创新关键是思想上创新,不受习惯做法束缚,不被地域思维局限,不背现有成绩包袱,主动求新求变
率先转型,不可避免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靠什么来推动?
“上海转型中的问题,往往是全国还没有遇到的,没有现成的办法可以运用,甚至上海以往引以为豪的创新举措也失去效果,只有依靠创新来破解。”上海市达成共识。
创新理念,融入上海率先转型的全过程。
创新意味着先行一步,围绕转型目标开拓新领域,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先导者。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许多人认为是上海条件得天独厚,不用费什么力气。的确,到2011年底,上海金融机构总数已达1136家,全球的金融机构纷纷来上海设立功能性总部或分支机构。
上海离“国际金融中心”有多远?是不是按部就班依照国家规划向前走就可以了?“创新无止境。只有不断地针对国内需求、对接国际市场进行金融创新,上海才能早日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为经济转型服务。”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方星海说。
今年2月,上海股权托管交易市场正式启动,首批19家企业成功在交易中心挂牌,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有了新途径。近年来,上海在国家金融政策体系内,推出大量开创性的举措。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在沪外资银行发行人民币债券、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试点……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涌现。
创新要摆脱地域思维,立足国家级、国际化。
上海是全国的上海,上海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也必须立足服务全国、瞄准全球。做全球航运中心,上海一直在思考话语权的问题:“美国已经没有船公司,但谁也不能否认美国在全球航运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的集装箱运量稳居全球第一,如此大的体量又能否取得相应的地位呢?”
2009年,上海航交所已发布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反映市场走势。“指数的发布只是手段之一,通过指数来影响运价,这才是发展高端服务业、提高附加值的关键。”上海航运交易所总裁张页说。2011年6月,以集装箱运价指数为结算标的的集装箱运价衍生品上市交易,年底以沿海煤炭运价指数为结算标的的沿海煤炭运价衍生品再度推出。美国FMC(联邦海事委员会)主席感慨:集装箱运输是美国最先发明,但其运价的交易却让聪明的中国人占先了,堪称现代航运一场理念、技术和服务的变革创新。
创新驱动并不一定都是大动作,许多的细小环节同样能体现出创新意识。
上海有个全国首创的“蔬菜价格保险”。菜贱伤农,农民不愿种;菜少价高,市民不乐意。蔬菜供应上,有没有现代服务业创新的空间?2011年7月,上海安信保险推出“夏淡”绿叶菜成本价保险。青菜、鸡毛菜、米苋、生菜、杭白菜5种上海市民餐桌上的常见菜纳入保险,保险面积达到14.4万亩,避免了菜价的暴涨暴跌。蔬菜保险受到农民、市民欢迎,从事这项业务的企业也颇有成就感,既赚了口碑,又拓展了业务领域。
在上海,类似的创新之举层出不穷。正是这大大小小的创新汇聚起来,为转型升级注入强大动力。
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如何营造创新氛围,让企业转型升级的热情迸发、激流涌动?
在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这样一组数字:29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1000多个研发机构,其中包括22个国家级专业研发基地。
“这里有一种魔力,让企业乐于创新。”微创医疗董事长助理张烨说。不到一厘米长、一微米厚的心脑血管保护罩,每个造价要数千元,微创医疗是高技术、高风险的产业。正是在张江,微创找到了创新型企业最需要的环境——不用发愁找不到投资。上海市考虑到创新型企业在起步阶段的融资困难,设立了3个10亿元专项资金以促进科技金融发展;政府服务高效,张江扩大入境特殊生物材料检验检疫改革试点、生物医药企业便捷通关试点,不让企业的创新活动有阻滞;创新氛围浓厚,为推行张江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计划,上海浦东新区特意设立了5亿元代持股专项资金。
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上海依旧保有大量制造业。但制造业早已不是“傻大黑粗”,不论是核电等重大装备还是疫苗等生物制药新兴产业,都立足于高端,做技术最先进、科技含量最高的产品。
转型发展靠改革。矢志不渝地推进市场化改革,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在先行先试中把握改革开放机遇
改革开放始终走在前列的上海,如今在率先转型的过程中同样高擎起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旗帜。
改革,上海始终坚持市场化的方向。
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离不开大量机制灵活、满足市场细分需求的小企业。
小微企业在上海得到了更多关照。3月27日,上海市工商局公布28条意见,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符合条件的上海个体工商户可“升级”为小微企业,并享受年检费暂免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同时对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设立提供很多便利,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截至2011年底,上海已设立小额贷款公司72家,融资担保公司48家,村镇银行9家。
提高市场化水平,要勇于对大量行政收费说“不”。
收费项目多、额度高,不仅加重企业负担,也不利于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法制环境。上海提出,要做行政收费最少的城市。2009年以来,全市清理126项行政收费项目,为企业减负200多亿元。目前,上海非税收入占地方财政不到4%,其中地方性收费项目一律取消。
推进市场化改革,上海市政府向自己挑战,探索“小政府、大社会”。
上海恩捷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上海新成立的一家研发生产高性能锂离子电池隔离膜的企业,从项目备案至施工建设,只用了约69天,而过去则需要大半年。提速源自并联审批。过去,企业投资新建项目,要经环保、卫生、商务层层“过关”。并联后,只需将材料递交至一个窗口,几个部门同时审批。
立足于“小政府、大社会”,上海浦东国家级综合改革试验区主动给自己限权、给服务提速。浦东新区区长姜樑介绍说,目前浦东平均审批时限已从22个工作日压缩到8.4个工作日,成为中国内地行政审批事项最少、整体审批效率最高的区域之一。政府工作人员则要面对更多约束。春节前,浦东新区某局王副局长收到短信:“您有一项网上待审批事项预警,该事项将于明天到达最后承诺期限,请及时处理”,短信来自浦东权力监管平台。原来,有一项审批事项他因在外开会没来得及办理。王赶回单位签发,避免了超时限审批。
“海不辞水,方能成其大”。上海一直走在对外开放的最前列,如今在转型的过程中,也坚持以开放促转型。
面向世界,他山之石为我所用,杨浦区建设数字化产业园,从美国邀请来旧金山湾区委员会和硅谷银行共建,硅谷银行与区政府共同成立直投基金,支持高科技企业孵化,与香港瑞安集团合作建设创智天地。闸北区原来产业结构偏重、偏黑,转型后直接面向“科技化、国际化”,以往工人出入合金工厂居多的园区,常常“白衣上班灰衣下班”,如今,一个集聚了1700多家高端服务型企业的高新技术总部经济园——“上海市云计算产业基地”已脱胎新生。
扩大开放,上海更注意从国际环境变化中把握对外开放的新机遇。经济全球化,国际生产要素重组和中高端产业转移加快,上海依旧是跨国公司看好的投资地点。只是,上海如何在新一轮开放中提升水平、加快转型?上海明确,要紧紧围绕转型目标,引进外资必须是高端产业的高端环节。
电子信息业,乍一听属于鼓励引进的新兴产业,但务实的上海人提出,不要高端产业链上的低端部分,要做“微笑曲线”的两头。2011年上海以代工为主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能大量外迁,但总部和研发中心更多地来到上海。目前,上海服务业外资占比达到80%以上,外资总部和功能性机构总部达到930家。
把改革引向深入,上海还格外注重对接国家战略,在先行先试中争取改革的机会。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类似的改革试点,近年来纷纷落户上海。
“多数人认为这是上海‘运气好’,我们感激中央政府的信任。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全力争取改革试点。”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国平说。
营改增试点全国瞩目。事实上,早在2009年,上海市就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必要改革税制,并组织专业人士调研论证,率先进行研究探索。周国平介绍说,每一项试点,上海都会提前做大量功课,进行反复的调研论证,主动清除不利于试点的障碍,随时为试点的推行做政策、人才、资金上的准备。
改革者披荆斩棘,需要获得宽容体谅。浦东人为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以改革为己任,去年率先将“宽容失败”写进了人大文件,明确区属国有开发公司和国有科技投资公司,通过直接投资、贷款担保等方式资助初创期、种子期的科技中小企业时,“允许发生缘于非主观故意造成的失败或失误”,从体制上支持企业大胆改革。
坚持“民生优先”导向,明确政府职责,改善民生不满足于被动回应,而是主动对接民生需要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最终目的还在于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
在外人眼中,上海改善民生有着天然优势:1.9万亿元的经济总量、3429亿元的地方财政收入,使得上海办起事来“底气十足”。
优势显而易见,挑战却未必尽人皆知:人均生产总值已跨越1万美元,老百姓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基本生活需求解决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又随之而来。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需要我们以更大力度保障改善民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百姓的‘幸福指数’。”尽管居民收入和保障水平已走在全国前列,但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却始终头脑清醒: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个跟时代同步、与发展相随的渐进过程,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始终坚持“民生优先”,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中让百姓得到实惠。
“民生优先”,上海更强调政府的责任。“民生改善,是百姓的期盼,更是政府的责任。政府不应再被动回应老百姓需求,而要主动对接民生需要。”上海市领导表示。
2011年12月3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上海发布”,发表了名为“周末去买点卷心菜”的微博,称奉贤、金山等地卷心菜产量很大,卖菜难让菜农头疼,呼吁市民帮忙购买。微博一发出,立即受到网友的高度关注并引发了连锁反应,推动了滞销蔬菜的销售。
三天后,“上海发布”再度发表微博,主动从滞销事件中寻找差距,称政府会进一步做好信息服务,引导菜农按市场需求种植;加强产销对接,调动菜农生产积极性。市民们不禁感叹:微博卖菜“很贴心”,政府主动对接民生的姿态,汇聚了民众信任。
从被动回应到主动对接,政府职责定位的转变使得上海在转型发展中,特别是面对一些重要的选择时,更注重把百姓利益放在首位。
阳春三月,世博会中国馆里一派忙碌景象,这个上海的“新地标”正在为美术馆角色而变身。再过半年多时间,一个展示面积约6万平方米,以美术典藏、研究、展示、教育、交流为基本职能的综合性艺术博物馆——中华艺术宫,将免费向观众开放。
在很多人眼中,如此使用中国馆,经济上似乎很不划算。“如果搞商业运营,一年兴许能有1亿元的进账呢?现在,则要财政每年投入上千万元。”对此,上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指出,民生不只是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文化同样是民生的重要内容。
对于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来说,住房一直是民生领域最为突出的矛盾。上海的决策者们认识到,上海住房困难家庭情况复杂多样,如果单纯依靠市场来解决,绝大部分人很难实现“居者有其屋”,政府必须在住房保障上挑起大梁。
上海一边采取措施控制过高的房价,一边大力建设保障房。仅2011年,新开工建设和筹措保障性住房就达到1700万平方米、26.7万套(间),供应1240万平方米、17.5万套(间)。41岁的张卫国是上海住房保障体系的受益者之一。前几年由于企业倒闭,他下岗在家,与父母挤在一居室的老公房里。廉租房建设的消息传来,他第一时间提出了申请。2010年9月,张卫国顺利搬进了银河新都小区。“48平方米的一室一厅,一个季度才405元,咱住得起。”张卫国说,廉租房真正解决了老百姓的实际困难,让他这样买不起房的上海人告别“蜗居”。
让百姓生活得更加幸福,不仅是财政多投入就能实现。转变政府职责定位的过程中,上海市加深了对提升城市管理的认识。
上海人精细,城市管理更要精细。
繁华闹市的公厕如何科学设置?男女比例“1∶1”的老做法肯定不行,照搬一些研究材料也未必是负责任的举动。上海的基层管理者在外滩人流最集中地段的一家公厕花三天时间分早中晚三个时段“掐表”测算,得出更科学的数据。
新修的徐汇滨江绿道,从路的宽度到转角的设置,从景点的距离到休息凳的间隔,都经过专业团队科学、精细地测算。很多人感觉在上海生活得便捷舒适,却不知道这背后所下的功夫。
“路上装几个长椅、路灯的亮度多高……后世博的建设,我们大量的工作就是去做这些论证和安排。有时真觉得琐碎,但仔细想一想,通过一项项细节的完美安排去争取百姓的认同,不正是我们责任所在吗?”上海世博发展集团总裁丁浩深有感触。
全新的发展理念,全新的政府定位,全新的民生视角。
一向勇于争先的上海再次起跳,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考中,书写崭新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