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故事述说人间温情,细腻笔触展现人的精神,聚焦百姓回应社会关切,真情实意凝聚发展动力——
今年1月以来,全国新闻战线广泛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广大新闻工作者以饱满的热情走边疆、进哨所,访老区、赴灾区,到厂矿、入农家,把镜头话筒对准普通群众,让新闻报道聚焦平凡人物,记录城乡基层的可喜变化,展示各族人民的崭新风貌,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愿望,集中推出了一批来自一线的鲜活生动报道,引起广泛共鸣。
“字里行间‘带着露珠’、‘冒着热气’、散发着泥土的芬芳,闻得见汗水的味道,传递出百姓的热切期盼,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这样的新闻老百姓愿意看,这样的新闻工作者值得尊重。”一位读者对“新春走基层”报道这样评价。
佳节欢聚之时 记者“在路上”
“看了《新闻联播》播出的‘杨立学讨薪记’,我哭了。希望这个报道不仅解决杨立学的问题,更能帮到和他一样的打工者。”“感谢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报道群众的实际困难,将百姓的声音传递出去。”“杨立学讨薪记”播出后,网友们纷纷留言。
1月12日起,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了记者雷飚采访制作的7集连续报道“蹲点日记:杨立学讨薪记”,并从1月14日起在《新闻联播》连续播出,舆论广泛关注,引发人们对农民工工资保障机制的思考与讨论。
这组鲜活的亲历式报道,是新闻战线广泛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取得丰硕成果的一个缩影。
今年是全国新闻战线连续第二年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也是自去年8月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继续和深化。
活动开始后,中央和地方新闻单位迅速制定报道方案。报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结合自身定位,纷纷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专题、专版,迅即组织编辑记者进一步深入基层。
其间,人民日报组织了18个采访组、近200多名记者奔赴全国各地,回乡探亲的记者,也从家乡发回报道;新华社记者兵分70多路,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深入全国31个省区市和港澳台地区采写基层鲜活新闻;经济日报“新春走基层•回家”系列报道,用一个个生动事例全景展现“中国式过年”;中央电视台组织160余路记者和主持人深入一线,采访各地区各行业普通百姓的工作和生活……
中央新闻单位负责人率先深入基层,广大新闻工作者分期分批奔赴全国各地,与基层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共度春节,深入挖掘新鲜故事、感人事迹,推出了一批来自基层、原汁原味、鲜活生动的精品佳作。
为增强活动的时效性、广泛性,各地党委宣传部门积极动员,印发宣传报道活动方案,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也根据自身特点,制定详细报道方案,确保了活动顺利开展和报道有声有色。
通达社情民意 新闻“在基层”
“春运”“讨薪”“物价”“安全”……“新春走基层”活动中,编辑记者深入一线抓“活鱼”的同时,及时了解群众所思所盼,反映基层所求所愿,把百姓呼声作为重要选题,突出报道各地惠民生、解民忧、办好事、办实事的生动景象。
人民至上,这是新闻工作者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感。“新春走基层”的报道通达社情民意,让人们感受人间温情——
2011年,河南淅川县周沟村205户924位村民挥别生活多年的故土,移民到50多公里外的邓州市白牛乡。春节前夕,人民日报记者来到“新周沟”村,亲身感受乡亲们在新家乡的新生活,用事实说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新村“搬得进、稳得住、能致富”。
春节前夕,新华社记者奔赴各地,采写出《浓浓牵挂暖心怀——全国各地保障农民工工资兑付追踪》一稿,客观反映农民工工资兑付的不易,以及各地保障农民工工资的务实举措;中央电视台《回家的礼物》《邵全杰的回家路》等报道,聚焦普通百姓过年回家时携带的“春节礼物”,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则把关注的重点定格在各地的喜庆氛围、百姓生活和假日经济等。
为民解忧,这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新春走基层”的报道,把对群众的真挚情感转化为深入基层的热情、服务群众的激情——
“春节回家路上,有我们与您温暖相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温暖回家路》节目,联合铁道部及北京、上海、成都、武汉、郑州铁路局,与上海、成都等多家广播电台联手,将直播车开进火车站,实时播报春运客流动态。节目还邀请火车站负责人做客直播间,回答听众提出的问题,或答疑解惑,或服务提示,或解决问题,受到广泛好评。
《让成片的村庄“天青青水蓝蓝”》《棉花市场冷 伤了棉农心》……这些报道是安徽日报记者深入农户、田头,与农民朋友拉家常后的发现和思考,稿件刊发后,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帮助农民解决了实际困难;福建日报记者正月初五来到闽浙交界的福鼎市罗唇村养路站,跟随养路工人破冰除雪,了解到工人们“希望能有像北方养路队那样的防护衣服”,报道发出后,引起当地主管部门重视。
聚焦百姓,是新闻工作者的不变追求。“新春走基层”深入报道节日期间党员干部、窗口服务行业的坚守岗位、辛勤付出——
人民日报刊发《巡线工的大年初一》《急修班长的年夜饭》等报道,介绍鲜为人知的普通劳动者通过紧张忙碌的工作,确保千家万户平安祥和过年。
除夕当天,新华社播发《除夕,他们依然坚守在600米矿井下》《敬礼,向佳节中坚守的身影》等各种体裁报道35篇,大量体验式报道,全景展现了节日坚守工作岗位的感人身影。
光明日报“走基层•来自一线的核心报道”栏目刊发通讯《写在大山深处的青春》,详细介绍在乌蒙山区进行页岩气勘探项目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大山深处承受孤独、辛勤工作的故事。
中央电视台“在岗位”栏目播出《新疆:铁路桥架设者马润月的一天》《吉林通化:民警“送货郎”》等;中国日报刊发《“有怨无悔”的洪泽湖区抄表员》《为烈士祠看守30余年的八旬老人陈光聚》等人物特写;中国青年报刊发《南昆路上的“洞中人”》介绍昆明铁路局职工长期在铁路隧道中黑暗的避车洞里工作生活的感人事迹;中新社播发《春节,我们在亚丁湾护航》,讲述除夕夜中国海军第十批护航编队在亚丁湾海域为商船护航的故事……
文风生动朴实 报道“在现场”
“你们不要在记者面前寒碜我了,村里像我这样的人多的是,去年村里评‘十佳’,我排名靠后着呢。”
“以前一听到征地心里就发慌,怕没了地以后吃饭都成问题。但这回上边要求一年内搬迁,结果全村不出两个月就搬完了。你说为啥?城市发展了呗!家门口也有挣不完的钱,脑筋自然就转过弯来了……”
乡音“土”得亲切,方言“土”得活泼。这样鲜活的语言不时地出现在“新春走基层”的报道中。
群众语言来自生活,发自肺腑,行诸口舌,是民生甘苦、喜怒哀乐的直接表达。活动中,新闻工作者结合报道选题的类型、问题的针对性、读者的需要、写作风格的多样性,选择适当的方式用好用活群众语言,力求开掘“深”一点,讲理“透”一点,说得“软”一点,写得“美”一点,使稿件朴实、可亲,简明易懂。
人民日报推出“2011新生活”整版报道,反映老百姓2011年的住房新生活、打工新生活、学校新生活、移民新生活、灾区新生活、藏区新生活、网购新生活,每篇报道五六百字,主题突出,文笔清新,现场感强;
新华社开展“学用群众语言”活动,号召广大编辑记者以实际行动活学活用群众语言。其间,播发的《太行山上的“团聚”——记春节期间坚守中南铁路通道的建设者》《生命没有彩排,平安才最精彩——一个煤矿工人的井下实录》《“天下第一粮仓”种粮大户的炕头年话》等稿件,都是一个个现场实录;
《光明日报》“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以1000字以内的短文为主,多撷取老百姓生动的话语直接做标题,如《汤饭近了,家近了》《给乡亲们唱一出好戏》《家,就在前方》等,标题看了就让人眼前一亮,内容读了更让人感触良多;
《经济日报》“新春走基层”的报道也多是“千字文”,以朴实生动的文字展现百姓的精神风貌,《他们就像亲人一样》《“咱闺女能在北京上学就好了”》《一样温暖两处家》等说的都是百姓想说的心里话、实在话……
清新朴实的文风受到广大群众喜爱。山东胶州市读者杜声武表示,“新春走基层”活动带着冬日里温馨的气息向我们走来,报道让我有强烈的阅读欲。辽宁省朝阳市读者孙龙祥说,“新春走基层”是一道美丽的新闻风景线。这样的报道,读者都爱看!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读者齐光瑞说,“新春走基层”的报道很鲜活,现场感强的文字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好多文章题目都很亲切。
“‘新春走基层’活动是生活和读者之间多姿多彩的桥梁。因为其真,我们信任,我们感到亲切;因为其善,我们感动,我们内心温暖;因为其美,我们欣赏,我们充满期盼。”广大群众对“新春走基层”活动的好评,也反映了新闻报道带给读者的生活感悟。
书写时代篇章 力量“在人民”
走进基层,向群众学习,一直是党的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一代代党的新闻工作者植根人民,献身使命,在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上写下了灿烂篇章。
回首过往,一代代杰出的新闻前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范长江在抗日战争中是活跃在战区的战地记者,在解放战争中跟随部队转战大江南北,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跟随解放军先头部队进入北平,终成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一代名记者穆青牢记“人民至上”的庄严承诺,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写出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新闻名篇。
基层和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根、精神之魂。新闻事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走基层,关键是要走出心里的那堵墙,走进老百姓的那扇窗。走基层,就要做到记者百姓亲如一家、心如一人。”中央电视台记者雷飚说,“杨立学讨薪记”播出后,很多网友在微博上用“追看”二字来形容观感,让人受到莫大鼓舞。
“实践证明,做一名优秀新闻工作者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这样才能深刻理解新闻工作者的根基所在、价值所在,更好地肩负起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使命。”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丁俊杰说。
新华社记者黄冠1月20日至29日期间,采访了讨薪农民工、卖画姑娘、门卫、敬老院“五保户”、返乡创业者等10多位“小人物”,10天发稿12篇,还配发了4篇小言论和12张照片。谈起繁忙中度过的春节,黄冠深有感触地说:“此次经历,最大的感受就是,每一位基层小人物身上都有闪光点,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时代的变迁。”
经济日报记者王晋和张忱跟随在京农民工李凡一家祖孙三代坐了18个小时火车,再转长途汽车,来到他们位于湖北咸宁市嘉鱼县官桥镇跑马岭村的老家。对此,他们认为,“走基层”的走,是和采访对象一起走,和老百姓走在一起。和采访对象走在一起,才能想在一处。脚上有泥,才能看到真实,才能写出好作品。
“同样一个新闻题材,有的记者写得有声有色,有的记者却写得枯燥乏味,原因在于是否真正深入百姓,倾听百姓的诉说、挖掘新春背后的故事,原汁原味记录基层普通群众喜迎新春的场景和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这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所在,也是其喜悦所在。”这是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年轻网络采编人员李君的感悟。
河北日报记者董立龙写下了“我的鞋子会变色”的走基层故事:为了报道矿工节日坚守岗位,我下到了开滦集团唐山矿千米以下的矿井采访,矿井里边的水把我的鞋子浸成了黑色。节后采写“透过干旱看水利”的报道,栾城县麦田里的干土给鞋子染了色,鞋子变成黄灰色。正月初八,在深州市贡家台村的地头,和村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溅到脚背上的白雪来不及化去,鞋子变白了。正月初九,在冀州市庞家庄村的麦田里,村民正在浇地。难得的场景,想多拍几张照片。不知不觉,双脚已踏入了刚浇过水的田地……
基层是新闻工作的广阔天地,实践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真正老师。“新春走基层”让广大新闻工作者找到了新闻报道生生不息的动力和源泉,那就是必须扎根群众,深入生活。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这项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的新闻工作实践只有开始,没有结束。“新闻永远在路上”,广大新闻工作者行走的脚步不会停歇,他们将继续为人民放歌,书写时代篇章。
(“新春走基层”特别报道《最美的风景在基层 最深的感悟在基层》见第六、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