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送暖,百花盛开。明媚的阳光下,是西安市民幸福的笑颜,“以人为本”的民生努力,正在今天的古城演绎着一个个幸福的故事。
让市民共享发展成果,陕西省西安市委、市政府以改善民生为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为市民群众构建了一张多方受益的民生网。一份份为城乡居民量身定制的“民生套餐”,大大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指数。一系列惠民工程的实施,让840万西安市民从这些“政府埋单”的实惠中,真正体验到了生活的惬意。
日常化: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07年春天,西安市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今后5年西安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城市,在全省率先跨入全面小康社会行列;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更具文化魅力、更富有特色、更适宜人居住。
“幸福指数”率先出现在西安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引起了热烈反应。它折射的是执政观的转变,也意味着惠及民生工作走向日常化。不再是GDP,而是人民的感受成为衡量西安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标准。“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强调,“一切的发展为了市民,一切发展变化都要用群众的切身感受来衡量,一切发展成果都要惠泽百姓。”
从发展经济到各项社会事业,从重点工作的确定到公共财力的安排,西安都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好事。
5年来,西安民生支出累计达1042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近七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0905元增加到25800元,增长1.4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808元增加到9300元,增长1.4倍。在2012年财政支出计划451.81亿元,较2011年年初预算数增长27.6%。重点增支方向依然在上学、就医、出行、保障性住房、社保、文化基础设施、安全等民生问题。
从2008年起,西安市的网络公开日在国内率先实现了网络问政行为的制度化、规范化。从书记市长到各委办局一把手,定期与网民在线交流,主题均为百姓关注的热点,每期在线交流的人数均超过10万人,高峰时人数达50多万人。如今,西安市网络问政方式更趋日常化。市政府网站设有市长热线、投诉咨询、热点访谈、意见征集等栏目,互动栏目在各个区县的政府网站都能看到。不少区县、部门还推出了自己的微博,西安市公安局官方微博“西安公安”因更新及时,反应快捷,粉丝已超过百万。
随着网络问政的日常化,惠民工作更加日常化。增设通宵公交、撤销收费站、道路科学限速、增加蔬菜早市……百姓将自己的诉求第一时间通过多种方法传递给政府决策者和社会管理者,让自己的问题更快得到解决,并让更多决策包含了市民的智慧。
家住碑林区的网民“天秤豆”经常登陆碑林区信息网,“我家巷子口那儿有个下水池,经常有人晚上往里面倒垃圾,从那儿经过的时候就能闻到臭气,我试着在网上反映了这个问题,没想到很快街道办就来人给解决了。”
用制度来保障民生:信访接待解决“一站式”,将中转站变为终点站;城管执法标准化,杜绝野蛮执法,越权执法;开发公益性岗位万余个,安置就业困难人员,保障其基本生活;先安置后拆迁,城市棚改创造了“西安模式”……西安市解决民生难题、建立改善民生长效机制的创造性实践,进一步推动了惠及民生工作的日常化,让更多百姓从中获益。
项目化:民生项目影响的人更多、影响更直接,其乘数效应也更大、更明显
“想都不敢想,百花村变成了这般模样。”市民张方感慨地说,“以前到百花村,下公交车要走好长一段土路,村里更是破破烂烂的。垃圾乱堆乱放,流动人口聚集,治安混乱……”眼前,22栋多层和12座高层住宅楼星罗棋布组成的百花小区里,小桥流水,曲径通幽,亭台水榭相映,绿树草坪互衬,便利商店、社区诊所一应俱全,完全是一座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园林式都市居民小区。
2007年下半年,西安启动大规模改造工程,为民生画卷绘就浓墨重彩的一笔。西安市政府定原则、下计划、给政策、创环境、抓监管,通过项目化的方式,统筹安排。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63个城中村和25个棚户区7.13万户、27.96万人回迁安置,创造了西安市城建史上搬迁量之大、安置房建设面积之多、动迁之平稳三个“绝无仅有”。
大批民生项目对自己生活的改变,每个西安市民都有着切身的体会。2011年,西安市政府拨付1.13亿元,推进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农村文化广场等惠民工程建设。拨付资金3335万元,对15个文化产业项目进行扶持。
一系列举措带动了非公资本和外地资金的大量涌入,对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仅西安曲江新区核心区大雁塔文化景区、唐城墙遗址公园、曲江池遗址公园、寒窑遗址公园、秦二世陵遗址公园等一系列遗址公园项目建设,就累计形成5700亩免费开放的公共文化空间。
“大水大绿”工程,“蓝天碧水净化”专项整治工程使环境变得更加美好;地铁建设项目、缓堵保畅工程、路网建设、农村道路改造使出行更加便捷;“蛋奶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让众多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山区学生受益;项目化使得民生工作超越了送钱送物、临时救济的浅层格局,通过项目实施让民生工作力度更大、辐射面更广、综合效益更好,覆盖面更宽。
基层化:从百姓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解决最基层市民的渴求
西安市市长董军说:“民生重千钧,市民的 ‘幸福感’和‘满意度’永远是政府工作的标杆。”近年来,西安市开展了一系列贴近群众的“微民生工程”,从百姓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解决最基层市民的需求。
“我原来都是一次就买够3天吃的菜,现在不一样了,天天都能买到便宜、新鲜的蔬菜。”自从家门口有了“蔬菜进社区”直销点后,家住新城区万国金色花园的老徐就改变了自己以前的买菜习惯。如今100多个小区的居民可以像老徐一样,在家门口买到放心肉菜,今年直销网点将达300个,基本覆盖西安主城区。
放心粮油、早餐、馒头、蔬菜、豆制品……西安的放心食品工程从内容到范围不断拓展。
一件件惠民实事办到基层,就办到了百姓的心坎上。公交刷卡半价、公厕免费、新增出租车等等,看似不起眼的“小事”,解决了最基层市民的实际困难,满足了最广大市民的实际需求,赢得了老百姓发自内心的喝彩。
在莲湖区草阳社区,每天下午,很多孩子都会来到社区服务中心的“五点半学校”,等待爸爸妈妈下班。两间不大的屋子里,大点儿的孩子可以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上网看书,幼儿园的小朋友则由志愿者指导学画画。而这个“学校”的开办,正是身为社区群众的信息员在走访中发现了问题并提出的解决方案。
家住灞桥区汽配社区的孙庆芳老人已经72岁了,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家里就剩下她和老伴两个人。去年春节,小区里有了居家养老服务站,她就成了这里的常客。“以前我就觉得心里老郁闷,咱们这成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站以后,服务员领着我们唱唱歌呀跳跳舞呀,给我们讲讲故事呀讲讲健康知识,我现在心情可好了。”白天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吃饭和娱乐,晚上回家享天伦之乐,这种新型居家养老模式已经在西安160多个社区推开。
随着基层社会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普通市民在社区感受到了更多便利。如今在西安的许多社区,像买菜订餐、求职招聘、创业贷款、法律援助、家政服务等市民关心的事儿在社区内都能办妥。
今年年初,“三问三解”,“转作风,解难题,惠民生”活动在西安全市推开,全市上下深入基层,倾听百姓期盼,并从自身工作实际出发,采取有力措施解决问题……3月30日,市委市政府公布了今年重点办好的10件惠民实事,集各部门之力,解决市民群众最关心、最急迫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
伴随着日常化、项目化、基层化,一项项工作、一个个工程、一组组数据,无不是政府为民谋福,惠泽众生,全面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有力彰显。在追求民生、改善民生的道路上,西安永不停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