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请登录注册

总理谈近期中国经济亮点:就业“稳“则经济“稳“

来源: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6-02-17
打印

在众多的经济指标中,就业一直是李克强总理最关心的指标之一。2月14日,在春节后首次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再次强调,"就业'稳',中国经济大的基本面就能'稳'。"并将之称为,"这是中国经济近一个阶段以来最大的亮点。"

在众多的经济指标中,就业一直是李克强总理最关心的指标之一。

2月14日,在春节后首次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再次强调,"就业'稳',中国经济大的基本面就能'稳'。"并将之称为,"这是中国经济近一个阶段以来最大的亮点。"

会议还首次透露,今年1月份,我国调查失业率统计范围从31个大中城市扩大为全国所有地级市后,调查失业率数据为4.99%。对于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国家来说,就业能保持这一水平相当不易。

一位经济学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就业稳定说明经济增长处于正常的区间内。目前,第三产业比重已超过GDP一半,服务业对就业吸纳能力更强,这将对就业增长持续产生积极影响。

2015年10月30日,李克强来到合肥市人力资源市场考察就业情况。总理一出现,就被前来参加招聘会的求职者们热情“包围”。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增强

对于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逻辑,上述经济学人士表示,就业是经济增长非常重要的目标之一,经济平稳增长又是就业稳定的基础。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在全世界排名第二,在总量大的情况下,每增长1个百分点都将拉动更多的就业量。

总理也曾多次强调,发展经济最基本是保障就业。"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就业下滑,经济增速即便再高也没有意义。"

据悉,2015年城镇新增就业预期目标为1000万,而实际新增就业人数超过1300万,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跑赢GDP。

2015年消费在GDP增长中所占比例达到64%,也佐证了总理所言的"收入增加,消费必然增加"的观点。另一个相关数据是,我国居民存款比上年增加超过4万亿元,增速超过8.5%,其中还不包括资本性投入、互联网金融等没有被纳入统计口径的数字。

储蓄不断增加意味着,仍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可以挖掘。在此情况下,李克强表示,"就业'稳',中国经济大的基本面就能'稳'。"并且,总理将之称为,"这是中国经济近一个阶段以来最大的亮点。"

回溯过去一年,就业成绩的取得与一系列的改革与扶持政策紧密相关。改革方面,譬如商事制度改革通过为商事主体准入"减负"、为创业者"松绑",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工商总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新登记企业443.9万户,同比增长21.6%,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2万户,创历史新高。

在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深入的背景下,服务业快速发展增强了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此外,国务院还多次鼓励创新,推出了税收、社保、贷款扶持、小额信贷、农村劳动力创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等多项举措。

2016年1月4日,李克强在太原主持召开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工作座谈会。

去产能对就业影响有限

至于2016年的就业形势,各界对因"去产能、去库存"带来的影响尤为关注。2月初,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钢铁、煤炭两大行业的去产能意见,去产能必然要兼并重组,要淘汰"僵尸企业",由此带来一定的裁员阵痛。

从地区上来看,钢铁和煤炭生产主要集中在华北和东北地区。河北、山东、辽宁是全国主要的钢铁产区,山西、内蒙古和山西的煤炭产量占全国的64%。产量大省也必定是去产能大省,失业压力也将集中于这些省份。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迟京东表示,预计约有40万到50万的钢铁企业员工面临调整。

上述经济学人士认为,全国的就业形势是稳定的,不排除局部地区局部行业会出现就业的压力加大。但是,目前的交通、通讯、房屋的租住等方面更加便利,人口劳动力流动相对十年前更加方便,局部地区的就业压力会通过全国各个地区的吸收而缓解。"尤其是活跃的行业,对就业的比较强的吸收能力更强,会将就业压力稀释缓解。"

对去产能地区而言,该经济学人士表示,地方政府应当做好失业下岗社会保障工作,社会政策要托底,并且加强再就业培训工作,以及就业地相关政府的联络沟通,进行引导安置。

对于去产能后的人员安置问题,总理也多次作出表态。1月7日,李克强就指出,要加大财税支持,中央对地方予以补助,资金主要用于人员安置。1月4日,李克强在太原主持召开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座谈会时亦提到,尽可能培育新动能、发展新业态。这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也是为化解过剩产能创造条件。

而在2月14号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又出妙招--建设服务更优的新型创业创新平台,增强实体经济发展新动能,增加就业岗位,为化解过剩产能创造条件。 (记者 周程程)

 

网站声明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教育培训中心 | 商务交流中心 | 国资研究 | 政策法规 | 数据中心 | 信息化

版权所有:红色传承教育官网 CopyRight©2013-2019 电话:400-876-0602

京ICP备160067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