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均衡发展。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山东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弘扬和繁荣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出新招、打“组合拳”,形成了以各级政府为主导、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重点工程为抓手、以文化惠民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给广大老百姓带来切实的文化福利。
一、背景
“早晨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这是以往山东农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些年,文化贫乏对于城乡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已经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文化缺失往往容易造成社会氛围不和谐,为人不友善,邻里不互助,甚至还会导致犯罪率上升,影响和谐社会建设。
如今的山东农村,白天可以去农家书屋上上网、看看书,晚上可以到文化大院听大戏、看电影、跳跳舞。多姿多彩的农村文化生活,越来越有时髦味。类似的变化,不仅出现在乡间农家,也发生在城市社区。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找准了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关节点,在大力推动城乡经济发展的同时,更重视“软实力”建设。如今,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到公共文化生活之中,学会品味生活、品味文化。崭新的文化地标,多彩的文化活动,公共文化服务在齐鲁大地上绽放出美丽的花朵,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奏出了美妙的乐章。
二、做法
1.构建15—20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
“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照样能防老……”夜幕降临,山东省广饶县崔寨村文化大院内欢歌笑语,热闹非凡。前来观看演出的贾大爷高兴地说:“原先晚上就是在家看看电视、拉拉呱,现在咱庄户人家生活好了,也想过过文化瘾,大伙儿凑在一块儿乐和乐和!”
夏家村是山东省临沂市的一个小村子,种植鲜花是延续多年的农业项目。由于缺乏技术,看着大片的非洲菊被病虫祸害,村民夏宗明不知咽下了多少泪水。为了学技术,他经常骑车到20多里外的城里书店找书、买书,这一来回就是一个多小时。农家书屋在村里落户后,各类花卉种植图书让夏宗明如获至宝,反复钻研之下,养花技术大进,新培育的非洲菊TM9在中国花卉博览会上一举夺魁。
在城里唾手可得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在很多农村地区却是那么的可望而不可即。山东省提出,要形成覆盖城乡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即省、市有公共图书馆、艺术馆、博物馆,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和社区有文化活动室或文化大院。
2013年,借助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的东风,山东省围绕“五级覆盖”,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省、市、县综合性文化中心及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建设。全省行政村文化大院建成数量增加到5.9万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84.5%,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成覆盖到村的服务网络,基层规范化站点达到40%以上,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青岛市推进街道、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每个街道办事处均建有街道文化活动中心。新建、改建、扩建一批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对已建成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进行全面升级。规划建设市民广场、市民公园,打造市民中心,建设一批街道、社区文化广场,实现街道、社区文化广场的全覆盖。市民从家中出来,步行15分钟范围内就有文化场所可供休闲娱乐。
北大资源尚品清河新文化中心,2014年亮相济南市天桥区。该中心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通过在社区内标配建设北大讲堂、北大剧场、北大书院、文化生态广场、志愿者之家等文化设施,为民众提供高质量文化服务。这是山东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有益尝试。
“十二五”期间,山东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300多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投入最集中、投资额最大、水平提升最快的时期。山东省会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山东美术馆新馆等一大批场馆建成使用,公共文化服务硬件水平居全国前列。省市县乡村“五级覆盖”体系基本建成,一个个“15—20分钟文化圈”逐渐形成,正在悄然改变普通群众的生活,将他们的文化生活装扮得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