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9日,是值得福建30位企业家们铭记的日子。这天,他们向中央寄出的联名建言信,得到了习总书记的回复。
“企业家同志们:你们好!来信收悉。30年前,福建55位企业负责人大胆发出给企业‘松绑’放权的呼吁,很快在全国上下形成共识,成就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一段佳话,我对此印象犹深。”
“……希望你们和广大企业家一道,深刻领会、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发扬‘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闯劲,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敢于担当,勇于作为,不断做大做强,促进联合发展,实现互利共赢,为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风云激荡的三十年中,无论是上世纪80年代55位福建企业家率先呼吁“松绑放权”,还是三年前30位企业家建言献策加快发展,“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始终是福建经济体制改革践行者不变的底色。
不过,与三十年前不同,新时期的探索者早已不局限于国企背景,民企、外企等多种所有制企业家们抱团式、融合式发展,成为了福建国企国资改革最鲜明的坐标。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大力推进混合所有制,培育龙头企业,谋求产业转型升级……福建国有企业在朝着做强做优做大的道路上,划出了一条清晰的发展线:身处一线的企业家们以“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的魄力深化改革,用实实在在的举措将创新发展践行到了实处。
敢为人先
东南沿海,是中国经济体制变革的前沿阵地。居东海与南海要冲的福建,迎着改革开放第一缕春风,活跃着一批改革的先期探索者。1984年,国有企业松绑放权的第一声呐喊出自于福建,自有其深厚的土壤和背景。
时隔30年,中国经济再次走到了新的历史节点。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新一轮深化改革的序曲,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让“敢为天下先”的福建企业家们,较快地察觉到了企业发展的机遇和方向。
“要用敏锐眼光洞察市场动态,增强市场应变能力,以敢为人先的勇气,主动调结构、转方式、保生态、求升级、促发展,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主体。”2014年5月18日,福建30位企业家在信中大胆向习近平建言。
建言信中,企业家针对企业当前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着重提出“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国际竞争标准,努力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水平;积极打破所有制界限,各类企业在竞争中抱团发展;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素质,努力实现企业治理能力现代化;勇于跨越海峡拓展五洲,在闽台两岸和对外经贸合作上取得新突破”等改革建议。
彼时,新一轮国企改革还未正式启动。但企业家们的集思广益,已经紧紧扣住了国企增强市场活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主题,这为其后续践行改革目标奠定了基础。
对于30位企业家而言,收到总书记回信,无疑是莫大的鼓舞和激励。福建省国资委党委书记、福建省电子信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福建电子信息集团)原董事长刘捷明作为成员之一,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习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就把福建企业家开拓创新精神概括为‘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这是福建企业家的共同财富。”他表示。
经济新常态下,煤炭、水泥等传统产业稳增长压力前所未有。为紧抓市场机遇,福建省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福能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林金本从回信中,感受到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一定要遵照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顺历史潮流,融时代脉搏,领企业成长。当好稳增长促发展的‘顶梁柱’,当好调结构转方式的‘排头兵’,当好履行社会责任的‘领头羊’。做负责任的企业,做负责任的产品,做负责任的企业家!”
厦门航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航),是习总书记一直心系的国有企业。2000年4月23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冒着连绵细雨来厦航调研。这一幕,至今令厦航党委书记、董事长车尚轮记忆犹新。
“改革创新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关键,就是要通过改革创新突破体制、机制的阻碍,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总书记的肯定与认可,是对福建省和广大企业家极大的鼓舞和鞭策,进一步坚定了我们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的信心与决心。”2014年,恰逢厦航成立30周年。以怎样的发展开启新的征程,车尚轮思考良多。
多点开花
福建国有经济有着不同于上海、广东、山东等沿海经济重镇的规模与特点。底子薄、规模小、布局散、实力弱,曾一度制约福建国有企业发展壮大的步伐,但不甘落后的改革者们擅长从市场中赢得机遇。
近年来,福建国企国资借助东南沿海开放、包容、活跃的政策环境优势,重点围绕简政放权、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调结构、转型创新、加强党建等,走出了独树一帜的变革之路。
松绑放权,释放活力。以国资监管体制改革激发国企发展活力,是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显著特征。首先从体制机制上松绑放权,企业家才得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厦门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门路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林小雄建议,政府要给企业创造宽松、包容的环境,特别是在国企管理上,应淡化行政色彩,不要有“下达任务”的惯性思维,而要有出资人意识。
为此,近年来,福建国资委围绕管好资本布局、规范资本运作、提高资本回报和维护资本安全四项职责,探索出了“化繁为简”的“两加两减”工作法则 :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要做“加法”;对国有资产流失和各类风险要做“减法”。
“所出资企业凡是符合‘两加两减’要求的,国资委都支持、服务、奖励,反之,则要制止、纠正、处罚。”刘捷明明确表示。
改革是国企发展最大的红利。2016年,18家省国资委所出资企业资产总额12989.31亿元,同比增长14.1%;所有者权益2840.55亿元,同比增长14.4%。
产权改革,深化混改。得益于活跃的非公经济基础,福建省涌现出一批较早尝试混改的国有企业。其中,福建电子信息集团正是这一改革的佼佼者。
2000年组建之初的电子集团,由于最初150多家成员企业几乎都在亏损状态,正面临资不抵债。此后,刘捷明坚定走国企改革的市场化之路,陆续对有发展前景的权属企业实施引入民营资本、骨干员工持股的股权多元化改革。据统计,现有集团内混合所有制企业占成员企业比例达到67%,并有32家企业实行了骨干员工持股制度。
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福建三钢)作为老国企焕发新活力的改革样本,同样在体制机制的转换中,找到了盈利的突破口。福建三钢董事长黎立璋告诉记者,2016年,企业与福建榕基软件公司合作成立的福建闽光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首次试行国有、民营和核心员工持股。2017年,这家新公司的营业收入将达1500万元。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进入改革“落实年”,福建省国资委坚持试点先行原则,2017年将积极推进和泉生物、厦钨新能源材料、省建筑设计院等10家企业的骨干员工持股试点工作。待试点成熟后,进一步推广复制。
调结构,转方式。先天工业基础薄弱的福建国企,多集中在轻工业、贸易、基础设施、能源等领域。孕育新动能,培植新产兴,培育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是国企转型升级最深层的动力。身处其中的福能集团,巧妙地演绎了一场调结构、转方式的改革大戏。
应对能源行业产能过剩的严峻局面,林金本创造性地提出企业转型的新标准:坚持“四不做”:不熟不做、管不过来的不做、十年后没前景的不做、“十三五”内进不了福建前三名的不做。
以此为标准,近年来,福能集团从煤炭、水泥、电力、港口等十多个行业,逐步转为新能源、新材料、医疗健康、金融等四大产业,主业资产占90%以上。
同样依靠做减法,厦门路桥集团完成了一次绚丽的转身。2012年前的厦门路桥集团,面临“产业单一、市场竞争力弱、自身造血功能差”的困局。四年时间里,在林小雄带领下,厦门路桥集团通过产业战略转型,将过去“一主两翼”产业格局转型升级为“工程建设、建筑材料、游艇旅游”三大产业并举的发展新格局。
2016年,面对工程代建任务持续下滑的行业态势,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53%、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0.68%、净利润同比增长18.32%。
解放思想,创新涌动。依靠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不断成为企业家改革的共识。紧抓创新机遇,福建国企通过科技投入和商业模式变革,谱写出稳增长的序曲。
在林金本看来,企业创新可能会失败,但不创新已经失败了。为此,2014年,福能集团遵循“创新+合作=发展”的理念,提出打造“智慧福能”的战略构想,走体制混合、管理综合、产融结合、文化契合、资源整合、政企联合的“六合创新”之路。
从一家濒临倒闭的小氧化铝厂到全球钨产业领跑者,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厦门钨业),依靠自主创新道路谋生存、求发展。厦门钨业原董事长刘同高在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后,明确了厦门钨业的5年行动计划(2014年—2018年),力争实现五年后翻两番。
跨越海峡,拓展五洲。“打造新的海上丝绸之路,继续挺进五洲四海,大胆参与国际竞争。”这是30位企业家的倡议之一。但就今天来看,福建国企已经迫切地张开了怀抱,积极主动地投身于“一带一路”之中。
接任福建省国资委党委书记后,刘捷明开启了紧锣密鼓的调研行程。当来到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建水泥),他对企业走出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只有不好的企业,没有不好的行业,企业要打破定式思维。如果要往外走,不早点走也不行,跟着别人后头也不行,这个是从水泥谈起,其他行业同样如此。”他表示。
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福汽集团)主动顺应新常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海外联合研发和高端品牌合作。2014年,在哈萨克斯坦、尼日利亚、泰国、缅甸等国家,福汽集团得出口增长态势明显,仅金旅客车整体出口量就已达8600多辆,出口金额合计超过10亿元。
展望“十三五”,福汽集团逐步建立了统一的海外营销网络,扩大“三龙”客车从产品、技术到服务的全产业链出口。
从严治党,深化“133”。“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将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指向新的高度。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确保企业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充分发挥的关键。企业家在领导企业改革的进程中,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将其践行到了实处。其中,践行实施“133”机制,成为福建国企党建的一大亮点。
续写佳话
时光荏苒,收到习总书记回信后的三年多时间里,福建国企改革在肩负创新使命的企业家手中,展现出了崭新的风貌和格局。
2016年,福建省非金融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935亿元,同比增长16%;利润总额达445亿元,同比增长16%;年末资产总额达35599亿元,同比增长18%。一年时间里,厦门建发、福能集团、金龙汽车、三钢集团等6家企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朝着“打造一批百亿级乃至千亿级龙头企业和一批知名企业”的目标阔步前进。
在国企改革“1+N”文件陆续落地后,福建省结合文件精神,也制定了符合自身特点的改革方案。2016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公布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意见》,省国资委相继制定了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工作、企业分类监管、加强监督防止流失等改革配套文件,并组织召开全省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全面部署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工作。
改革迎来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需要更多指导和关注。2017年3月22日-23日,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党委副书记肖亚庆赶赴福建调研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等工作,为新时期福建国企改革再添动力。
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在即。福建国企改革重新启程,明确提出“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结构调整,突出转型升级,突出项目带动,突出改革攻坚,突出风险防范,突出加强党建,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传承着“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创新基因,福建国企改革再登新台阶。“福建是全国改革开放最早的两个省份之一,我们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在新一轮国企改革中,敢于先行先试,勇担国企改革排头兵。”刘捷明告诉《国资报告》记者。
33年前,福建55位厂长经理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言犹在耳。33年后,凭借“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闯劲,福建国企改革正在续写佳话。(所用数据材料截止到6月底)
(国资报告记者 王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