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请登录注册

“哭”出来的遵义籍第十七位“强渡大渡河勇士

2019-04-01
打印

                                     

  1935年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一师第一团,经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当晚,红一团由团政治委员黎林率第二营到渡口下游佯攻,团长杨得志率第一营冒雨分3路隐蔽接近安顺场,突然发起攻击,经20多分钟战斗,击溃川军2个连,占领了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安顺场一带大渡河宽100多米,水深流急,高山耸立。在红军到达之前,川军第五旅第七团1个营抢占了这一地区,正在构筑工事,凭险防守,情况对红军十分不利。

      25日晨,红一团开始强渡大渡河。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红一团第一营营长孙继先从第二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上林任队长,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炮手赵章成两发迫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掩护突击队渡河。
      突击队分成两批,熊上林带领第一批8人先渡河,孙继先带领第二批8人再渡河。勇士们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勇士们战胜了惊涛骇浪,冲过了敌人的重重火网,终于登上了对岸。敌人见红军冲上岸滩,便往下甩手榴弹。此时,神炮手赵章成又打出了仅剩的两发炮弹,一一命中敌群。智勇双全的勇士们,利用又高又陡的台阶死角作掩护,沿台阶向上猛烈冲杀。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勇士们击退了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随后,红一军团第一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强渡大渡河是红军长征中一次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行动,它打破了蒋介石妄图把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企图,开拓了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和红军北上的道路。在强渡大渡河的17勇士中,有一位名叫陈万清的遵义籍小战士,他是在遵义会议期间入伍的。

年仅16岁的陈万清,参加红军前靠给地主家放羊为生。1935年1月,陈万清怀着对地主的恨,把羊献给了急需补给的红军,就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5年5月25日上午,红军决定由红一团一营二连担负强渡大渡河的任务。由于官兵们都想参加强渡,营长孙继先决定点将。“连长熊上林、排长罗会明,班长刘长发,副班长张表克……”他一共点了16人。就要出发了,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亲自前来为勇士们鼓劲﹑壮行。参加强渡的队员们雄赳赳气昂昂地站成两排,身上捆满手榴弹,手中操着机关枪,背后插着大刀。就在这严肃庄重的时刻,突然一阵哭声传来:“哇……呜……我也要去,我就是要去!”队伍里跑出一个小战士。只见他冲到正准备作动员的刘伯承﹑聂荣臻面前,一边哭天抹泪,一边跺脚捶胸。这个小战士就是陈万清,当时是二连通信员。刘伯承﹑聂荣臻等愣了一下,都觉得让这孩子参加这种极有可能有去无回的战斗太不忍心。后来,营长孙继先看陈万清态度十分坚决,还是点头同意了。于是,陈万清马上破涕为笑,飞也似的跑进了队列之中,光荣地成为了强渡大渡河的第17位勇士。

      据强渡大渡河时为17勇士壮行的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队分队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的李水清回忆,宣传队从政治部带了18份慰问品:每人一条印着“祝君平安”的白毛巾,一个搪瓷碗。这在艰苦卓绝的长征年代,算是很贵重的奖赏了。李水清将军回忆说,多余的一份慰问品,他发给了既是指挥员也是战斗员的营长孙继先。发完奖品后,二连连长熊尚林就带着他们到了渡场,开始了强渡的战斗。

      强渡大渡河胜利后,红一军团政治部编辑出版的《战士报》第186期在“大渡河沿岸胜利的总结”一文中指出:“敌人一营和一连扼守安顺场两岸,被我牲部(长征中红一团的代号——引者注)一个猛冲和十七个红色英雄冒险渡河,即将河两岸敌人全部击溃,缴花机关一支,步枪数支,俘获数名,开始了渡河第一步”。同时,该期《战士报》还以《牲部强渡大渡河的十七个英雄》为题,介绍了强渡大渡河十七个英雄的名单:“第二连连长熊上林,第二排排长罗会明,第三班长刘长发,附[副]班长张表克,战斗员:张桂成、肖汗尧、王华停、廖洪山、赖秋发、曾先吉,第四班长郭世苍,附[副]班长张成球,战斗员:肖桂兰、朱祥云、谢良明、丁流民、陈万清”。“哭”着坚决要求并得以参加的遵义籍小战士陈万清,成为了其中名垂青史的第十七位“强渡大渡河勇士”。
 

(本文选自作者所著的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9月版的《遵义会议100“趣”》一书,作者系遵义会议纪念馆研究室主任、研究馆员。)

 

联系我们

详细>>
  • 联系人:杨老师
    电  话:400-876-0602
    邮  箱:gzqypxw@sasagov.com
     
网站声明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教育培训中心 | 商务交流中心 | 国资研究 | 政策法规 | 数据中心 | 信息化

版权所有:红色传承教育官网 CopyRight©2013-2019 电话:400-876-0602

京ICP备160067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