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首次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明确指出“我国经济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在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有新的突破。”2002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企业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中国的国有企业开始大规模地通过对外投资、承包工程、劳务合作等方式走出国门,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经济快速发展。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成立,积极推进实施“走出去”战略,国有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全面提速,特别是境外直接投资①规模迅速扩大。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统计显示, 截至2007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达到1,011.9亿美元,设立境外直接投资企业超过1万家。其中,国有企业是对外投资的主导力量,中央企业拥有境外投资存量的78.5%。②2002—2007年6年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平均增速25.1%,其中国有企业对外投资占全国近四成。③由此可见,国有企业是我国境外直接投资主体,对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和发展有着重大的直接影响。
我国国有企业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对外投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由最初单一的绿地投资向跨国并购、参股、境外上市等多种方式扩展,意味着国有企业“走出去”从商品层面开始转向要素的国际化。跨国并购已成为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主要流向资源、电讯和石油化工等行业。2007年,以收购、兼并方式实现的对外直接投资占全部投资流量的23.8%。截至2008年底,中央企业控股境外上市公司81家(含A+H股27家)。国有企业建立的境外研发中心、工业产业集聚区明显增多,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我国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领域不断拓宽,对外投资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2007年,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国别已覆盖173个国家和地区,呈现出市场多元化发展态势,其中亚洲地区为重点投资区域,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比重为62.6%。④国有资产境外投资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从最初的餐饮、旅游等服务业扩展到资源开发、信息通讯、交通运输、医疗保健等众多领域,并且重点产业投资方向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的需求结合地更加紧密。
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了全球经济格局和产业格局的调整。国有企业趁势“走出去”,展开低成本并购、获取战略性资源等投资活动,化危机为机遇,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客观上产生了完善相关政策的现实需要。
一、现行国有企业境外直接投资政策体系解析
(一)中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的一般政策
“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对企业境外投资由限制转变为鼓励。我国政府推动了境外直接投资政策体系的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为中国企业境外投资提供较为完备的制度环境。目前,中国境外直接投资政策体系主要由境外直接投资核准政策、境外直接投资监管政策、境外直接投资服务政策和境外直接投资鼓励政策四部分组成。
在境外直接投资核准政策上,以2004年《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指导思想,用核准制、备案制替代原有的审批制,强调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政府不再干涉境外投资经济、技术方面可行性的决策。2004年10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分别颁布《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和《关于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基于这种形势,针对境外投资中出现的问题,对原有制度进行完善,商务部于2009年3月16日发布《境外投资管理办法》,进一步改革境外投资管理体制,从下放核准权限、简化核准程序、突出管理重点、强化引导服务等方面推进境外投资便利化,将核准权限设定在1亿美元以上、特别国别投资等少数重大、敏感的境外投资项目,并将核准时间从原来的20天缩短为3个工作日。
在境外直接投资监管政策上,我国在2002年后陆续出台了《境外投资联合年检暂行办法》、《境外投资综合绩效评价办法(试行)》、《国别投资经营障碍报告制度》等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对加强境外投资的宏观监管,掌握境外投资变动情况,促进境外投资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境外直接投资服务政策上,商务部联合发改委、外交部发布了《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一)、(二)、(三)》以及《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年度统计公报》、《关于在驻外经商机构子站上建立驻在国(地区)投资项目招商信息库栏目的通知》等。2009年4月10日,商务部又出台了《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提供了一系列全面而具体的信息服务,能够更好地引导中国企业的境外投资。(未完)
阅读全文请下载:国有企业境外直接投资政策的梳理与思考.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