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请登录注册

深刻认识和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来源:国资企业培训网
2009-12-28
打印

    2007年夏开始的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是世界经济发展中百年不遇的大灾难。这次大危机涉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冲击力度大,目前仍在蔓延和深化,国际金融市场仍处于动荡之中,全球实体经济受到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难题。在这场危机中,中国也不可能置身世外,特别是国有企业面临严峻挑战。应对危机,首先必须深刻认识危机,真正全面了解这次危机发生的特点、原因及其影响,同时结合自己实际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措施。

    一、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特点

    纵观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主要有下面三个特点:

    (一)发生突然,发展迅猛。

    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现在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来得如此突然,发展如此之快,可以说是人们始料不及,世界上没有任何机构和个人事前有了预测和公告,人们事前没有任何准备。
从2007年2月开始,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成交房屋价格不断大幅下跌,2007年4月,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作为标志,美国次贷危机正式拉开帷幕。此后,危机愈演愈烈,大量从事次贷业务的机构相继破产,主要金融机构陆续出现巨额亏损,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 房利美和房地美被美国政府出资接管,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美林证券被美洲银行吞并,高盛、摩根士丹利变身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美国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被收购,美国最大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国有化,揭开了新一轮全球金融动荡。
危机从房地产次贷领域扩展到整个金融系统,从金融系统发展到实业领域,从而波及到整个国民经济;危机从美国扩大到发达国家,进而扩展到新兴市场国家,从而影响到全世界。

    (二)影响程度深,冲击力度大。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1929年大危机后的最大一次,可算是百年不遇。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相比,危机源头发生在世界经济中心,范围波及全球,影响程度深,对世界经济冲击力度很大。所以,一般形容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为金融风暴,这次危机为金融海啸。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数据显示,金融危机一年半,全球金融资产价值的下降可能已达到逾50万亿美元,相当于一年的全球经济产出。据报告估计,不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地区去年的资本损失为9.625万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9%,相比之下,全球平均比例为80%至85%。
 
    (三)持续时间长,依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对于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预测判断,大体有三种:

    第一种是比较悲观。

    美国经济学家蒂姆-凯恩称,目前萧条指数跌至最高水平的两倍多,形势非常严峻,而政策制定者的弹药已经用完。

    货币政策:美联储短期利率从2006年底5.25%有均值调减至零附近,利率的枪膛里已空空如也。

    财政政策:赤字支出政策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一直不断使用,大致占GDP的4%左右,在今年之前从未超过6%,奥巴马政府今年赤字占13.9%,应该说弹药也用得差不多了。
也有人预测,这次危机中除了已倒闭的200余家银行外,还将倒闭银行800家银行。

    所以,认为尽管国际社会正在采取措施联手救市,但效果如何还很难说,这次金融危机还并未见底,

    第二种是比较乐观。

    6月,美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环比上涨1.8%,零售业销售收入环比增长0.6%,5月商业库存下降1.0%,在此基础上,有人预测美国经济退已经见底,下半年可能出现3-4%的增长。
德法两国经济作为欧元区经济两大火车头,率先向好。德国走出连续4个季度的负增长(一季度下降3.5%),二季度增长1.3%;法国二季度增长1.4%。欧元区经济二季度以0.4%的速度下滑,比一季度的9.7%萎缩幅度明显改观。

    第三种是谨慎乐观。

    美国经济严重依赖消费的稳健增长,近期消费下降的局面在低位趋于稳定,6月同比下滑9%,5月同比下滑10%,说明美国经济恶化的速度在下降。预测美国经济在第三季度转为正增长,但这只是“技术性复苏”,即经济增长来自过度下滑的回调,而并非基本面的显著改善。预测美国经济在未来三年会呈现“L”型走势。也就是说,美国经济“疲软复苏”,世界经济下滑“触底”,但复苏“路遥”。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的救市措施大体是“凯恩斯主义+费里德曼主义”政策,也就是“财政刺激+大规模货币信用扩张”。全球公布的救市财政开支数字,已经超过13万亿美元。全球货币扩张已超过5万亿美元,美国、日本、欧洲几近零利率政策,2009年中国信贷扩张也史无前例,上半年信贷增长7.37万亿元,同比增长高达201%。财政和货币扩张的后果,将可能导致出现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暴涨、虚拟经济过度扩张。

    因此,尽管国际社会正在联手救市,但效果如何还很难说,但与之相伴的一些风险因素更不容忽视。金融危机中潜在的风险仍有多处。近中期看,美欧金融业“去杠杆化”还未完成。长期来看,赤字难题、美元危机以及金融危机过后很可能出现的滞胀问题都将使世界经济面临巨大不确定性。
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表示,全球各处近期都出现了一些令人鼓舞的迹象和好于预期的表现,不过世界经济依然脆弱,并且经济前景仍具有不确定性,危机还远未结束。世界银行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将收缩2.9%,为二战以来的最低。WTO预测今年全球贸易额将下滑10%。

    二、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

    直接原因

    美国这次发生的金融危机,是由于房地产经济泡沫破灭引起的,也叫美国次贷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导火线,是直接原因。次贷危机,是指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抵押贷款的危机。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根据信用人的等级高低分为三类:优质贷款市场、“Alt-A”贷款市场、次级贷款市场。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里的贷款人就是那些没有工作没有固定收入、没有财产抵押、缺乏良好的信用记录,因而存在较高违约风险的借款者。金融机构之所以愿意搞次贷,当时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利率相对较高,次级市场的贷款利率通常比优惠级抵押贷款高2%~3%。二是维持一个较低的违约率,风险可以控制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内。一个前提是房价在上涨。当这个前提丧失,次贷危机就要爆发了。

    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债务危机。借了住房贷款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引起的问题。

    2000年,由于累积多年的互联网泡沫破裂,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为拯救美国经济,美联储从2000年5月开始连续11次降息,将联邦基准利率从6.5%下降至2003年6月的1%。但随着美联储大幅降低利率,房地产价格也继续上涨,2003年-2006年四年美国平均房价涨幅超过50%。按揭贷款不断上升,次按规模不断扩大,次级债的发行推动了金融机构的房地产按揭贷款规模。目前全美抵押贷款规模约10万亿美元,而次级抵押贷款就达1.5万亿美元左右。

    由于担心房地产市场泡沫过大,自2004年6月开始,美联储连续加息17次,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至5.25%,2006年6月以后,美国房地产价格出现了负增长,抵押品价值下降,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美国住房市场大幅降温。不断上升的利率和下降的房价使很多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债务违约开始出现并上升。从2007年2月开始,成交房屋价格不断大幅下跌, 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债务危机开始发生。

    第二个阶段是流动性危机。由于债务危机导致的一些金融机构不能够及时有一个足够的流动性来对付债权人变现的要求。当这些贷款变成坏账时,不少次级抵押贷款机构因此陷入严重财务困难,甚至破产,流动性危机就爆发了。此时,金融市场的主要矛盾是流动性不足。

    2008年9月15日开始的一周,具有158年历史美国第四大证券公司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已有94年历史的华尔街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加上之前垮下的贝尔斯登,华尔街排名前五的投资银行相继破产或转型,美国投资银行业发生质变,《华尔街日报》称“长久以来世人熟知的华尔街终结”,美国的金融体系完成了“去投资银行化”,走完了金融危机的第一站。

    第三个阶段,信用危机。就是说,人们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金融活动产生怀疑,造成这样的危机。此时,金融市场的主要矛盾是安全性问题,即市场风险增加。增主要根源是出于对银行体系资本充足率的担心,信心不足。这就需要信用增级,运用国家信用,重构所有权结构,全面或部分实行国有化,整体上防患系统风险。从此开启金融海啸第二波,形成“去市场化”运动。如果说2008年9月7日雷曼兄弟公司倒闭标志着华尔街投资银行模式的覆灭,2009年2月27日花旗实质上被国有化也许意味着美国商业银行模式的制度变革。

    根本原因

    次贷危机只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表面原因,其根本原因是美欧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内部三个深层次矛盾长期积累、不断激化以致最后集中爆发的结果,是美国透支未来、透支全球的结果。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矛盾。

    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发展之本。由于金融创新、信用扩张的作用,美国企业高负债,过度融资投机经营,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以致风险失控。衍生产品以4%的保证金就能完成100%的产品交易。这种杠杆作用超过一定比例后,将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导致泡沫的出现,产生严重的后果,如房利美、房地美核心资本只有832亿美元,但其债务和担保却超过5.2万亿美元,杠杆比率达到60多倍。美国的全部衍生工具的总值是400万亿到500万亿美元,金融资产的总值是每年的物质财富生产量总量的几十倍(30-40倍)。资产等于债务加资本,这个资产数量很大,其实里面大量是债务构成的,自有的资本量很小,所以杠杆率非常高,虚拟资产过多,大量积累起泡沫。在这个体系里面有一处泡沫一破灭,虚拟财产突然蒸发,就会引起某一个企业或者说某一个行业的资金链断裂,而一个企业或者说一个行业的资金链断裂又会通过连锁反应扩散到其他领域,就变成了整个金融体系的危机,变成了全球性的危机。传统上,欧洲银行业以稳健著称。但近年来,受美国金融业发展模式影响,在国际市场上活跃的欧洲大型银行纷纷提高财务杠杆率(据欧洲政策研究中心统计,欧元区10家最大银行杠杆率平均为33倍),大量投资于住房抵押贷款以及相关衍生品,博取高收益。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欧洲银行也遭受巨大损失。

    (二)生产无限扩大与需求有限增长的矛盾。

    市场经济主要矛盾是生产和需求的矛盾,市场需求是主导,消费者是上帝,厂商必须以销定产。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动力机制是利益驱动机制,资本本性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资本追求利润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所以生产有无限扩大的趋势。另一方面,与生产相适应的需求必须是有效需求,有效需求是以支付能力为基础的,而支付能力是由收入以及储蓄率来决定的,所以有支付能力的有效需求是有限的。在收入一定的条件下,提高储蓄率可以增加有效需求。但储蓄率长期过低甚至是负数(即过度借债消费),最终会导致生产与需求的严重失衡而发生危机。美国的居民储蓄率偏低,超前消费,寅吃卯粮。10年前,美国的居民储蓄占国民收入的6%,3年前占0.3%,现在是负数。这表明美国的发展已主要依靠外部借款,为这次危机发生的埋下巨大隐患。

    (三)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的矛盾。

    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爆发后,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世界掀起了国有化浪潮,国家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发挥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使当时的世界经济顺利走出危机。但90年代以后,由于计划经济和当时的国有企业普遍效率较低,加上新自由主义泛滥,国际上又掀起了一股私有化浪潮,并一味反对政府干预,使政府监管严重缺位。大企业公司治理和激励约束存在制度缺陷。投资银行的高管创造的价值与其薪酬所得背离。高管年薪多则几亿少则几百万美元,创造的价值被严重虚估。他们为维护其高收益,往往不择手段,虚增股票的市场价值,导致市场经济秩序混乱,引发经济危机。这里面,中介机构也扮演不光彩的角色。为追求高收益,中介机构往往会出具不真实的评级报告,使投资者看不清金融衍生产品的本质。所以,美国政府放任市场经济自由发展,放松警惕与监管,也是导致危机出现重要原因。

    可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次金融危机是美国信用杠杆过度放大、经济泡沫过度膨胀的结果,是美国消费过度透支未来、透支全球的结果,是美国政府监管长期缺位、调控乏力的结果。一句话,是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深层次的内在矛盾长期积累、激化和最终集中爆发的结果。


    三、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来说,无疑是一场大灾难,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在经济不断国际化的今天,中国也很难置身世外,独善其身。这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可以归纳用三句话来概括:

    (一)影响巨大。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负面影响,无疑是一次最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绝不能掉以轻心,盲目乐观。这种负面影响大致表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对资产方面的影响:

    一是对外投资:

    直接投资:截至2007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达到920.5亿美元,2008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06.5亿美元。

    间接投资:我国外汇储备、金融机构、企业在美国的投资主要投向债券。美国这些金融机构一旦破产,其债券及其他投资品的价值就急速下滑,市场风险极大。截至2008年12月末我国持有美国国债居第一位,总量达到6962亿美元(第二位日本总量5783亿美元, 第三位英国总量3550亿美元)。我国持有美国企业债也不少。中国是美国抵押贷款企业房利美、房贷美债券最大的海外投资人,最多时曾持有3976亿美元。根据披露的情况,已有多家中国银行卷入“雷曼黑洞”,总额超过3.3亿美元。其中,工商银行持有的雷曼兄弟公司债券及与雷曼信用相挂钩债券的余额总计为1.518亿美元;招商银行持有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发行的债券敞口共计7000万美元;中国银行目前共持有雷曼兄弟控股及其子公司发行的债券7562万美元。

    二是外汇储备:2008年末国家外汇储备19460亿美元,币种结构较为单一,以美元为主。

    我国大量的对外直接投资、购买债券以及国家巨额外汇储备,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受到直接损失。

    第二层面,对需求方面的影响:

    一是出口:
 
    金融动荡会影响美国投资、消费、就业、居民收入,例如雷曼破产,大概有2万员工失业,因次贷危机失业的人更多。由于其消费和投资下降,从中国进口就会减少。危机从金融层面转向经济层面,直接影响出口。美国消费支出占GDP的70%以上,2007年美国国内消费规模约10万亿美元,而同期中国消费者支出约为1万亿美元。短期内,中国国内需求的增加无法弥补美国经济对华进口需求的减少。据测算,美国经济增长率每降1%,中国对美出口就会降5%~6%。其次,次贷危机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的弱势地位,加速了美元的贬值速度,从而降低了出口产品的优势。

    目前,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 出口拉动贡献率较大。2007年我国GDP增长11.4%,其中消费、投资、出口的拉动分别占4.4%、4.3%、2.7%。而且,美欧是我国对外贸易主要的贸易顺差国家和地区,对美欧出口下降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增长。

    二是两市:从股市看,投资者的心理受到影响。尽管我国对外资直接进入金融市场有管制,但是心理传导是割不断的。常常是美国股市下调1%,中国股市就可能下调5%以上,即美国股市打一个喷涕,中国股市就可能感冒发烧。A股沪市2007年10月16日股市曾经到达6124.04点(这是中国股市的最高点位),2008年10月28日下跌至1664.93点。股市低迷,资产大幅缩水,股民资金普遍被套,极大地影响居民消费。国际金融危机同样对我国房地产市场产生巨大影响。

    第三层面,对实业方面的影响:

    一是行业:纺织、轻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建筑、电力、煤炭、石化等一些行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困难,有的行业已经出现整体亏损。

    二是企业:这次危机对我国绝大部分企业产生了负面影响,特别是对出口型企业、中小企业、技术含量低简单加工企业、对外资本运作型企业,影响更大。

    2、影响有限。

    在充分认识到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的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的有利因素,不可丧失信心。应该同时认识到,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有限的,它不可能改变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不可能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中国正处在重要的发展机遇期的大趋势不会改变,中国的经济依然可以保持持续较快增长,即达到8%以上的增长速度。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中国金融系统相对独立且非常稳定。人民币是资本项下不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因而中国的金融系统是相对独立的,与国际金融系统有一道防火墙。这次危机是金融火灾,直接作用于金融领域,这把火不可能从境外直接过到中国金融领域。而且,由于中国的现行社会制度,没有人会相信中国的银行破产,更没有人会去挤兑银行,所以中国金融系统是非常稳定的。

    二是中国市场空间潜力巨大。中国内需市场潜力巨大。中国有全世界最为庞大的居民储蓄和最大的潜在市场,但目前居民消费仅占GDP的35%左右。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总额逾20万亿元。中国有三个方面的市场大有潜力可挖:(1)目前尚存在较大的贫富差距,城市低收入阶层消费潜力很大;(2)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农村消费潜力很大,如我国农村的家用电器普及率更低,洗衣机拥有率为22%,彩色电视机拥有率为27%,家用电冰箱的拥有率仅为8%;(3)区域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消费潜力很大。

    三是中国宏观调控有力有效。

    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2008年GDP突破30万亿元。全国财政收入从1978年1000多亿元到2007年5.1万亿元, 30年间增长了近50倍。而且,从国家负债率看,美国达70%,中国仅20%。所以财政政策手段操作余地很大。

    当前中国货币政策调控空间也仍然充裕,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13%~15%区间,还有很大的下调空间;中国存贷款利率经过五次下调后,虽然空间有所缩小,但还有调整空间。

    3、影响双重。

    全球金融危机是一场灾难,但对强者来说可能又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对中国企业来说,至小有三个方面的机遇:

    一是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机遇。沧海横流,大浪淘沙。随着金融海啸席卷全球,那些经济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量质量差、经营成本高、没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就很容易被冲倒击垮,而那些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则会乘机抢占市场和并购弱势企业,实现低成本扩张。所以,金融危机时期正是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大调整的最佳时期,是结构优化和升级换代有利时期。

    二是苦练内功与降本增效的机遇。过去是政府号召国有企业开展学习邯钢经验强化内部管理活动,现在是外部市场的压力,如果企业内部不通过强化管理降本增效,产品成本高竞争力就会下降,企业甚至会出现亏损或倒闭。所以,苦练内功是企业在大危机背景下生存发展之道。这客观上会使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三是吸引外资与海外投资的机遇。前两年由于我国税收政策的调整,国民待遇使外资企业所得税从15%的优惠税率提高25%的统一水平,加上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使劳动成本的上升,一些外资企业开始撤资。这次大危机的发生,初期可能会加速外资撤回其本国以救总部燃眉之急,但我认为中后期情况会完全逆转。因为资本总是要寻找出路的,资本的理想乐园首先是安全性,其次是收益性。从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可以看出,西方不亮东方亮,中国是投资环境最稳定最安全、市场潜力最大投资收益率最高的最理想的投资乐土。这次危机也是中国企业海外低成本抄底的最好时机。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其说2008年是中国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影响的开始之年,不如说2008年是中国经济真正变型转轨的元年,从此开始了中国人长期为别人打工逐步转向为自己干活的历史新页。如果说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中国从亚洲经济大国成为亚洲经济强国的话,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很可能使中国从世界经济大国走向世界经济强国。

    三、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前提是坚定信心

    信心比黄金还重要,信心是应对挑战、战胜危机的精神力量。面对当前的形势,必须统一思想,树立和坚定克服困难的信心,变挑战为动力,振奋精神,积极应对。信心来自对应对危机、战胜困难的基础和条件的科学分析,具体来自下面三个方面:

   (一)国际社会联合救市。

    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各国一方面纷纷推出各自的经济刺激方案,同时通力协作,共同对抗这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这次金融危机的发源地和中心地美国,在2007年上半年次贷危机刚刚发生时,美国财政部采取了常规性政策措施进行应对,后来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升级、美国经济金融形势的不断恶化,美国财政部被迫出台了一系列非常规措施来应对危机的挑战。

    2008年1月,美国国会宣布实施1500亿美元的一揽子财政刺激计划。根据这一计划,美国家庭将得到不同程度的税收返还,商业投资第一年可以享受50%折旧,中小企业还可以享受到额外税收优惠。

    2008年7月,美国政府宣布,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将联手对深陷困境的“两房”提供援助。美国众议院批准总额3000亿美元的住房援助法案。

    2008年10月,美国总统布什批准了《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推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计划。

    2009年2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的7870亿美元经济振兴方案已经开始实施,其中2860亿美元用于个人和企业减税,占方案总额约三分之一,以刺激国家经济的主要引擎,即市场消费情绪(2009年和2010年,95%美国家庭将获得减税,个人可以抵减400美元,家庭则可减免800美元),其余5000多亿美元用于政府公共开支(主要包括1200亿美元用于基建计划和科学研究投资、1059亿美元投资教育建设,其余用在在再生能源及节能、提升美国的电力网、公共卫生与社会服务紧急基金、环境计划、公共住房计划及济贫等)

    由于欧美金融和经济联系紧密,金融危机去年在美国爆发后迅速跨国大西洋蔓延至西欧,如何应对经济危机也成为西欧各国的首要议题,英、法、德等欧洲大国纷纷出台大规模救市举措,联手采取了多项重大措施,打响欧洲金融“保卫战”,迄今欧洲各国救市方案出资总额已近2万亿欧元。

    2009年4月初,20国集团峰会公报中宣布,20国集团领导人已经就1.1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达成一致,包括:20国集团同意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5000亿美元的额外资金;提供2500亿美元的贸易融资;2500亿美元的新增特别提款权;向多边发展银行提供1000亿美元资金,帮助其向贫穷国家贷款;并将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最贫穷国家的贷款提高60亿美元。此外,20国集团拟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提供的1万亿美元资金是对各国政府已经宣布的5万亿美元财政刺激计划的补充。

    此外,世界主要央行联手降息,实施全球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旨在阻止经济出现大幅下滑。

    当今世界的现代经济条件下,国际社会应对金融危机的基础条件、方式手段与措施能力与80年前1929年的大危机时期已不可同日而语,对此我们应该要有足够的信心。只要世界各国和人们统一行动,众志成城,是可以尽快走出金融危机的困境的。

    (二)中国应对金融危机政策措施的积极有力。

    在国际金融风暴席卷全球背景下,虽然中国并没有处于风暴的中心,但是,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牵动着世界的目光,不仅因为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超过6%(2008年中国GDP超30万亿),而且中国经济更具活力,2008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20%,中国的宏观调控更加有力有效。

    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加大了国家宏观调控力度,打响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扩大内需、促进增长”保卫战,集中推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

    中国政府2008年11月公布的两年投资总额达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方案,在全球引起了热烈反应。此举将提振市场信心,有助于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下,中国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可有效扩大内需,弥补金融危机导致的外需不足。根据这一方案,到2010年底,中国政府将投资4万亿元人民币,用于包括基础设施、公共交通、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建设、民生工程以及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等在内的十大措施。同时,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双双转向,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 2009年中国经济工作基本思路:保增长(首要任务),扩内需(主要途径),调结构(主攻方向),重民生(根本目的)。

    2009年1月中旬以来,中国又相继出台了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工业、电子信息、轻工、石化、有色金属产业和物流业等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这些规划涉及范围之广、政策力度之大、决策效率之高,前所未有。 除物流业之外,其他九大产业工业增加值占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接近80%,占中国GDP总额的比重约为1/3,直接从业人员约占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的30%。至于物流业,其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比重16.5%,占GDP比重为6.6%,其产业升级直接关系到整个其他制造业的发展。中国需要振兴的十大产业占到整个经济、金融的六成,就业超过了1亿多人,涉及3亿农民生计。十大产业的运行状况,直接关系中国经济能否实现平稳较快发展。所以,中国通过10大重点行业的调整和振兴来全力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就业。

    预计今明两年3G网的投资全社会达到2800亿元,为未来释放2万亿新消费市场做铺垫。

    所以,我国经济基本面比较好,应对风险的回旋余地比较大。中央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组合政策,为我们战胜危机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三)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已具备较强的抗危机实力和能力。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保持年均增长近两位数的速度发展,综合国力和中国企业实力大大增强。特别是国有企业,经过转换机制、两权分离、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改革调整,无论是体制、机制、制度上还是资金、技术、人才上,无论是规模、结构上还是质量、效益上,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

    特别是2003年以后新国资监管体制的建立,为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国资监管体制的基本模式是:

    一个定位:即出资人代表的基本职能定位。

    三条原则:即三分开(政企、政资、财资相分开);三结合(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三统一(责任、权力、义务相统一)。

    三项任务:国资监管、保值增值;国企改革、制度创新;国经调整,培育航母。

    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确立5年来,中央企业平均每年资产总额增加1.5万亿元,销售收入增加1.3万亿元,实现利润增加1500亿元,上缴税金增加1000亿元。2007年,中央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84万亿元,实现利润9968.5亿元,上缴税金8303.2亿元。截至2007年底,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4.8万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超过千亿元的有26家,利润超过百亿元的有19家,2008年进入世界500强的有19家。
 
    所以,从企业层面看,信心来自中央企业不断壮大的实力。近年来,随着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不断优化,国有经济分布范围适度收缩的同时,国有资本逐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中央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具有克服困难、战胜危机的基础和实力。


    四、中央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基本措施

    中央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有很多,而且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企业应对措施也不可能完全一样,但我认为最基本的应对措施有四招:防、调、练、化,即重防风险、调整思路、苦练内功、化“危”为“机”。

    (一)重防风险,稳健经营。

    一是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对中央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总体原则、基本流程、组织体系、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监督与改进、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对《指引》的贯彻落实也提出了明确要求。企业应本着从实际出发,务求实效的原则,以对重大风险、重大事件的管理和重要流程的内部控制为重点,积极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

    二是强化资金管理,防控财务风险。要把资金管理作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关键,严格制度,落实责任,防控风险。要合理使用资金,控制资金投放节奏,加强内部资金的融通和管理。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拓宽资金来源,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努力降低财务费用。千方百计提高还贷能力,努力维持良好信用。要加强流动性管理,加大应收账款催缴力度,严防呆坏帐的发生,保证合理的现金流,防止资金链断裂。要加强对系统各企业资金使用情况和财务状况的监控,严格控制资产负债率,合理控制企业负债规模,防止资产负债结构和财务状况的恶化,防范各类财务风险。

    三是加强投资管理,有效控制投资风险。要妥善处理好加快发展与防控风险的关系,坚持谨慎投资的原则把防控风险放在第一位,确保企业的安全发展。关键是三个严控:第一条是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严格控制投资总规模,特别是控制新开工项目。第二条是严格控制非主业投资。要全面清理非主业投资,根据发展战略的需要和效益情况确定进退取舍。在突出重点、把握节奏,确保主业的持续发展。第三条是严格控制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投资,加强监控,禁止投机。要严格投资决策程序,严肃追究投资决策失误责任,控制投资风险。我们不要去幻想天堂,也就不会掉进地狱,还是踏踏实实过现实的人间生活。

    (二)调整思路,转型升级。

    由于这次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使企业生产经营的外部环境发生巨大改变,同时随着世界各国“救市”措施的陆续出台和国内中央及地方政府各项促进内需措施的快速展开,不仅会大力拉动投资和需求,而且还会在投资和需求的结构上产生较大的变化和调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企业要加强战略管理,根据自身情况,随着金融风险的演变,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理清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和自身优势,抢抓机遇,谋求发展。当前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转变,积极推进企业战略转型:

    一是从“三驾马车”并重转向扩大内需为主。在继续努力做好开辟国外市场的同时,把工作重点转向拓宽挖深国内市场,把目光更多地投向更加广大的城市低收入阶层、农村市场和中西部地区市场。

    二是从来料加工、贴牌生产为主转向注重自主品牌建设。品牌是开拓市场的万能钥匙,是抢占市场的核武器,也是高性能的价值增值器,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中国是经济大国,品牌小国,自主品牌建设已成为制约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持续发展的软肋。全球70%的圣诞礼品在中国制造。中国礼品企业中仅有约20%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其利润高达30%;而80%的代理加工型企业利润只有5-8%。中央企业是国家队和行业排头兵,建设自主品牌有条件有实力,更应成为自主品牌建设的先行者和领头羊。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基础是技术创新,前提是质量管理,关键是市场营销。

    三是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节能降耗、减少排放的集约型发展模式上来。主要依靠大量资金投入、大量的物耗能耗、大量的污染排放的粗放型生产难以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消耗向集约型、创新型企业转变,由主要依靠规模扩张拉动向依靠规模质量效益协调拉动转变,走集约型发展的路子,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要建立研发投入的有效机制,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资金保证。目前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总体不到1%,而主要发达国家的大中型企业这一比例已经达到了5%左右。因此,国有大中型企业要加紧建立研发投入的有效机制,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

    四是从低档次、低技术、低附加值为主的产品结构转向高中档次、高中技术、高中附加值为主的产品结构。目前,我国产业层次特别是制造业总体上仍处于国际分工链条的低端。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提升我国经济国际分工地位,是当前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也是保发展的重要举措。要顺应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潮流,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趋势,在成为“世界工厂”的基础上,依据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水平现状及其变化,逐步提高产品经济技术档次和附加值,适时向中高档加工制造中心发展。要加快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提高装备水平,促进产业升级。

    五是从“小而全”“大而散”的企业结构转向既注重规模经济又突出主业的企业结构。按照企业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业务整合,进一步加大辅业剥离和管理层级的压缩整合,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主业竞争能力,做优做强主业,着力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企业科学发展。按照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总体要求,中央企业到2010年将会减少到80户到100户。

    (三)苦练内功,增强活力。

    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可以说是“冬天”。“过冬”不是消极的“熬冬”,而是“冬练”,通过“冬练”,达到“养精蓄锐、强身健体、增强活力”的目的,为下一个春天的到来大显身手做好充分准备。因此,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确保国有企业持续稳定较快发展,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抓紧练好“内功”,打好基础,要在完善体制机制、健全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提高队伍素质等基础工作上下更大的功夫。

    一是深化企业改革,完善体制机制。要继续加快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产权多元化。进一步推动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建立健全规范有效的董事会,完善外部董事制度,充分发挥外部董事作用,实现决策层与执行层、决策权与执行权基本分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要继续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按照市场化改革方向,不断完善企业选人用人和激励约束机制,推进内部劳动用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出资人依法调控、社会有效监督的国有企业收入分配新体系。要积极拓宽筹资渠道,为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创造条件。

    二是健全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要引导和推动国有企业下苦功夫,狠抓最基本的生产环节管理,强化现场管理,加强标准、定额、计量、责任制等基础管理工作。

    三是加强员工培训,提高队伍素质。要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班组长和一线职工各个层次的培训,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工技能竞赛,积极引进各方面人才充实调整队伍结构,不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努力培育一流的职工队伍。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越是企业面临困难的时候,越是更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至关重要。中央企业要把企业面临的困难和将要采取的措施告诉职工,让职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积极为企业战胜困难出谋划策,上下协力,共度时艰。要保持职工队伍的相对稳定,尽力不裁员,做到减薪不裁员,歇岗不失业。要利用企业减产、停产的时机,加强职工培训,特别要突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培训,提高职工技能和素养。要做好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努力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努力构建和谐企业。
 
    五是积极开源节流,努力降本增效。当前要把开源节流、降本增效作为练内功的重点。加强内部管理,当前把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点,树立过“紧日子”和“渡难关”的思想意识,捂紧“钱袋子”。努力降低生产经营成本,通过成本控制,实现效益的增长。要动员全体员工眼睛向内、不等不靠、深入挖潜,扎实开展强化管理、挖潜增效、增收节支工作。坚持勤俭办企业,积极压缩非生产者性开支,有效节约各项费用。各级领导要以身作则,带头艰苦奋斗,节约各项开支,业绩降薪酬降,为职工群众做出表率。

    (四)化“危”为“机”,主动出击。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次大的危机都蕴含着巨大的机会,任何一次大的危机所导致的“底部”都可能是“历史大底”。有条件或实力的国家、企业、家庭和个人应该抓住“大危机”所带来的“大机会”,积极发展,调整结构,增加投资。这不仅可以缓解全局性的金融危机,而且可以抢占下一轮经济发展、市场或投资扩张的先机。

    因此,既要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更要善于发现和把握其中蕴含的机遇。要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难得发展机遇,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金融危机带来了经济格局和产业格局的调整,中央企业可以凭借自身实力在一些重要行业、重要产品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一方面,可以乘势“走出去”, 选准时机,谨慎实施海外“抄底”,主要选择对象是行业龙头企业、技术领先企业、资源类企业。通过实施低成本并购,获取战略性资源,引进关键设备和高新技术,吸引高层次的管理和科技人才。值得指出的是,“抄底”必须有三大:大智慧、大魄力、大实力。另一方面,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带动下,交通、电网、核电、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重大装备、建筑施工、冶金、建材等行业的企业也将获得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我们要善于化危机为机遇,趋利避害,抓住机遇,在逆境中获得更好发展。(作者:彭建国)

 

网站声明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教育培训中心 | 商务交流中心 | 国资研究 | 政策法规 | 数据中心 | 信息化

版权所有:红色传承教育官网 CopyRight©2013-2019 电话:400-876-0602

京ICP备160067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