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请登录注册

中央企业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座谈会成功举办

来源:国资企业培训网
2011-01-18
打印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对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再次强调要“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合作”。为在“十二五”时期,深入学习贯彻国家关于“走出去”战略的政策,促进企业之间交流经验,探索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新途径、新方法,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联合商务部有关司局于2011年01月06日在北京召开“中央企业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座谈会”。 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潘德源、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郑起宇、中国中煤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祁和刚、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黄丹、中国中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金乐永、中国中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蒋宏等30多家中央企业的战略规划部、国际合作部、运营管理和发展部以及海外事业部等相关负责人出席了座谈会。

    座谈会主要分两个部分:一,相关部门主管领导介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情况和政策;二,中央企业对政府、对市场经济环境如何进一步完善的建议和意见。《中国经贸》杂志社社长王开前主持了此次座谈会,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兼党委书记李保民、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司长陈林、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周永生教授出席座谈会并作主题发言。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主任、党委书记李保民在发言中指出,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四个方面,也是引领企业“走出去”的发展目标和重点:第一,强在产权多元化上,这是基本经济制度要求的,也是“走出去”必须要做的事情。第二,强在法人治理结构上,法人治理结构到底如何打造?央企一直在试点,目前为止董事会制度试点企业有30家,都在探索这条路,这也是“走出去”过程中要解决的体制性问题;第三,提高核心竞争力,特别是高新技术方面,真正变成商品化,之后形成市场,还需要下很大功夫。第四方面,软实力,就是企业文化。

    李主任强调,围绕着做强、做大、做优,新时期实施“走出去”战略,要做到通过投资、联合并购等等措施控股;控制技术,尤其是要控制核心技术;控制品牌;控制标准,技术标准等四个方面。在“走出去”战略过程中,特别是央企,在新形势下一定要有理性的拓展思路,在以下几方面还要再下点功夫:第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结合“十二五”规划,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目标定位要清晰,要敏锐的捕捉到国际市场变化,制定相对应的跨国经营策略。第二,以产权多元化为基础,对我们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非常好,不仅仅引进资金问题,更多的是把机制引进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央企之间要加强战略合作,增强中国企业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第三,以企业文化为核心,打造国际化的人才队伍,提升“走出去”核心竞争力,以企业文化为核心。第四,以建立风险量化的防范机制为重点,不仅仅要有定性东西,更多的是要有定量东西,建立全面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抵御潜在的各种风险,在实施市场开发、项目投资前要对海外市场经济、政治状况、市场环境等进行综合评估和风险评估。

    陈司长介绍了“十一五”期间“走出去”的简单情况,以及“十二五”规划的原则、目标、重点。他在发言中指出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来的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国际经济合作空间,而且健全工作方式,主要是三方面加大力度:一,制度制定和环境营造;二,重大项目规划布局和统筹协调;三,注重文化融合。

    参会企业代表踊跃发言介绍了所在企业关于实施“走出去”的做法,提出希望主管部门解决的问题和建议,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对外投资处李明光处长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并做了简单的回应。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的50多位相关负责人参加了座谈会。

    (以下是会议照片)

主持人:《中国经贸》杂志社社长 王开前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主任 李保民

商务部合作司司长 陈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 裴长洪

外交学院教授 周永生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代表发言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代表发言

中国中材集团有限公司 代表发言

会议现场(一)

会议现场(二)

 

联系我们

详细>>
  • 联系人:杨老师
    电  话:400-876-0602
    邮  箱:gzqypxw@sasagov.com
     
网站声明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教育培训中心 | 商务交流中心 | 国资研究 | 政策法规 | 数据中心 | 信息化

版权所有:红色传承教育官网 CopyRight©2013-2019 电话:400-876-0602

京ICP备160067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