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企业“十二五”期间将开启信息化新应用模式
——2011国资企业IT能力建设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军工电子部共同主办的“2011国资企业IT能力建设高峰论坛”于2011年7月6日在北京隆重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新技术战略与国际化企业塑造”。信息化主管部门领导、两百多位国有大中型企业信息化主管领导、知名IT企业代表、媒体代表莅临本次论坛,探寻国际化形势下IT新技术应用的战略、思路和举措,聚焦国资企业“走出去”战略下的IT配套,积极推动“十二五”规划的全面部署,加速新环境下的IT能力深化与落实,提升中国国资企业走向全球化舞台的核心竞争力。
当前,中国国资企业经济运行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资企业面临的是一个更加复杂和充满变革的发展环境。一方面,国资企业正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加快调整步伐,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升级转型,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企业特别是国资企业开始以全球视角来审视并组织自己的企业参与跨国企业之间的博弈,部分企业正在成功地转型,迎接全球化的挑战。
国际化是大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国企业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加快发展、提升核心竞争能力的迫切需要。近年来,中央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很大,中央企业也在积极研究制订国际化经营战略,加强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建立健全国际化风险管控体系,海外市场开拓、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日益发展,通过海外并购,尤其是资源的并购,增强了企业乃至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但总体而言,中央企业还处于“走出去”战略和国际化经营的初级阶段,整体规模偏小,在产业结构、跨国经营能力等方面仍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在实现国资企业国际化的进程中,信息化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无论是改机制、调结构、谋转型,还是“走出去”,信息化无处不在地发挥着作用。它能有效降低企业成本,赢得竞争优势;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环境里,信息化成为增强企业应变能力的“加速器”。截止目前约有58%的国资企业有60%以上的业务流程运行在信息系统上。
过去,国资企业信息化建设更多体现的是量变,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但随着云计算、物联网、3G等新技术的崛起,我们以往认为的信息化建设就是数据中心建设,外加一些以ERP为代表的应用建设的模式,正在遭到颠覆,国资企业正面临旧信息化模式的结束,新应用模式的开始,技术推动的信息化革命正在走向现实。
从目前来看,能源、交通等行业物联网应用基础条件较好,传统的自动化控制网络基本建设完成,在“十二五”期间上升到物联网应用已经具备相对成熟的条件。同时,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这对于受政策影响比较直接的国资企业具有促进作用。到“十一五”末期,中化集团、中航信、中医药集团等企业已经开始云计算的实践,一些能源行业开始重点关注物联网的应用。云计算作为一种全新的计算模式,对于企业优化资源、节约成本具有重要意义。东企研究数据统计显示,“十二五”期间,有52.09%的国资企业将云计算作为重点考虑应用的新技术。这意味着云计算在“十二五”期间将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另外,3G、绿色IT技术也因为其独特的优势,深受国资企业欢迎,在“十二五”期间会有很好的发展机会。
但我们也要看到,虽然国资企业拥有了大量的软硬件系统,却普遍呈现出“有应用、没能力”的现实。从信息化能力的角度来看,尤其在企业核心竞争力层面的综合表现上,信息化的作用还远未发挥,信息化能力建设正在纳入“十二五”信息化建设的日程。
信息化能力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是指基础的信息系统本身的能力,例如,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可持续性、可用性、业务融合性、高效性、法规遵从性;另一方面是体现信息化自身价值的高级能力,也就是信息化在企业核心竞争力层面表现出的综合效用。目前高级的信息化能力建设普遍是一个短板。企业的绩效本身是由核心竞争力带来的,而且由于信息化能力的缺失,要使得信息化建设实现企业绩效提升几乎没有可能。因此,要实现信息化真正发挥作用,达到塑造新型工业体系的目的,信息化能力建设势在必行。“十二五”期间,信息化能力建设将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心内容。
2011国资企业IT能力建设高峰论坛在热烈的探讨中落下帷幕。 “十二五”期间,国资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在强劲的内外部驱动力,并具有充分的资金支持,从整合和优化、系统升级、新技术应用等几个方面着手全力推动信息化能力建设,我们相信,未来五年,国资企业信息化将实现跨越式发展,进而实现国资企业“做优做强”的历史使命。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主任、党委书记李保民致辞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秦海致辞
嘉宾对话
专心学习
论坛现场一
论坛现场二
更多内容请浏览:2011国资企业IT能力建设高峰论坛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