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河南省省管企业“十一五”改革和发展规划》的通知
豫国资文〔2006〕59号
各省管企业,各省辖市国资监管机构、发展改革委,省直有关部门:
《河南省省管企业“十一五”改革和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河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六年六月三十日
河南省省管企业“十一五”改革和发展规划
引言
河南省省管企业是指经河南省人民政府(简称省政府)授权,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省政府国资委)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和直接监管的97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简称省管企业)。其中15户大型工业企业是我省工业经济的骨干力量;19户大型非工业企业是我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建设基础设施,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依托;63户省直中小型企业曾在我省工业经济发展、产业技术进步和保障市场供应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
认真研究这部分国有经济的体制和机制创新、布局和结构调整,对于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十次全会精神,深化我省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发挥国有经济在我省经济转型和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带动作用,实现“十一五”时期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且事关全省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
一、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十五”期间,我省围绕“抓大放小”和体制创新,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共有2367户企业实施了改革改制。截至2004年底,全省二、三产业企业总数13.8万户,实收资本5527亿元,其中国家资本3458.7亿元,占62.6%;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2万户,占全部企业的8.7%,实收资本3302.5亿元,占全部实收资本的59.8%,就业人员316.5万人,占全部企业从业人员的25.4%。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6465户,国有资本892.27亿元,国有资产总量为1095.17亿元;省政府国资委监管的97户企业国有资本363.83亿元,国有资产总量469.87亿元,分别占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国有资本和国有资产总量的40.80%和42.91%。
(二)比较优势
1.工业企业影响力明显
――产业地位重要。15户工业企业中,6户煤炭企业2005年煤炭产量8269万吨,占全省煤炭总产量的45.94%;6户是我省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排头兵或骨干企业,其中3户承担军工生产任务;3户属重点改造提升的传统产业。对国家能源战略安全、巩固国防、上下游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建设、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重要工业品和生产资料的市场供应发挥着重要作用。
――经济影响力明显。2003年以来资产总计、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年均增长11.35%、34.70%、68.36%。2005年规模以上独立核算的企业数量、资产总计、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和纳税金额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0.85%、12.56%、8.05%、5.73%和15.61%,销售收入前40名中占9名,利润总额前40名中占6名。全省国税百强占22名,纳税额占16.22%;地税百强占16名,前10名中占5名,纳税比列达到32.06%。
――企业影响力大。15户企业的20类主要产品荣获河南省名牌称号,“洛玻牌”浮法玻璃被评为中国名牌。“十五”期间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个;完成科研和新产品开发项目573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2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奖281项;授权专利502项。14户企业入选河南省百强工业企业,其中5户进入中国500强行列。
――改革初见成效。集团化、公司化、股份化建设取得进展,法人治理结构初步建立,15户企业的217个子公司中有148个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股权多元化改制。6户企业的重要子公司的7只股票分别在沪、深、港上市,运作不断规范,另有2户进入辅导或审批阶段。主辅分离、辅业改制、股权分置改革取得阶段性进展,三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机制转换迈出步伐。
2.非工业企业加快转型
――服务社会发展。19户非工业企业以承担省委、省政府专项任务为基础,积极开拓业务,产生了较好社会效益。投资类企业支持了一批重点建设和改造项目,引进了大量外部资金,在全省农业产业化、工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类企业对落实“开放带动”战略、提高我省对外开放水平产生了积极影响;交通运输类企业有效缓解了我省基础设施不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瓶颈制约。
――品牌优势初现。建投、经开、农开的投融资成功率逐渐提高,中原证券、中原信托的业务位居中西部省区前列;国合集团的涉外工程建设业务有一定优势;报业集团主要出版物发行量居地方报刊之首;郑粮市场创办的“中华粮网”和“中国粮食论坛”对国际国内粮食交易和粮食问题研究有较大影响;新郑机场国内外通航城市已达50多个,进一步强化了河南的区位优势。
――初步实现转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这些非工业企业已由组建初期时主要承担政府委托的管理职能开始向市场主体转变,逐步实现了企业化管理,并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业务领域不断拓宽,总体规模快速发展,社会影响日渐深远,2004和2005两年营业收入和经济效益实现了较快增长,其中省建投和报业集团进入河南省纳税百强行列。
3.中小企业各具特色
――联系行业紧密。在计划经济和经济转轨时期与省内同行业企业建立了比较密切的产、供、销联系,与省外同行业有业务和信息交流,至今在国内同行业仍具有一定影响,保持着多种形式的联系;目前,这些企业大多数挂靠有行业管理协会或学术机构,对政府决策、行业规划和企业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科技型企业特色明显。2000年以来转制的8个开发型科研机构集中了一批行业优秀技术人才,有较强技术开发实力,设有行业质量监督检测机构。经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初步建立起了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和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科研经营机制,在产业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服务等方面迈出了较大步伐。
(三)存在问题
1.经济布局分散
――经济战线过长。按GB5766-98《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统计分析,97户企业的经济活动涉及国民经济三次产业所有20个门类中的19个和98个行业大类中的91个。其中规模以上的经济活动中,15户工业企业涉及14个门类和44个大类,19户非工业企业涉及12个门类32个大类。自办社会机构仍有223个,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还有大量后续工作。
――业务重复较多。34户大型企业的主要业务中,涉及煤炭生产经营7户,发电供热7户,建材制造7户,拟建煤化工项目5户,拟发展盐化工3户,机械制造7户,电子玻璃2户,工程建设3户,农、林、牧业8户,投资和其它金融业10户,房地产12户,餐饮住宿服务16户,仓储、物流4户,商贸5户,外经外贸3户。重复建设多,资源配置分散,规模效益不明显。
――关键环节薄弱。主要业务价值链关键环节存在瓶颈制约。主要表现在:战略管理和市场研究体系不健全,不能很好抓住发展机遇和驾驭市场;技术支持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关键工艺及装备不配套,质量和安全不能有效保证;销售和服务网络力量薄弱,不能很好合理、节约、高效、均衡组织生产和服务。
2.结构性矛盾突出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采掘业产业链短,传统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改造任务重,消耗高,效益低;高新技术制造业中涉及6个门类、13个大类、36个小类,分别占国家公布的高技术产业分类的60%、27%、11%,但成套设备、成套技术和产品品种较少,基本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且大部分没有实现规模化生产,附加值和波及效应欠佳。
――资本结构比较单一。基本保持着国有一股独大现象,2005年工业企业在集团公司层面上的国有资本仍占到97.51%,其中国家资本77.02%。非工业企业的国有资本保持在99.38%,其中国家资本98.66%。集体资本、个人资本和外商资本参与程度低,企业活力不足。
――技术结构调整较慢。研究开发和建设改造投入偏低,近三年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总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平均为1??86%,未达到《国家“十五”技术创新纲要》规定的指标。非工业企业不足0??3%。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连续三年低于全省工业平均水平。自主开发创新能力弱,产品更新换代慢。
3.运营质量和效益偏低
――资产质量和结构存在问题。工业企业平均负债率达59.11%,其中2户已超过70%。资产损失及挂帐20.75亿元,其中工业企业11.05亿元,非工业企业9.41亿元。工业企业资产销售比超过1.47,非工业企业高达4.10。不良资产核销不及时,无形资产的保护、管理和增值等工作尚未受到重视。
――运营质量和效益不高。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利润分别为10.44%、110.12%、3.93%、1.82次、53065元和8459元,低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非工业企业的上述指标分别为2.12%、98.12%、10.71%、0.28次41444元和33558元,提高运营质量和效益还有较大潜力。
4.可持续发展形势严峻
――持续发展支撑力弱。改革相对滞后,机制转换远未到位,现代管理理念尚未确立,经营方式粗放。资源型企业面临后备资源减少、质量品位降低等问题。人力资本投入不足,研发、管理和技工队伍建设受到制约。缺少高级管理人才、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企业决策质量不高,对外开放力度不够,不能很好适应高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加快发展的需要。
――发展稳定矛盾突出。大部分省直中小企业注册资本金不到位,融资能力和生产经营条件差,历史包袱沉重。有的负债率高或资不抵债,长期亏损,扭亏无望。有的资产被抵押、封存、拍卖。部分企业长期欠发工资,职工基本生活难以保证,特困职工多,下岗、待岗职工再就业压力大。欠缴养老统筹金、失业保险金和医疗保险金,后顾之忧严重,不稳定因素多。
二、环境分析
(一)面临较好机遇
――国际合作空间增大。当今世界,和平、发展与合作是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趋势迅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快速推进,将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产生积极影响。省管企业大多数属传统产业领域,可利用较好的国际环境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加快产业升级步伐。
――国内经济持续增长。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中部崛起、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一系列重要举措和战略目标,预示着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是“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基本趋势,河南作为发展中大省,必然首当其冲。
――中原崛起步伐加快。省委七届十次全会在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又做出了着力经济转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建设新兴工业大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富裕中原、美好中原、和谐中原建设步伐,努力使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中部崛起中走在前列。这些环境和形势将为省管企业发展创造新的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
――政策和区位优势明显。省管工业企业是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重要能源、原材料、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和高新技术应用的重点领域,非工业企业是建设中部区域交通枢纽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力量。这些产业是国家在中部崛起中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并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十一五”期间将给予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因此,具有加快发展的较好外部条件和较大的发展潜力。
(二)制约因素增加
――体制环境发生变化。首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两种体制实现并轨;其次是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两种不同性质的企业共同发展;第三是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进一步融合。在新体制环境下,省管企业必须与时俱进,进行大力度、深层次改革攻坚和全面的制度创新,准备好面对许多高难度、高风险的复杂问题。
――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市场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一是短缺经济结束,市场消费升级,更新换代加快;二是区域发展争先恐后,沿海起飞、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各具自身优势,企业之间优胜劣汰在所难免;三是外资企业进入,有限的国内市场份额必将重新划分。面对新的市场环境,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是赢得市场的关键,对此省管企业必须有较好把握和清醒认识。
――面临巨大发展压力。持续发展中我国还将遇到战略性资源不足,就业问题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瓶颈制约等方面的压力。企业还要面对跨国公司和国内先进企业在规模、技术、人才、销售、服务网络等方面的巨大优势,我省企业还必须正视和处理好经济外向度低、经营规模小、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和由此而引起的一系列经济、社会和企业内部矛盾。
――发展任务十分艰巨。省管企业是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骨干力量,总的来看,“十一五”时期面临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总体上有利于加快发展的环境。如何在新的时期珍惜和抓住机遇,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路子,继续在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省管企业正处在新的战略起点上。
三、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十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以发展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产权制度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中心,以培育和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为重点,以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带动力和影响力为目标,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优化经济布局,加快调整结构,着力自主创新,转变增长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从战略上搞好省管企业,增强省管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发挥省管企业在促进我省经济转型和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带动作用和表率作用。
(二)基本方针
――突出稳定增长。坚持外延与内涵式增长相结合,处理好发展速度与增长质量的关系,保持主要经济指标持续稳定增长,减少或避免大起大落。
――突出体制创新。坚持企业自主经营与强化出资人指导、监管相结合,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国资管理体制和面向市场的企业经营机制。
――突出布局调整。坚持发展优势与退出劣势相结合,着力发展能支撑和带动河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产业的主力军或先锋队。
――突出结构优化。坚持发展规模经济与提高企业素质相结合,合理调整存量,优化配置增量,推进技术创新,强化科学管理,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益。
――突出科学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视节约生产、安全生产;以人为本,创造人力资源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实现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协调发展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思路
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多数工业企业加快主业做强和规模做大进程,全面提升竞争力,在河南工业化进程中进一步发挥带动作用;部分非工业企业加快机制转换,企业转型,处理好贯彻政府战略意图和面向市场的关系、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在河南发展现代服务业中起到先导作用;中小企业在分类指导、因企制宜、保持稳定基础上加快改制退出步伐,在河南“抓大放小”,推进中小企业改制过程中探索经验,取得成效。
(四)奋斗目标
1.持续集约增长
――经济指标增长。资产总额年均增长超过15%,2010年达到2800亿元;净资产年均增长15%左右,2010年达到1000亿元。营业收入年均增长超过30%,2010年突破3000亿元,自营出口创汇年均增长超过15%,2010年达到12亿美元。利润总额年均增长25%左右,2010年超过120亿元,上缴税金超过260亿元。2/3的省管大型企业在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和出口创汇3项指标中至少有1项总体或人均进入全国同行业前3名。
――消耗指标下降。工业企业单位综合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以上,水和原材料消耗、废弃物和污染物排放优于国家标准或产业政策规定的指标,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2.布局逐渐合理
――控制力增强。国有资本总量适当增加,比例下降、范围集中。在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点和关键领域起到主导作用。
――带动力提升。发挥品牌、技术、人才和服务网络优势,参与地方和行业资产、业务重组,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生产和服务。
――业务潜力增大。主营业务突出,具有中长期发展的资源、技术、成本和区位优势,重视从战略上培育并形成潜力业务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3.结构趋向优化
――资本多元化。省管大型企业除极少数保留国有独资外,大部分在集团公司层面实现产权多元化,国有资本比例平均保持在50%左右,在引进战略投资者取得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
――产业合理化。2006年底前基本完成主辅分离,实现企业“瘦身”,主营业务原则上不超过3大类,营业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70%以上,资源型企业由开采向加工延伸,制造业由低端向终端和高端延伸,服务业由传统服务向高技术服务延伸。
――产品高级化。主要产品的影响达到国内知名品牌水平,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达到或接近国内领先水平,加快更新换代速度,使省管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逐步迈进高新技术领域。
――技术自主化。在主业领域拥有代表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主导产品或服务全部采用国家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整体或局部实现设计自动化、制造柔性化、生产精益化、管理信息化。
――组织敏捷化。组织管理机构控制在3个层次以内,建设资源共享平台,努力实现生产专业化、组织扁平化、管理柔性化、战略联盟化,最大限度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和满足用户需求。
――企业规模化。努力打造工业、基础设施与物流、投资、粮食贸易、文化等5大产业的优势企业,形成煤炭采选、煤电铝、煤化工、冶金、建材、机械装备、化工、电子和服务业15户在国内同行业居优势地位的大型企业集团。其中工业企业年销售收入超500亿元的1户,超300亿元的2户,超200亿元的2户,超100亿元的3户;非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超20亿元的企业2户。
四、主要任务
(一)深化企业改革,激发机制活力
1.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搞好大型优势企业。鼓励省管大型优势企业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国内东资西进和南资北进机遇,积极引进境内外技术、管理和资金实力强、有市场、信誉高的战略投资者,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吸纳国有法人资本、集体资本、个人资本和外商资本参资入股,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创新企业体制,激发内生动力。
――调整改组弱势企业。经营规模小、经济效益差、不具备发展条件、所在行业市场化程度高的省管大型企业,通过破产、兼并、重组、改制等形式退出省管企业序列,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全面放开中小企业。根据我省实际和企业不同情况,放开改革形式和出让对象,因企制宜,加快省直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分离和改制大型企业的辅业和多经企业,在2007年前国有资本全部或大部分退出,实现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职工身份“双转换”,建立新型产权关系、劳动关系和隶属关系。
2.深化企业三项制度改革
――坚持改革用工制度。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企业依照《劳动法》与职工平等协商签订劳动合同,确定劳动关系;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完善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形成人员能进能出的机制。
――继续改革人事制度。按照精干高效原则设置各类管理岗位和职数,打破干部工人身份界限,各级管理人员实行公开竞聘、择优聘用、定期考核,并实行任期制,不称职的及时从岗位上调整下来,形成管理人员能上能下的机制。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要形式的工资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技能要求,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岗位工资标准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形成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
(二)坚持有进有退,调整经济布局
1.调整空间布局
――煤炭生产向省管企业集中。结合全省资源整合加快推动小煤矿关闭,形成以省管企业为核心的大型煤业集团,增强对资源的控制能力和后备资源勘察、开采的有序性,带动全省煤炭行业提高生产集中度和安全生产技术水平。
――制造资源向产业基地集中。根据发展中原城市群,振兴郑州、洛阳老工业基地,发展郑州、洛阳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郑汴洛新型工业化走廊规划,鼓励和引导省管工业企业生产区退城进郊,新项目向专业化园区或优势产业基地、优势产业群配置。
――服务业向市场化地域和领域集中。金融投资、商贸、物流业务向中心城市集中,生产性服务业务向专业化分工水平较高的领域和地域集中,建设服务网络和业务平台,发展连锁服务。
2.调整产业布局
――向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一是确保国家安全性产业,列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计划的企业和项目,必须保证军工科研和生产不受影响。二是控制基础性产业,煤炭采选、粮食市场关系到国家和我省能源、粮食战略安全,地方铁路、机场是建设中部交通枢纽的重要基础设施,政府投资机构对产业结构调整有积极作用,要保证运营良好。三是主导支柱性产业,安钢、一拖、洛轴、神马、中原大化、洛玻、安彩、洛硅等企业的主营业务是我省支柱产业的骨干力量,应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四是开发潜力产业,支持煤炭企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制造企业开发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和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服务企业提升传统服务业技术含量。五是放开市场化程度高的产业和辅助业务,非工业企业中的建筑、工程施工、商贸、外经贸等企业和工业企业中与主业无关或关联不大的辅助业务,以多种形式放开经营,推向市场,使国有资本大部分或全部退出。六是退出低效产业,对于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经营条件差、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业务,下决心使国有资本彻底退出。七是淘汰和关闭落后生产能力,对目前竞争力弱、消耗高、效益低、浪费严重、不符合安全生产和卫生质量标准、资源枯竭或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的低效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要尽快淘汰、关闭或停运。
――向优势企业集中。企业之间实现相同业务聚集,整合煤炭、电源、化工、玻璃、建材、金融、商贸、房地产等业务,形成规模优势,减少同业竞争和重复建设,优化资源配置,使国有经济集中力量在优势企业发挥作用。
3.调整企业业务布局
――向主营业务集中。企业内部国有资本的重点放在主营业务上,把主营业务做强,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向世界一流水平看齐。
――向重要价值链的“瓶颈”点集中。在主营业务中,突出终端、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引导和带动专业化分工协作,吸引和利用外部资源。
(三)优化经济结构,推进产业升级
1.优化资本结构
――稳步减持国有股比例。大型企业主要以存量吸引增量形式进行产权多元化改制,除国家和省另有规定外,原则上在战略性资源产业、重要基础设施等领域,国有资本绝对控股;属于我省支柱产业中拥有知名品牌和核心技术的骨干企业,国有资本对主营业务有条件相对控股,其余放开股权比例。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后,应有计划将国有股权通过定向配售或二级市场减持。
――调整和优化资本结构。通过产权多元化改制,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控制功能。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财务目标进一步优化资本结构,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提升盈利能力,努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2.优化产业结构
――建设新型煤炭工业基地。坚持资源扩张、集约生产、产业转型并重,做到计划开采、保持优势、稳定产量、精细加工,实现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
省管6大煤炭企业,加快河南新型煤炭工业基地建设,并面向省内外强力扩大资源占有量。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大型煤矿,建设高产高效矿井,提高煤炭安全和集约化生产水平;合理保护开发和利用资源,保护矿区生态环境。2010年省管煤炭企业省内外总产量达到1??5亿吨,进一步加大洗选加工比重。并以煤为基础,依托矿区资源,实施煤基多元化产业战略。根据资源优势和特点,以洁净能源、综合利用和化学品为目标产品,发展煤-电-铝-建、煤-焦-化、煤-气-化和煤-液-化工等产业,拉长煤产业链条,加快实现煤炭转化的突破和高技术高附加值接续产业的形成,建成未来新兴煤炭-能源化工若干大型产业基地或基地群,形成河南煤炭产业新优势。
――构筑先进制造业高地。重塑优势企业品牌,建设优势产业基地,打造强势产业链,引领优势产业群。
安钢集团建立稳定的国际资源供应基地,贯彻国家钢铁产业政策,突出产品上下游一体化,提高工艺及装备技术水平,稳定产量,调整结构,发展特种钢、合金钢,拓展产品精深加工,提高质量和档次,推行清洁生产,注重资源节约使用和循环利用,降低生产成本,2010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积极寻求区域合作,实现企业重组和强强联合,建成具有区域特色和专业化特点的新型钢铁工业基地。
一拖、洛轴2户装备制造企业,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历史性机遇,增强核心技术开发能力,做精做专核心零部件和关键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实施名牌战略,建设专业化生产和战略配套体系,提升营销服务水平,做优做强农业机械、工程机械、动力机械、车辆、特种轴承、精密轴承、军工轴承及其专用设备。与国内外同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积极开展资本运作,引进金融资本,建立战略联盟,强化竞争优势,寻求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到“十一五”末期,一拖集团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洛轴集团加快改制重组和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步伐,建成国内一流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装备和轴承工业制造基地。
神马、中原大化2户化工企业,加快调整和优化结构,增加品种,提高资本和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开发应用节能、节材、环保技术,全面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2010年销售收入分别达到200亿元和60亿元。神马集团主业从化纤行业转向化纤、化工行业并重,重点发展化工行业,努力构筑帘子布和工业丝、尼龙66盐、工程塑料、氯碱化工四大支柱产品;中原大化以稳定天然气化工、加快发展煤化工技术为基础,进一步优化支农产品,重点发展精细化工产品,开发生物化工产业。
洛玻集团持续改进和提高洛阳浮法工艺技术,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努力开发电子超薄玻璃、超厚玻璃、多功能复合玻璃的市场潜力,使浮法玻璃及其深加工产品品种、规格和质量能够更好地满足建筑业、汽车制造业、电子产业及其它相关产业的需求,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或接近80亿元。积极整合国内玻璃制造资源,提升民族玻璃工业生产集中度和制造技术水平。
安彩、洛硅2户电子产品制造企业,加快高技术产品产业化和更新换代。安彩集团在稳定玻壳市场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液晶等新型显示器件,积极推进与数字化彩电、数字化家庭信息网络、数字化通讯相配套的产品与技术的发展;洛硅集团加快大规模集成电路用硅基板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进程,建设专业化、系列化的半导体硅材料先进制造基地。
――提升服务业规模和水平。立足自身实际,发挥比较优势,通过联合、重组、改造,扩大规模,提高技术含量,形成区域带动力。
建投、经开、农开3户政府投资机构,围绕河南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经济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进一步扩大融资领域,拓展投资范围,优化投资结构,控制投资风险,争取政府投资和政策支持项目,以市场主体运作模式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中原证券、中原信托2户非银行金融机构,坚持规范发展,稳健经营。中原证券进一步开拓证券业务,积极开展代客理财、投行服务、资产管理、研究咨询和经纪服务等业务;中原信托向以金融信托业务为主,实现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实业投资为一体的综合性金融企业方向发展,直接或间接参股商业银行、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创业投资公司和高速公路公司,参与发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逐步形成金融和实业投资两大业务主线,并向其它领域延伸的经营格局。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和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参股,加强区域金融合作与联动,创新金融产品,参与地方国企改革,开展资本运作,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组建中部发展银行,打造区域金融机构,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构建高效投融资平台。
新郑国际机场和河南地铁2户基础设施兼物流企业,充分利用河南区位优势,促进全省交通运输和物流业发展。新郑机场加快二期工程建设和投运,以优质服务引进各类航空公司设立飞行基地,扩大客运,开拓货运,发展仓储物流,开发地区和国际航线,搞活河南航空市场。河南地铁加大建设改造力度,打通南、北、中三大运输通道,建成西部资源产地连接东部资源需求的运输线路;参与国家煤、电、油等物资铁运支线和企业专用线资源整合,优化地方铁路网络建设,提升河南地铁在全国铁路网中的地位,发展煤、电、运联合运作模式,实现优质资源上市,做强运输主业。通过“十一五”的建设,使新郑机场成为中部航空枢纽,2个企业成为发展河南现代物流业的重要基础设施平台。
郑粮市场进一步巩固在全国粮食批发市场行业的龙头地位,继续办好“中华粮网”和“中粮论坛”,积极整合国内粮食贸易资源,开拓国际业务。坚持以零售市场为基础,批发市场为主体,期货市场为先导,电子商务为方向,现货与期货相结合,传统与网络相结合,商流与物流相结合,生产与流通相结合的发展思路,把郑粮市场建成在国际粮食市场有一定影响力、以小麦为主的现代化粮食交易中心、信息中心和粮食问题研究中心,成为引导河南粮食生产与流通的信息和商务平台。
报业集团和影视集团2户文化宣传企业,按照国家和河南省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推进文化事业产业化、市场化、集团化。报业集团在确保党对新闻舆论领导和管控前提下,努力塑造市场主体地位。集约化、专业化并举,加快优化报业结构,做强做大主业。在此基础上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积极整合资源,实行联合、重组、兼并,发展跨地区、多媒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影视集团继续加强精品题材创作,办好河南公共频道和新农村频道,联合省内外文化影视企业和民营资本,开发河南影视资源,投资电影制作,筹划经营市场。探索影视生产、制作、发行机制,提高各环节的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建成以影视制作为主,集影视欣赏、娱乐、休闲及相关产业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影视产业集团。努力使上述两个企业在全国文化事业改革中处于先进行列,成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示范工程和经济社会信息化平台。
3.优化技术结构
――加速企业信息化。利用网络、计算机、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提高科研、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应在三方面:一是实现研发与生产的智能化、敏捷化、柔性化和精益化,形成研究和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平台;二是对资金流、物流、作业流和服务网络进行优化整合,大幅度提高企业运营管理水平;三是对信息资源深度开发与应用,提高科学预测和决策的效率与水平。省管企业必须顺应世界信息技术的潮流,把信息化建设放在企业发展的优先位置,加强信息化基础工作,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在全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程中起到示范和表率作用。
――核心技术自主化。通过自主开发、联合设计、合作研究、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收购兼并企业等多种形式,掌握代表主营业务发展方向的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在产品方面,提倡广泛应用现代设计方法,重视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资源,建立研发设计数据库,主营业务拥有一批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形成生产一代、试制一代、开发一代的产品研发机制。在生产方面,大力推广应用优质、高效、节能、节材、少无污染工艺,关键设备、关键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在服务方面,重点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提升传统服务业的技术含量,推广系统管理、物联网、数字信息、电子商务等共性技术,不断改进服务质量,增强服务安全性,突出服务个性化。开发传统产品和新产品管理软件,建立信息网络和数据共享平台,全面提高服务效率。
――产业技术高级化。省管企业的结构调整以研究应用和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为突破口,不断巩固已有优势,形成新的优势。从长远发展来看,研究市场对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潜在需求,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先进制造、系统管理等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有所作为。从近期来看,实现煤化工、盐化工、生物化工、重型汽车、高性能轴承、功能性玻璃、新型数字通讯产品、大规模集成电路硅基板材料及其先进制造技术的产业化以及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做好充分准备迎接新型重化工和高技术服务业时代的到来。逐步使省管企业由传统技术产业走向高技术产业的行列,由传统服务业迈向现代服务业。
――企业管理现代化。以现代管理理念全面改善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树立市场观念、创新观念和战略观念,做到管理思想市场化。根据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优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组织,促进管理组织高效化。各项管理工作力求标准化、系统化、准确化、文明化和最优化,工作质量和效果可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实现管理方法科学化。大力推广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资源计划(MRPⅡ)、价值工程(VE)、准时制生产(JIT)、精益生产(LP)、优化生产技术(OPT)、供应链管理(SCM)、企业过程重组(BPR)、全面优质管理(TQM)、无缺陷管理(6σ)、决策支持系统(DSS)等先进管理技术,加速管理技术现代化。调动各级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广泛组织职工参加管理,推动管理方式民主化。使省管企业在管理现代化方面为全省国有企业做出表率。
4.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规范母子公司体制。根据《公司法》规定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按照市场导向、集中优势、减少内耗、加强监管、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规避风险、提高效益的原则,清理、整合所属企业和职能部门,构建适合本企业发展战略和业务要求、职能定位明确、运作高效的内部组织结构。进一步缩短管理链条,减少管理层次。整合和优化内部资源,促进专业化生产和集中规模化服务,避免或减少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进一步优化母子公司功能,建立市场研究、技术开发、投融资、供应、销售、用户服务和信息化平台,加强价值链重点环节的集中管理,实现组织结构由橄榄形向哑铃型转变。
――精干主营业务链。首先从战略上明确主营业务的范围和发展方向,在主辅分离基础上加快“三改一加强”进程,细化、精化和强化业务链;其次是基于全球化市场环境对主业的结构和目标实施战略管理,开发、调整和优化主业的资源配置,技术和管理方面达到或接近国际同行业一流水平;第三是以创建国际名牌为目标与国际一流企业建立战略联盟与合作关系,建立健全配套供应体系;第四,切实加强市场研究和营销服务体系建设,重视市场营销战略,提高营销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改善服务质量。当前,国有资本的重点和企业的主要精力要突出放在提高主业的素质上,通过调整资本结构,增强企业活力,把主营业务的机制做活、规模做大、工艺做专、产品做精、品牌做响、竞争力做强。
(四)实施转型战略,转变增长方式
1.实施科技兴企战略
进一步确立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要形式的技术创新组织体系,工业企业的研发机构要达到国家级技术中心评价标准要求。积极创办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继续办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流动站,探索到人才和技术密集的地域创办科研机构和中试基地。不断加大技术开发投入,研发支出不低于销售收入的3%,高技术企业达到或超过5%。积极与其它企业、高校、科研及中介机构进行技术合作,开展产学研联合开发。重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实现跨越发展。制定专利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努力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组织群众性的技术攻关、工艺改进和质量提高活动。抓好产品标准、技术标准、工作标准、服务标准的制修订和向行业推荐工作,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制定技术创新奖励制度,形成技术创新的良好氛围。促使省管企业尽快建立起面向市场的技术创新机制,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企业由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变。
2.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推进人才强企战略,制定人才强企规划。拓宽人才工作新思路,根据市场化、国际化原则公开选聘高层管理人员,重视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不断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创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机制和良好环境。探索以柔性和虚拟形式引进人才。增加人才资本投入,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技术创新骨干、技术工人提供在职继续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批重视创新的企业家、一批高级经营管理人员、一批技术带头人和一批具有专业技能的操作工人,形成高素质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群体,为省管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和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实现企业由生产型向知识型转变。
3.实施开放带动战略
以全球化视野开发市场和配置资源,努力把对外开放工作提高到新水平。采用项目融资、股权投资、经营权转让、企业并购、合资经营、境外上市等多种形式,吸引跨国公司和境外投资,改组改造省管企业。努力扩大出口,转变出口贸易增长方式,增加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创汇和具有优势特色的产品以及技术的出口。积极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到境外承建工程、投资办厂办矿、设立销售服务网点、收购股权、改进与外企合作的方式,扩大合作领域。同时,积极参与省际合作,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沿黄省区以及振兴东北、开发西部和中部崛起的经济技术合作,把利用和开发省外资金、技术、人才、资源和市场放在与境外经济技术合作的同等位置,不断拓展市场空间和资源配置领域,实现企业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
4.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
依托大型煤炭、冶金、机械、化工、建材、电子企业及其技术和品牌优势,打破部门、行业、地域和所有制界限,以做强主业为主线,开展产品、资产、资本全方位经营,实现经营规模扩张。以主辅分离为契机,推进省管企业之间、省管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兼并、联合和持股,实现主辅业资源的同类聚集和优化配置。通过投资持股、股权互换等方式,支持央企介入省企改革,推动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提升配套能力和业务能级。积极与国外一流大公司建立高起点的合作关系,搭建跨越式发展捷梯。提高企业上市规模和水平,充分利用和盘活上市资源,通过增资扩股、收购资产等方式将未上市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实现企业整体上市或主业资产整体上市。通过优化组合或重组联合,使现有省管企业数量减少、规模扩大、素质提高、结构优化,尽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经营规模或经济效益位居国内同行业前列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实现企业由“大而全”、“小而全”向专业化、集团化转变。
5.实施科学发展战略
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发展循环经济、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为重点,研究开发节水、节能、节材、节地等节约资源产品、环境保护产品、生态农业产品;在企业内部大力推行安全生产、节约生产、清洁生产,努力实现资源消耗最小化,排放无害化,实现企业与社会协调发展,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贡献。重视企业文化和环境建设,以先进文化来培育符合时代要求且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理念和企业精神,凝聚企业力量和精神财富;同时,重视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建设投入,创造企业经济和人文协调发展的良好环境,发展工业旅游项目,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促进企业投入产出模式由要素驱动型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
(五)建设重点专项,支撑持续发展
1.落实建设和改造项目
――煤炭采选及综合利用专项。对6大煤业集团拟新建矿井和选煤、矿井安全和技术改造、后备资源勘查、新建和改扩建坑口电源、煤炭资源整合、矿区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治理等项目,加强前期研究和准备工作,争取国家和省专项支持,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建设和改造步伐。
――煤盐石油化工产业链专项。以平煤集团、义煤集团、永煤集团、鹤煤集团、中原大化集团为依托,围绕发展煤-焦-化、煤-气-化和煤-液-化产业链,优选一批重点项目,确定一批科研开发项目,改组一批国有企业,培养一批煤化工专业人才。神马集团围绕提升传统业务的竞争力和产业转型,加快帘子布和工业丝、安全气囊丝、离子膜烧碱及PVC树脂、尼龙66盐等项目建设;中原大化围绕优化支农产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化肥、精细化工等项目建设步伐。
――重点产业改造提升专项。以提升安钢团集和洛玻集团主营业务的质量与技术水平为目标,调整产品结构,改造生产工艺,实现安全、节约、清洁生产。重点建设和改造安钢集的团热、冷轧薄板、大高炉操作系统优化技术和热连轧生产工艺技术产业化等项目,洛玻集团浮法玻璃、加工玻璃、功能玻璃等项目。
――现代装备制造专项。一拖集团和洛轴集团围绕产品结构调整,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先进、适用、可靠的技术装备,重点建设和改造重型载货车、大功率轮式拖拉机、大型工程机械、节能柴油机、高速铁路轴承、新型汽车单元化轴承、重大装备轴承、数控机床主轴轴承、精密轴承、军工轴承、低噪音轴承等项目。
――电子信息产品专项。安彩集团、洛硅集团围绕提升生产技术,稳定质量,扩大规模,节能降耗,重点建设和改造彩色玻壳、液晶玻璃基板、数字机顶盒、高纯多晶硅、大规模集成电路用单晶硅、FZ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用单晶硅材料及硅片加工、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等项目。
――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业发展专项。新郑国际机场、河南地铁总公司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机场航站楼改扩建、货运仓储、地方铁路等建设项目。省建投、省经开、省农开、郑粮市场、中原证券、中原信托、报业集团、影视集团,围绕发展第三产业,提高服务业技术含量,发展投资、证券、信托、商务服务、文化产业项目。
2.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以上6类建设和改造项目共300项,总投资2100亿元,“十一五”期间需完成投资1800亿元左右,此间企业自筹能力接近500亿元,可争取金融机构贷款1000-1100亿元,资金缺口部分通过争取国家和省专项资金、利用外资、上市和发行债券、增资扩股、产权出让和加速资产周转等途径筹集。项目全部达产运营后,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3000亿元,利税600亿元。
五、若干措施
(一)加强国资监管,完善运营体制
1.坚持推进政企分开
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建立起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认真执行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坚持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不行使政府社会公共管理职能,政府其他机构、部门不履行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仍与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保持行政隶属关系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应尽快脱钩。
2.确保出资人职责到位
省政府国资委根据省政府授权,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和行政法规,代表省政府依法履行省属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对出资企业行使国有股东权利,享有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对企业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管理,实现保值增值,维护所有者权益,推进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指导和推进企业改革和重组,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
3.完善国有资产运营体制
结合省管企业实际和国有资产监管需要,建立一批产业集团型、投资经营型、专业经营型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受省政府国资委委托,在明确职责和完善功能基础上,细化出资人与出资企业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关系,形成国有资产出资人、经营管理机构和企业财产权享有者三个层面的新型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体制框架,使企业与政府及其部门的隶属关系转变为与国有资产出资人的产权关系,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从体制上保证企业自主经营权得到落实。
4.推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
以产权交易市场和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为平台,建立起国有资本流动和有进有退机制。对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给予适当资本金、财税、土地、金融等优惠政策,鼓励其根据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方向,按照市场化、专业化和规范化要求,开展国有企业资产、债务和股权方面的整合、重组和托管等工作。国有企业之间的整合与重组,努力促成以划拨形式实现。通过资本流动,解决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产权结构调整难题。
5.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着手编制省管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缴国有资本金收益,收益部分用于企业改制、技术创新、规范公司治理、以及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等方面的支出。通过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全面把握企业资产运营情况,维护国有资产出资人收益权,规范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利益分配关系,促进收益合理分配,用经济手段引导和推动省管企业建立和完善面向市场的技术创新机制和科学管理机制。
(二)创新监管机制,实现科学治理
1.推动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依法制定和审批公司章程,指导和监督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确保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并通过合法途径参与重大问题决策。完善公司治理规则,制定规范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所有股东根据所享权利参与决策。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增强董事会决策能力,完善公司重大决策,选聘、评价、激励和监督经营者等职能。确保监事会独立履行职责,监督国家政策法规、公司章程、股东会重大决策贯彻落实,搞好财务控制。
2.加强重点环节监督管理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监管制度。以战略管理为基础,把握企业发展方向,规范投资行为,引导业务整合和资产重组,推动国有经济合理布局和结构调整。以产权管理为核心,优化企业资本结构。以财务监督为重点,落实企业财务决策、执行、监督责任,试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和聘任制;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对企业财务进行监控。以企业负责人管理为手段,促进建立健全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相适应的选人用人机制,加强党对省管企业的领导,贯彻出资人意图,实现省管企业经营管理的依法、民主和科学决策,使出资人职责和国有资产监管责任落到实处。
3.完善经营业绩考核办法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业绩观为指导,完善省管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办法,优化指标体系,规范考核程序,提高考核质量,引导企业处理好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关系,增长速度、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短期效益和中长期效益的关系,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的关系,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切实把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真正转移到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轨道上来。
4.强化和创新激励约束机制
开展年度和任期目标管理,依据企业运行绩效和贯彻出资人意图情况确定领导人薪酬和奖励,并与职工收入挂钩。积极稳妥推进要素参与分配试点,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做出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试行股权和期权激励制度,知识成果可按规定折价入股参与分配。在省管企业建立内部重大决策、财务控制、职工民主监督、企业法律顾问等方面的基础管理工作制度,加强自我约束。省政府国资委进一步完善重大事项报告、决策责任追究和监事会制度,规范企业领导人职务消费,强化外部监管。
(三)实施鼓励政策,振兴大型国企
1.鼓励发展重要产品和服务
对于符合我省发展现代农业、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服务业技术含量、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项目,给予专项资金、贷款贴息。符合国家支持中部崛起“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建设和改造项目,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推荐,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政府投资的各类项目,由财政部门、综合经济部门会同国资监管机构等部门共同推荐,优先选用省管企业的优质、节能、环保和名牌产品及服务,进一步树立省管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服务形象。
2.引导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鼓励省管企业对上市公司调整、重组和规范运作,增强再融资能力。通过配股、定向增发和发行可转换债券等形式,扩大融资规模。对省管企业的拟上市公司,积极协调相关扶植政策,组织开展业务指导,力争早日发行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管企业发行企业债券,进行直接融资,改善财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大力发展证券、信托、产权交易、创业投资等资本市场,为企业融资创造较好环境和有利条件。
3.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
严格落实国家和省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各项财政税收政策,加大技术开发投入所得税前抵扣力度。鼓励省管企业以存量资产为基础,以增资扩股形式吸引国内外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共同创办科研机构。加强企业负责人对企业自主创新的领导职责,加大科技投入和创新能力建设的考核力度,在规范科技投入范围的基础上,将用于自主创新项目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方面的部分科技投入视为业绩利润。
4.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
加快落实支持中部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政策,结合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对符合条件的老工业企业在增值税转型、厂矿大集体改革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支持煤炭企业加快经济转型,培育发展循环经济和接续产业,研究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产业援助机制。对重点资源枯竭型企业关闭破产、分离办社会职能、职工安置、沉陷区居民搬迁给予支持。
本规划是指导省管企业今后五年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要求,认真和有效实施本规划,对于深化我省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各省管企业要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本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省管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使省管企业在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进程中发挥积极影响和表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