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请登录注册

国企改革:从思想到制度

来源:新华网作者:山东新矿集团党委办公室
2008-11-14
打印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回顾30年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归结起来,就是思想的变化和制度的变革。

    30年来,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我们党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大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标志着对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刻诠释了思想与制度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意义。

    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30年来,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之中走出了一条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特色国企改革发展之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深刻变化,充分印证了传统产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向,深刻反映了现代企业改革发展的战略方向,也蕴含和展现着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

    思想改变世界,价值决定行为。思想的闸门一旦打开,传统思维一旦冲破,改革的洪流便势不可挡。改革开放彻底打破了长期束缚企业发展的思维定式,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到多元,从孤立到包容,呈现出市场化、社会化的基本特征,改革和创新,成为当代国企的鲜明特点。特别是伴随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从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群众标准,到“三个有利于”根本判断标准,直到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价值观”更加理性、更加坚定。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遵循“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规律,打破传统体制的制约枷锁,让“所有制”的内涵极大丰富。特别是“市场化”与“公有制”的有机结合,紧紧抓住现代产权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混合所有制、多元化发展的格局,极大的焕发了制度创新所迸发出来的激励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成长力”。

    实践证明:从思想到制度,一条是静脉,一条是动脉。始终跳跃着时代的脉搏和韵律,始终闪耀着量变与质变、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和基本原理,始终是社会文明进步、企业创新发展的两大本质要素。

    30年来,国企改革沿着市场化与公有制有机结合的轨道,从最早的放权让利,到今天的股份改制,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到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从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到强化国有资产监管,国有企业由传统走向新型。伴随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进程,国有企业制度建设实现了“三次飞跃”:

    一是在国有制的认识上,按照经济学的一般原理,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内容,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但是,在生产关系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同一所有制又可以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或实现形式。因为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生产关系及其实现形式也不断发展和变化,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同样,作为公有制重要组成部分的国有制及其实现形式,也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的。

    二是在股份制的认识上,股份制和股份公司的出现,早在1856年就被马克思预言为现代最不寻常的经济现象,其内在特性有助于公有制和市场经济二者的结合与统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二十七章中集中指出:股份制是“通向一种新的生产形式的单纯过度点。”随着国有企业出资人的到位、产权的清晰以及混合所有制、产权多元化,必将催生现代企业管理体制由传统集权向科学制衡的方向发展。

    三是在公司制的认识上,国有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中,前期实现了公司制的改革,但是,在发挥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主导力、影响力上,尤其需要深入探索,必须立足当代国企的实际,以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为中心,严格按照《公司法》和现代企业制度以及现代产权制度的规范运作,进行现代公司化的改造,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明确产权定位、产业梯次,加强企业管控体系建设。

    当前,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有经济要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实现传统产业、民族工业向现代产业、全球战略的蜕变成长,关键是进一步解放思想,从根本上转变传统思维方式。长期以来的思维定式已经成为今天制约解放思想最大的束缚,思维方式不转变,就会因循守旧,就会固步自封,就会用老眼光看新问题。转变发展方式,必须首先转变思维方式,要把转变思维方式作为推进新一轮思想解放的重点和难点,作为我们判断思想是否解放的重要标准、作为检验解放程度的本质体现。要始终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冲破既得利益牢笼,加快思维方式转变,按照先进生产力要求变革生产关系,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用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方法,管理和营运企业,在实践中解答好国有企业市场化与国际化转型和升级,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力、控制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多元化,国有资产的组织方式、实现形式等一系列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新的重大课题。

 

网站声明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教育培训中心 | 商务交流中心 | 国资研究 | 政策法规 | 数据中心 | 信息化

版权所有:红色传承教育官网 CopyRight©2013-2019 电话:400-876-0602

京ICP备160067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