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请登录注册

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推动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

来源:国资企业培训网作者:南京市国资委 副主任 张洪彩
2009-06-06
打印

    为贯彻党的十五、十六大精神,落实市委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富民强市、加快发展”的总体部署,解决国有企业长期存在的体制机制弊端, 2002初市委、市政府决定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率先对市属国有工业企业实施优化资本结构、理顺劳动关系、降低企业负债的“三联动”改革。2003年,全市城建、商贸、农口等系统国企产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2004年,全市各领域国有企业及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展开。截止2005年底,我市这一轮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的国企改革工作基本完成。目前,全市完成工业企业“三联动”改革324家,城建、商贸、农口等系统国企改制230家,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转企150家,14户国有上市公司已有13家实施股权分置改革。南钢、汽轮、720、772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成功引入了优强战略合作伙伴,实现了股权多元化和更高层次上的资源整合,进一步做强做大。约350家中小企业通过整体改制、购并重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吸纳了各类外来社会资本、企业经营层与技术管理骨干资本,真正转变经营机制,彻底放开搞活。170家企业实施关闭、破产,彻底淘汰退出,目前职工分流安置工作已基本到位,破产企业的司法程序大部分完成,困难企业进医保问题也已妥善解决。

    一、改革成效

    这一轮的产权制度改革,有效突破了长期制约我市国有工业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以及观念束缚,减轻了历史形成的国有企业人员、债务负担,进一步释放了企业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培育出一大批真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多元经济主体,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竟相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CEC、雨润集团、上海复星、美国德尔塔集团、香港永新光电、苏宁集团、安徽海螺、无锡威孚、深圳安远等一批知名国企、民企、外企相继入主我市国企改革,部分中小企业实施了经营层群体收购,极大优化了南京工业企业的资本构成。改革后的新企业注册资本总计67.3亿元,其中,吸引各类外来资本、经营层群体资本、保留国有资本的比重约为7:2:1。二是职工劳动关系基本理顺。323家“三联动”改革企业,涉及在册职工16.2万,其中:重新签订劳动合同7.9万人,托管人员7.2万人,解除、终止劳动关系1.1万人,这1.1万人大部分都是在原企业就已下岗的职工。与此同时,政府与社保部门搭台,广开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途径,重新安置上岗职工8000人。三是职工合法权益得到维护,真正成为改革的受益者。大量长期沉积的拖欠职工社保费、医药费、集资款、公积金等内债问题和矛盾得到了有效解决,改制后的新企业全部进入医保统筹,职工备用金的监管工作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新企业的职工收入普遍提高,福利待遇得到有效改善。改制后,2003年高齿公司在岗职工人均收入3.2万元, 04年近3.8万元,05年4.2万元;汽轮集团2004年在岗职工人均收入3.6万元,05年达4.3万元。四是职工思想观念发生根本转变。改革不仅调整了劳动关系,更重要的是促使职工的思想观念发生根本转变。改制后的企业员工既增添了压力,也激发了活力和动力,展现出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厚情感和勇于拼搏进取的全新精神面貌。五是企业债务负担有效减轻。“三联动”改革中共核销不良资产35亿元,同时通过捆绑打包、打折缩水等多种形式处理了一批银行债务,企业实际资产负债率从改制前超过100%,下降到改制后的60%左右。一批企业从沉重的历史负担中解脱出来,引入了优强合作伙伴和产业发展资金。六是新企业的体制、机制发生根本转变。通过改革,企业告别了建国以来一直延续的工厂制体制,新公司普遍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初步建立健全了法人治理结构,深入推进内部用人、用工和分配的三项制度改革,实施了精简机构,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按资和按劳分配相结合,收入适当向技术人员、销售人员与一线职工倾斜等新制度、新措施。七是各类人才拥有了施展才能的大舞台。无论经营管理层还是普通职工,无论操作工、技术员还是销售员,无论留在企业还是另谋发展,“三联动”改革为企业的各类人员都提供了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创造了一个人尽其才、各尽其能的广阔舞台与空间。八是资本优势得到进一步集聚。“三联动”改革加快优质国有资产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聚,向优秀的经营者集中,通过改革,带动了工业布局调整,向我市重点扶持的电子、石化、汽车、钢铁和机械装备、生物制药等支柱产业集聚。例如,南钢吸引复星16.5亿元投入钢铁行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CEC)与720、772完成战略重组后,拟进一步重组南京其它电子企业,并利用其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和资本资源,将南京打造成CEC的产业发展基地。九是改制企业呈现出产销两旺、效益大幅增长的好形势。通过“三联动”改革,一批优势企业走向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轨道,企业的竞争优势日渐显现。重组后的南钢,各项经济指标大幅提升,05年在上游产品涨价、钢材价格下跌的市场环境下,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完成销售收入219亿元,实现利润10.5亿元,分别为改制前02年的2.9和2.6倍;改制三年间完成的投资总额86亿元,几乎是南钢建厂至02年间所有投资的两倍。汽轮电机厂05年实现利润2.86亿元,相当于改制前02年的28倍,近期又制造完成了第一台国产9E燃汽轮机;05年实现工业产值22亿元,06年预计实现28亿元,实现了跨跃式发展。十是为大规划、大格局的城市建设拓展了空间,积累了财富。企业搬迁改造既是工业布局调整的需要,又是城市建设的需要。近几年来,高速齿轮、五洲制冷、江南光电、新一棉、南京制药厂、白敬宇制药厂等一大批改制企业实施搬迁改造,向机电、纺织等特色工业园区和开发区集中。既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又为城市改造拓展了空间,为城市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青山绿水、广场马路、高楼广厦,也凝结着国企改革的一份贡献。

    市委罗志军书记批示指出:国企“三联动”改革是“十五”南京改革的最大成果,为“十一五”及今后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主要做法

    1、妥善处理好国有经济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关系。四年来,我市始终按照正确的改革方向,坚持以产权制度为核心,大力推进产权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2002年我市国资、外资、民资对GDP的贡献比重为75:15:10,03年为65:20:15,04年为50:25:25,到05年这一结构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所占贡献比重进一步提高。在明确国有资本进退的导向上,注重审慎合理地把握好国有经济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关系,坚持从我市实际出发,审时度势地采取多种形式,大力推进国有资本有序进退、合理流动,在减少国有企业数量、降低国有资本在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比重的同时,不断壮大企业规模、提高国有资本在优势产业和基础性行业的集中度。据有关统计显示,2001年,我市共有国有企业703户,资产总额1033亿元,约81.7%的国有资本集中在机电、轻工等竞争性行业。至2005年末,国有企业总数下降到278户,与2001年同比减少60%;资产总额1662亿元,企业平均资产规模为5.8亿元/户,同比提高61%、287%;且国有资本主要集中在城市建设、市政公用等基础性、战略性领域,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比重下降为34%。

    2、妥善处理好加快改革与规范操作的关系。规范改革是确保改革健康稳定发展的生命线,只有依法规范的推进改革,才能达到以改革促发展的目的。在多年的改革实践中,我市坚持在探索中推进、在调整中规范,始终将规范改制程序作为推进改制的重中之重。在操作过程中,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坚持阳光操作,严格把好“五关”:一是严把资产审计评估关。明确企业改制的评估与审计由授权经营主体或企业主管部门聘请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评估结果必须在企业内部公示,接受职工监督,重大资产评估项目则实行专家会审;二是严把不良资产核销关。对企业改制中清查出的不良资产,均由企业行政、纪检、财务、技术等相关负责人共同鉴证,人人签字,承担相应责任;核销的不良资产一律在企业内部公示,实行账销案存、区别情况、分类管理,处置收入收为国有;三是严把民主决策和职工分流安置关。改制方案须经职工或职工代表大会审议,职工安置方案未经职工或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不得组织实施。在职工的分流安置问题上,坚持严格调整、有情操作;四是严把方案制订审批关。明确企业主管部门或授权经营公司是所属企业改制的责任主体,负责改制方案的制订;市振兴办、市改革办和相关部门注重程序,对方案严格进行论证和审批,重大项目均经市政府办公会审定;五是严把产权交易关。明确国有资产交易必须在南京产权交易中心进行,产权交易信息采用实名制发布;受让方选择采取集体评审、综合评分的方式进行。

    3、妥善处理好依法操作与不断创新的关系。改革工作极具探索性、挑战性,没有现成经验可循,必须在国家和省市政策框架内,依靠大胆的探索和创新的举措加快破除改革中的难题。多年来,我市改革工作既坚持依法规范,又不断创新思路,完善办法,精心运作,化解矛盾,切实解决好规范操作与大胆创新的关系,以创造性的工作完成改革任务。例如,在国有大企业改制上,不是一概而论,而是创新模式、一企一策、因企制宜;既有南钢与上海复星的国资、民资强强联合,也有720、772与CEC的地方与央企的战略重组,还有港口集团的主辅分离、推进上市。在规范产权交易方面,在国务院国资委尚未明确相关政策时,我市已先行制定出台了《南京市产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南京市产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在职工备用金监管方式上,在没有成熟的操作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下,市国资委等部门联手对300多家改制企业进行摸底调研,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工备用金监管工作的通知》,通过对职工备用金落实抵押担保、实行专项管理等有力措施,努力为维护职工长远利益构筑起牢固的保障线。

    4、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在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同时,我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将维护稳定放在改革工作的重要位置,在改革的重要环节上坚持让广大职工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定权;在落实职工根本利益上,坚持有情操作,积极稳妥地做好职工的身份转换和安置,并通过加强职工备用金监管、加快变现土地资产和推进职工进医保、社保等有力措施,切实维护职工权益。同时,对改革中的突发问题,认真落实稳定工作责任制,做到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市领导、市相关部门和产业集团负责人经常深入一线,直接面对职工,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将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这些措施有效维护了职工队伍和企业的稳定、社会的和谐,为改革的成功推进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经验体会

    1、得益于领导重视,把握大局,果敢决策,精心组织。国企改革工作自始至终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李源潮书记深入机电、轻工、化建、纺织、医药产业集团公司所属企业视察、调研,充分肯定了市属国有工业企业“三联动”改革做法,并作了重要指示;市领导罗志军、蒋宏坤、陈家宝、奚永明等多次深入改制企业,调查研究,现场办公,听取改革工作汇报,对改革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及时果断决策,专题研究确定改制企业重大资产重组项目;市人大、政协的领导多次深入企业调研,提出了一些有益于改革、稳定与发展的建设性意见。国企改革从政策制定到具体操作,从改制企业招商到重大项目落实,从企业改革前的准备到改革后的发展等,无不倾注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大量心血。南钢、720、772等一批重大重组项目,如果没有市委、市政府领导抢抓机遇、大力推进,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2、得益于部门配合,群策群力,风雨同舟,协同作战。国企改革工作政策性强,问题复杂,没有市振兴办、市改革办各成员单位的密切配合,改革就无法顺利推进。市振兴办、市改革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在时间服从质量的前提下,精心组织调度,分解落实改革目标任务,定期举行改革方案论证会;针对影响改革进程的重要问题,如资产处置、土地变现、职工劳动关系理顺、产权交易、工商登记等方面,加强与各成员单位协调,提高办事效率,为企业排忧解难,确保企业改革顺利推进。市劳动局针对理顺职工劳动关系的重点、难点问题,会同市振兴办调查研究,多次组织各产业集团讨论,数易其稿,出台了《关于市属国有工业企业在“三联动”改革中调整劳动关系有关问题的补充意见》,并严把职工备用金提留和职工安置方案关,保证劳动关系处置到位;市工商局领导亲自带领相关处室深入产业集团,指导、解决改制企业在工商注册过程中的遇到的疑难杂症;土地、房产、规划部门严把土地、房产处置关,确保改革政策落实到位;市国资部门严把资产处置关、不良资产核销关,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市总工会专门召开了“国企改革工会工作推进会”,为我市国有企业改革保驾护航;市监察局对改制过程全程监督,对职工反映的问题给予及时解决,确保改制的阳光操作。各成员单位通过强化服务型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优化国企改革的综合环境,保障了改革的顺利推进。

    3、得益于责任主体,勇担重任,攻坚克难,操作到位。

    国企改革明确以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或企业主管部门作为改革运作的责任主体,紧紧依托这一操作平台,将工作和责任落实到位。改革能顺利完成,关键在于操作平台充分发挥了改革责任主体的作用。在改革过程中,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或企业主管部门领导实行一把手责任制,亲自挂帅,加强组织,集中力量,制订措施,落实责任。例如机电产业集团组建了15人的改革工作小组,明确任务,强化责任,跟踪项目,坚持“四个贯彻始终”:把宣传教育贯彻企业改制的始终;把稳定队伍贯彻企业改制的始终;把依法规范运作贯彻企业改制的始终;把大胆开拓创新贯彻企业改制的始终。确保“三个保证”:保证质量;保证进度;保证稳定。轻工产业集团上下互动,内部联动,集团董事会每周召开一次改制专题会,研究、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抽调了8位有工作经验和能力的厂级领导,组成了合资并购、整体改制、破产、关闭托管四个专业运作组,全程跟踪协调企业改制工作。实践证明,依托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或企业主管部门为操作平台,不仅是推进改革的有效方式,也是确保改革质量的最佳途径。

    4、得益于政策配套,分类指导,有章可循,循序渐进。我市国企改革遵循一条基本思路:理论指导实践,凡事有章可循。构建了一个便于操作、较为完善的改革政策体系,指导改革深入推进。改革之初,我市出台了《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我市国有工业企业“三联动” 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宁委发[2002]16号)、《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宁委发[2003]21号文)等指导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针对各种新问题、新情况,我市坚持不断调整完善政策,又先后制定出台了60余个规范和完善改制工作的文件。在产权交易方面有《南京市产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宁政发[2003]85号)、《南京市产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宁国资办[2003]65号)等文件;在劳动关系调整方面有《关于市属国有工业企业在“三联动”改革中调整劳动关系有关问题的补充意见》(宁劳社[2003]15号)、《国有企业改制中职工劳动和社会保险关系的处理办法》(宁劳社[2003]20号)等;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方面有《关于防止和纠正工业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通知》(宁振办字[2004]016号)、《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解决市属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问题的意见》(宁政办发[2005]11号)等;在审计评估方面有《市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国有资产评估工作的通知》(宁政发[2003]26号)、《关于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工作中有关具体问题的通知》(宁国资办[2003]16号)等;在完善改革后续工作方面有《关于深化市属国有企业工业企业“三联动”改革工作的若干意见》(宁政发[2005]172号)、《关于进一步推进和规范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若干规定》(宁政发[2006]126号)等。

    5、得益于创造环境,营造氛围,舆论导向,形成合力。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带头解放思想,支持探索,鼓励创新,善待挫折,让一切有利于改革发展的新鲜思想充分活跃起来,为国企改革大力营造一个宽松、稳定的改革环境。一是坚持把调动企业广大干部、职工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作为推进改革的重要环节,通过广泛宣传,积极做好企业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二是坚持在改革中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体现绝大多数群众的意愿;三是针对改革中可能存在的不稳定因素,我们会同各部门和产业集团,深入企业与职工直接沟通,耐心疏导解决问题,维护职工队伍、企业和社会稳定;四是重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的作用,拿出一批改制后效益快速增长、发展态势良好的企业作为改革成功的范例向社会广泛发布,在社会激起强烈反响。通过这些措施,在全市形成了良好的改革氛围,为进一步推进改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6、得益于队伍过硬,把握政策,多谋善战,张弛有致。通过这一轮改革的洗礼,我们锻炼出一支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实的改革队伍,大家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排除干扰,克服困难,一着不让抓进程,环环紧扣抓落实,在改革中充分地发挥出中流砥柱的作用。两办各成员单位领导、业务部门负责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认定目标,百折不回;各操作平台以及改制企业的同志深入一线,及时了解企业情况,指导企业具体实施改革。改革得来的巨大成效凝聚着我们这支改革队伍不怕风险、勇于探索、无私奉献的精神和集体智慧。

    四、加快推进我市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我市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国企改革任务已基本完成,2006年之后的改革工作步入常规推进和后续完善阶段,我们继续探索创新,进一步规范和深化各项改制后续工作,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一是全面启动“三联动”改革检查验收工作。我们把检查验收的重点放在检查企业改制程序是否完备、资产处置是否规范、国有产权转让是否公开透明、职工是否得到妥善安置、金融债权是否落实、股权托管工作是否到位等。通过检查验收,推进各项改革工作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到位,对发现的违法违纪问题将依法严肃查处。二是进一步加强对职工备用金的监管工作。加大职工备用金不动产抵押登记工作力度,规范核减办法,确保职工备用金的安全性。三是加大对改制企业工商注册、土地房产过户等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积极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协调,有效衔接各项债权债务,尽快落实改制企业的法人主体地位和独立财产权。四是协调推进改制企业土地上市。牵头市国土、规划等部门,加快改革企业土地上市步伐,落实变现资金返还政策。

    同时,我们将工作重心从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层面上移,更加着重推进我市国有经济整体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基本思路:努力建立精简、协调、高效的国有资产组织构架,积极推动国有资本向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转移集中,向工业园区和大项目基地集聚成群,着力提升国有企业的资产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加强国有经济在一些重要行业和关键性领域的控制力。主要指标:争取到“十一五”期末,市属国有资产总量从现有的1698亿元,增加到3400亿元;所有者权益从现有的305亿元,增加到450亿元;营业收入从现有的515亿元,增加到950亿元;净资产收益率从现有的4%,提高到8%;国资委直管大企业(集团)重组减半,控制在10户左右;国有企业法人总数减半,控制在100户左右。为贯彻落实上述调整思路,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我们主要抓好以下五项重点工作:

    1、推动国有资本向重点行业集聚,并充分发挥其引领和带动作用。我们根据南京的实际情况,把国有资本重点投入到基础性产业、支柱性产业、先导性产业和优势领域,并积极引领和带动其它资本进入,努力培育壮大在全国有重要地位的大型企业集团,优化南京整个产业支撑体系:一是工业。通过国资本收益再投入、财政补助、帮助引进战略投资者及投资项目、融资服务等多种途径,发展壮大汽车、钢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软件等工业支柱性和先导性产业。机电产业集团积极利用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的有利时机,依托高齿、二机床、五洲制冷、汽轮机、日立产机、德尔塔余热锅炉等大项目,重点发展大型燃汽轮机转子国产化项目、风电齿轮等现代装备业,将资源集中到几个主要核心产品上,通过技术提升和市场开拓,争创国家级名牌。轻纺产业集团要重点发展化纤、印染后整理、汽车及工业用面料、玻璃器皿、饮料、造纸等六大产品系列。化建产业集团要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精细化工和新材料等拳头产品。医药产业集团要在脉络宁、排石冲剂等传统产品的基础上加快新药研制和开发。二是基础建设行业。主要包括地铁、桥梁、公路、港口、市政公用设施等。我市原有国资、城建、交通、土地储备中心四大平台,现在河西国资经营公司已独立出来,形成五个运作平台。我们进一步加强这五个平台的自身建设,提升投融资能力和项目运作水平,通过市场化运作和国有资本的引领带动作用,加速地铁二号线、长江四桥、绕城公路等交通重点项目的建设,加快浦口、新港、仙林、化工园、河西等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以港口集团为平台,充分利用200多公里的长江黄金水岸资源,拟10年投资60个亿,建设三大港区和29个码头,重点开发建设龙潭港,将南京打造为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三是文化卫生领域。积极探索广播电视、报业、医院、教育等领域的产业化模式,加强行政事业领域可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企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另外,在国有资本重点进入以上领域的同时,我们还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引领作用,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适当持有金融、物流、商贸等城市服务性产业的国有股权。其中,着重发展王家湾等物流中心,打造以南京商业银行为重点的城市金融品牌。

    2、在更高层面上进行资源整合,推动大企业战略重组。对具有一定产业、规模和技术优势的企业,我们着眼于同行业最高水平、全球行业最强企业以及国际产业和资本转移的最新动向,加强合资合作,尽快使企业的体量和能级有一个大的提升。港口集团拟利用长江岸线资源,吸引国内大型航运、物流集团进行战略合作。对一部分资源存量较大、运作手段不足、低效益运行的企业、集团,将加大资源整合的力度。在实施资源整合和企业重组过程中,我们按照成熟一个、操作一个的思路,整体规划,兼顾稳定,分步实施,和谐推进。

    3、推进工业企业向园区转移集中,形成产业集群和集聚效应。我们充分利用环保搬迁和都市工业园政策,依托现有工业园区平台和重大项目建设,抢抓滨江、雨花等经济开发区升格扩园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市区国有工业企业向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集中,带动和吸引其它所有制企业进入园区发展,形成产业集群,释放集聚效应。一是加大力度推进化纤股份搬迁改造,纺织热电公司、印染装饰总厂污染治理搬迁等项目开工;抓紧解决好二机床搬迁、华舜铝轮毂、起重机械总厂搬迁、法伯尔粘胶长丝等重点续建项目的建设问题;尽快实施741、898、734等电子企业搬迁改造,协调推进CEC在南京的产业基地规划建设。二是加强机电、纺织等现有工业园区建设,积极招商引资,进一步提高软硬件水平,扩大园区生产规模,增强园区经济发展实力,打造优势品牌。同时,积极与开发区开展战略合作,集中利用有效地块,统一规划,有效地为进园企业降低成本。三是长江电子、华电集团等具备条件的工业企业,在主业搬迁的同时,老厂区进行翻新改造,积极招商,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园等都市工业。四是通过这种工业布局调整,形成聚集效应,延伸产业链。轻纺产业集团将围绕兰精项目,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跟进;机电产业集团以数控机床、高精齿轮和汽轮机为核心产品,大力发展上游零部件和下游装备产业;化建产业集团围绕汽车产业,进一步发展轮胎、轮毂等汽车零部件产业;医药产业集团在医疗器械、化学合成原料和新型原辅材料的制造等方面,加快产业扩张延伸。

    4、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缩短管理链条。09年,我们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市国资委出资企业清理整合内部资源工作的意见》。我们将严格按照其中的有关规定,加快理顺管理体制,以三级为限压缩企业管理层级,提高监管效率,形成主业突出、资本清晰、层次精干、幅度合理的扁平化集团管理结构。对新设立的企业,要严守规定、严格程序、规范运作。同时,结合新《公司法》的实施,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网站声明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教育培训中心 | 商务交流中心 | 国资研究 | 政策法规 | 数据中心 | 信息化

版权所有:红色传承教育官网 CopyRight©2013-2019 电话:400-876-0602

京ICP备160067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