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进程中,中小企业所占的比重往往是比较大的,一个国家的经济稳定和持续增长离不开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稳定经济、吸纳就业等方面都起到特殊的作用。而一些行业巨头,也通常是由小企业发展而来,往往都是通过兼并重组等手段走向集中的。
在当前的全球化竞争中,总体来看,我国的企业规模偏小,行业集中度较低,在很大程度上缺少国际竞争中的话语权。从全球市场的角度看,要增强我国整体竞争实力,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发展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必须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我国中小企业走向集中的发展过程与美国相比虽然相去甚远,但探求美国企业的集中模式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兼并整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企业兼并
我国企业兼并产生于1984年,经过20多年发展,企业兼并对于我国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场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在当前国有企业兼并重组浪潮中,国有经济兼并重组的实现,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行政化的手段来实现的,从而达到扩大企业规模的效果。
而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大多数学者不赞同采用行政化的手段强行进行企业兼并重组,都强调在我国当前市场化的经济环境中,采用依靠市场手段,加强竞争,通过市场竞争来做到优胜劣汰,让企业遵循市场规律来进行重组。
当今国际社会,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纷纷通过强强兼并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国外跨国公司大量涌入我国市场,这迫使我国大型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除了个别行业外,我国其他行业的最大企业几乎没有一家能达到同类行业国际最大企业规模的10%。因此,从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角度看,市场化的强强联合,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美国的五次兼并潮
纵观美国企业兼并浪潮的始末,其中有很多规律可以让国内企业借鉴参考,我国企业的集中过程,虽然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造就的,但也是市场需要的结果。
美国第一次企业兼并浪潮发生在1870年至1904年期间,在这次兼并浪潮中,美国企业兼并模式以多个中小企业合并成一个大企业的弱弱型兼并为主。据美国学者纳尔逊的计算,1885年至1904年,在被兼并的公司中,数家中小公司合并成一家大公司的兼并占83.5%,其中5家以上企业合并为一家企业的兼并至少占75%,10家以上企业合并为一家企业的兼并占26%。
美国第二次企业兼并发生在1916年至1930年,在这次兼并浪潮中,美国企业兼并模式以强弱型兼并为主、弱弱型和强强型兼并为辅。美国学者纳尔逊的研究表明,在这次兼并浪潮的初期,大公司兼并小公司、数家中小公司间的兼并占全部兼并总量的比重分别为65.5%和34.5%,到这次兼并浪潮的高潮期,这一比重分别达到76%和24%。
美国第三次兼并浪潮发生在1951年至1971年,在这次兼并浪潮中,美国企业兼并模式以强强兼并为主、强弱兼并为辅。据美国参议院反托拉斯和垄断小组委员会的一份报告显示,1951年至1968年间,美国最大的1000家公司中有近1/3被兼并,其中一半以上是被最大的200家公司所兼并,1950年最大的200家公司到1968年有27家被兼并。
美国第四次兼并浪潮发生于1975年至1990年期间,在这次兼并浪潮中,美国企业兼并模式以强强兼并为主,巨型企业兼并事件增多。
进入90年代之后,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美国开始了新一轮的企业兼并浪潮。这一次兼并在规模和数量上都超出历史最高水平,而且具有强强兼并、战略兼并、以信息化为主导等新特点。
市场化驱动
美国经济发展到目前这种阶段,全球扩张的需要和经济竞争加剧的要求,都让企业必须通过兼并以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实现规模经济,美国企业的兼并浪潮从多方面提升了美国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了产业重组,并有利于加强美国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的兼并重组有很明显的特点,美国企业的兼并总资产不断提高,兼并盛行,单个企业兼并资产的规模更是空前。90年代以后,美国企业大规模、甚至超级规模的企业兼并经常出现,大企业之间的强强兼并占据了整个兼并的主导地位。
自1993年起,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保持在两位数的发展水平,投资净流入更是逐年增加。有关资料显示,1997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90%是兼并方式进行的,1998年美国跨国兼并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占到外国对美直接投资的90%以上,高于1993年至1997年间82%至87%的历史水平。兼并成为美国跨国投资的最主要方式。跨国兼并的绝对优势一方面是美国推行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美国企业以兼并应对全球竞争的战略调整。
纵观美国企业的兼并历程,不难看出,整个美国企业由小做大的历程是在市场化竞争的环境中通过优胜劣汰来实现的,无论是国内的行业内兼并还是涉及国外的跨过兼并扩张,都是在资本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通过正常的市场化竞争来推动企业重组。
总体来讲,对比美国企业的兼并扩大的历程,对我国企业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对比作用和借鉴意义。
美国钢铁企业重组的启示
有相关的数据显示,当前在国外的钢铁企业,美国前四家钢铁企业占全国钢铁生产的比例约61%,日本前四家占到全国生产的75%,2009年,而我国前五家钢铁生产企业仅占到全国的29.06%。很明显,我国钢铁企业的生产并没有过高的集中度,这对我国钢铁企业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方向提出挑战。
以钢铁企业为例,美国钢铁企业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兼并过程,由小企业的组合逐渐发展中壮大。
19世纪80年代初,美国钢铁企业多是一些独立生产的小型企业。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需要建设大型钢铁工厂,所需建设和运营资金已达到个别企业无法独自承担的地步,从而推动了许多小型钢铁企业走向联合,用钢铁联合企业模式取代自立门户的小规模生产经营模式。
1890年,卡内基公司通过兼并和吸收的方式,与几家钢铁企业组成了新型钢铁联合企业——卡内基钢铁公司。同年,国家钢铁公司等大型钢铁企业先后成立。
1901年,多家大型钢铁企业进行重组,成立了美国钢铁公司,该公司资产达14亿美元,前后11年里共有785家中小钢铁企业最终被重组到美国钢铁公司当中。
在整个美国钢铁企业重组的过程中,企业重组首先是资本的重组,其次是实现单体工厂的规模经济。受技术、设备条件的制约,单个企业必须通过联合,才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回望我国的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低是我国钢铁行业长期以来面临的问题,由于产业集中度过低,大量不符合环保和技术要求的小钢厂四处丛生,既给环境造成了巨大威胁,又扰乱了钢材市场秩序,还使我国钢铁企业在进行铁矿石谈判时难以做到一致对外。
近年来,我国钢铁企业加快了兼并重组步伐,以努力提高产业集中度。2008年,山东钢铁集团与中国最大的私营钢铁公司日照钢铁控股集团签订了重组意向书,韶钢组建广东钢铁集团,武钢联手柳钢组建广西钢铁集团。2009年,鞍本与攀钢、东北特钢联合重组,宝钢与包钢、宁波钢铁跨地区重组等,这些都是当前我国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典型案例。
虽然,我国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所有权不同归属,盲目兼并重组现象严重,推动兼并重组的内动力不强等种种原因,使得中国的钢铁业在兼并重组过程中可能要遇到不少困难。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再谈及我国的钢铁企业时曾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快钢铁企业兼并联合重组,优化组织结构,努力实现由大变强。
罗冰生指出,“十二五”期间,钢铁行业联合重组的重点将是企业产业化的横向整合和纵向整合:“横向整合就是以大型优势企业为主,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充分发挥规模优势,在集团内部发挥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和生产力的深度合理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