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工业所面临的转型升级已不是该不该“转”、要不要“转”的问题,而是如何深刻地“转”,科学地“转”——
在北京中科筑诚建材科技有限公司的院子里,董事长卢文成燃起一堆火,为记者演示他们公司的墙体保温材料是难以燃烧的。“现在市场上A级墙体保温材料供不应求,而我们45天就可以上马一条生产线。但我们不会盲目扩大产能,而是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新材料上,这才是整个产业链的高端。”卢文成告诉记者。
在湖南红太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光伏装备生产线上,总经理童晖指着一套套装备说:“我们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伏装备,想生产光伏电池拉一套装备就是一条生产线。但是我们不能盲目扩大产能,在生产中不断提升装备和工艺的技术水平,才是我们发展的重点。”
这些企业的做法,与国务院日前发布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的要求不谋而合。那就是我国工业发展的着力点已经不在于追求更高的增速,而在于正确处理好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大关系,我国工业已进入到必须以转型升级促进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
“十一五”期间,我国工业总体上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4.8%。工业结构调整也取得重大进展,重点行业先进产能比重快速提高,淘汰的落后产能占全部落后产能的50%左右。节能减排工作积极推进,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6%,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6.7%,工业化学需氧量及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7%和15%。五年中,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累计节能近4亿吨标准煤,对全社会节能贡献超过60%。这些都为下一步工业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基础。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工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既有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深刻影响,也有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的紧迫要求。发展中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发展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内部结构不合理,能源资源约束强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加快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那么,具体来说转型升级要向哪里转呢?
向内涵发展转型。我国工业已建立起符合国情的门类齐全、体系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业大国。但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率仅为26.6%左右,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因此,“十二五”要在继续保持工业平稳较快增长的基础上,以提高工业附加值水平为突破口,全面优化要素投入结构和供给结构,改善和提升我国工业整体素质,加快推动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向创新驱动转型。在目前的国际产业分工中,我国制造业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十二五”时期,必须加快调整要素投入结构,在继续发挥原有比较优势基础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高素质人力资源和管理创新转变。要努力突破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跃升,加快推动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
向绿色低碳转型。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必须坚持绿色低碳发展,促进形成少消耗、可循环、低排放、可持续的产业结构、运行方式和消费模式。要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推广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快推动资源利用方式向绿色低碳、清洁安全转变。
向智能制造转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面临的独特机遇。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生产方式变革,网络制造、智能制造等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方向。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化在转型升级中的牵引作用,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加快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
向服务化发展转型。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还不发达,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较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20%。同时,我国制造业服务化仍处起步阶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要大力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服务型制造,不断提升对全球价值链的掌控能力及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服务支撑能力。
业内人士指出,可以说,《规划》是指导“十二五”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行动指南。在此指引下,我们要把工业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基础上,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工业强国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