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请登录注册

统筹城乡,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来源:《文汇报》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2012-03-19
打印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缩小城乡差别、改善人居环境的迫切需要,有助于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城镇建设与市场化工业化产业发展良性互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之路。

  落实“差别化”理念

  第一,城镇化发展模式有外源型、内源型、中心地型发展模式之分,各地发展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多途径、多举措地来实现,既可如苏南城镇化中尝试走社区政府推动的内源型发展之路,也可像温州一样自下而上,靠家庭经济和商品市场推动小城镇的发展;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发展,既可同步,也可超前。

  第二,城镇战略定位要依据资源禀赋、历史基础等条件,依然可以保留农业和制造业。

  第三,根据农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传统,尊重和保护农村民风民俗,建设一种既有现代工业文明因素,又保存优秀传统文化印记的“田园式”新农村。树立区域城乡品牌特色,如旅游大镇、物流大镇、文化大镇、农业大镇、陶瓷大镇、化肥大镇和食品大镇等等。第四,实行“工业拉动”战略,既可进行横向并购的水平型分工协作,也可采用垂直分工协作。

  “以城带乡”

  第一,用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来控制城乡土地的使用(如法国土地使用计划一直订到村镇的每一块土地,其用途不得随意更改),使城乡发展相互衔接,防止城市无限制地占有土地,保护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同时,要逐渐形成规范和完善的规划建设信息披露制度、项目公布制度、建设听证制度、申述复议制度。

  第二,把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认真实施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积极稳妥地开展乡镇合并和迁村并点,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农村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和商品集散的中心,把中心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成为城镇化居民点,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小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同时,加强政府的全程监管。

  第三,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新农村、农村社区建设提供制度和机制上的保障。在财政、金融、产业等政策制定上更多考虑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结对共建,将城市社区建设、管理、发展的宝贵经验向农村辐射。

  第四,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力度,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

  “以工补农”

  第一,试点先行,以产业资本引入农业经济为突破口,发展农村规模经济。允许投资者通过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成片开发经营规模农业和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和创意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科技中介业等。允许经营者在规模经济基础上,试办民营农场。

  第二,推进农业现代化、科技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力。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同时,大力发展“低碳农业”。

  第三,坚持“以工哺农、以工强农、以工惠农”的理念,以工业经济优势弥补农业经济的不足。通过“产加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推动农业与加工业、服务业等联动发展,创造条件让农民分享农业产业链延伸的附加值,促进城乡产业分工与协作。鼓励城市工业、服务性企业向广大农村地区拓展业务。

  落实“等值化”理念

  要以社会事业资源联动共享为重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首先,通过对几大综配区或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总结统筹城乡的养老、医疗保障制度的经验与教训,逐步扩大范围,最终实现城乡等值化发展。其次,除基础教育外,还要通过政府和私营企业同时参与的方式,形成分层次、有重点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同时,扩大农村与大专院校结对共建,将农村建设成为大专院校的实践教育基地。再次,完善农民工外出务工服务体系,保障农民工权益。

  落实“文化繁荣”理念

  第一,充分挖掘民俗文化、特色文化,整合文化资源,加快建设地域特色鲜明、产业优势明显的文化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加快推动文化与经济、科技、旅游、教育等方面的融合与互动,不断催生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升级,拓展文化产业空间。

  第二,根据农民文化消费的需求,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惠民工程和乡村文化活动,保障农村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的免费开放和其他公益性文化设施的正常运转。

  第三,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转变乡村小农经济思想意识,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新市民。重点要加强农民工的市民化建设。农民工是我国城镇化的重要推动者,是开放意识、市场观念、新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传播者,在注重综合素质提升的过程中,选择某一方面进行有效的突破,以点带面进行,如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班,通过文娱、健身等活动提高市民公共礼仪教育;要不断提高其市民文化素养,增强城市意识、法治意识。

  第四,要加大文化市场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和监管,抓好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引导群众自觉抵制封建迷信文化的侵蚀,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农村文化阵地。

 

网站声明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教育培训中心 | 商务交流中心 | 国资研究 | 政策法规 | 数据中心 | 信息化

版权所有:红色传承教育官网 CopyRight©2013-2019 电话:400-876-0602

京ICP备160067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