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去年年底中国民生银行行长洪崎那段著名讲话以来,银行业高利润的形象已深入人心。洪崎是这么说的:“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那么高,所以我们有时候利润太高了,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
自曝家底显然并非明智行为,但并不是没有洪崎说出来社会就不了解银行业这几年的情况。全国“两会”以来,尤其是前几天政协经济组讨论会上,各大行高管纷纷吐槽,声明银行并无高利润。从策略上说,银行高管辩解跟某些著名央企年终哭穷一个道理。不过,这对于消解银行业的垄断暴利形象恐怕毫无作用。倒是央行行长周小川在3月12日记者招待会上说得颇为中肯,他认为“银行暴利”说法有些过分,银行业去年的利润整体较高主要跟经济周期有关系。
什么叫与经济周期有关系?就是说银行业利润高低同样有一个周期。有人将银行利润主要归结于利息差,目前存贷款3%左右的利息差的确相对国际标准较高,但如果将原因仅仅归结于此就是不了解银行业。实际上,利息差大并不必然赚钱。亚洲金融危机时,银行利息差比现在高多了,但银行业普遍不景气,原因在于利息差再高也需要有可以贷款的资本金和贷款对象。如果没有充足资本金,如果实体经济一片凋敝,企业无力贷款,呆账坏账剧增,银行业同样要过苦日子。这几年银行的好日子主要受益于2009年以来的经济形势,国家加大投资,房地产和大型央企扩张较快,银行业总体资产规模和利润增长速率都随之赶上。但这种情况的确如同周小川行长所说,与经济周期有关。不少专家就预测,接下来几年,各大行均面临资本金不足以及可能的坏账,利润率应该不会像现在这么高。
可以确认一点,银行业的高利润率的确不像民间形容的那样,能够和某些“石油烟草垄断国企”相比,只不过是近两年的行情比较好。实际上,中国金融业的整体开放趋势和改革力度要远远大于其他垄断领域,银行业整体服务质量的提高让人们看到了中国银行业的进步。但为什么人们对银行业的高利润颇有非议呢?几乎所有国家的银行业利润和从业人员报酬相对其他行业都比较高,为什么人们偏偏对中国银行业经常很有意见?很简单,因为银行的进步还不够好。从企业来说,银行普遍偏重于大型国企,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难已是公认难题,从个人来说,某些繁杂的手续费,霸王条款,不成熟就推出的理财产品,都让人们对银行服务质量不甚满意。而这些,归根到底与银行业整体的改革不够大有关系。不可否认,中国金融改革是国家一路保驾护航走过来的,很多遗留问题还没有解决,很多改革措施尚未推进,难怪人们对银行业还有“类垄断国企”的刻板印象。
要改变银行业的整体形象,靠的显然不是那些高管无力的辩解,而是能否继续推进银行业改革。银行业当然可以赚取高利润,但是要真正靠自己的服务去赚到,才能让大家心服口服。只有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和个人生活,银行业才能获得自己发展的持续动力,反过来说,一旦整体的经济系统性地出现风险,银行想独善其身也不可能,高利润局面也不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