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资本主义经济的虚拟化和金融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金融部门相对于实体经济部门日益膨胀,利润的来源越来越以虚拟经济为主,金融资本无论在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都占据了主导地位。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正呈现出经济加速金融化、金融日益虚拟化、实体经济空壳化、日常消费借贷化、国家走向债务化、人民大众贫困化等六大趋势。
经济加速金融化。一是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幅上升,金融资本在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和利润总额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仅40年间,这一比重就增长了19倍;二是实体经济部门的金融化,随着实体经济的资本利润率下降,面对激烈竞争,实体经济部门不得不把利润的一部分投向金融领域,导致金融资本的急剧膨胀。三是制造业就业人数的严重减少和以金融为核心的服务业就业人数的逐步提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金融资本虚拟化。一是金融资产的运作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2007年全球外汇市场的日均交易量达到了史无前例的3.2万亿美元。由于这些交易是在没有任何贸易基础和生产背景的情况下发生的,交易的目的完全是为了获得资本的利润,故这样的交易数量越大,风险也就越高。二是金融资产迅速膨胀。过去20多年里,银行业、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金融资产迅速膨胀,全球金融资产与GDP的比例,从1倍增长到2倍用了13年,从2倍增长到3倍用了10年,从3倍增长到4倍仅用了4年。三是金融衍生品恶性泛滥。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10年,在金融自由化浪潮的推动下,再加上金融监管的放松,全球衍生品市场保持着迅猛发展的势头,规模达到了历史新高。
实体经济空心化。虚拟经济的核心是资本的信用化,从而又进一步发展到资本的金融化。而正是这一过程,造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实体经济日益空心化,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呈现“倒金字塔”的状态。 “倒金字塔”经济结构的第一层和第二层是实体经济,第三层是债券、股票和商品期货等基础性虚拟经济,最顶层是金融衍生品之类的纯粹虚拟经济。支撑庞大国民经济部门的是微小的物质生产部门。“倒金字塔”结构预示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一有风吹草动,整个经济结构的大厦就会发生动摇。
日常消费借贷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在这一基本矛盾的支配下,一方面,生产呈无限扩大的趋势,物资的供给无限增长;另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限制,人民群众日益贫困化,他们的社会购买力跟不上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导致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周期性地发生。为了缓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金融垄断资本的主导和推动下,在美国逐步形成了一种“负债消费模式”,即普通民众靠借贷维持日常生活消费。从1971年到2007年的36年间,美国民众的消费信贷从1200亿美元激增至2.5万亿美元,增加了近20倍。加上11.5万亿美元的住房债务,超过了美国当年GDP的总量,平均每个美国人负债近5万美元。
国家运行债务化。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民众靠借债维持日常生计,而且国家和政府也靠举债维持日常运转。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发生债务危机。先是冰岛、爱尔兰,后是希腊、葡萄牙等。希腊已经爆发了两次债务危机。与希腊、葡萄牙等国一样,美国政府多年来也是入不敷出,靠借债维持。随着美国贸易逆差的持续扩大、军费开支的不断飙升,美国的国债也一路走高,国债上限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美国的基本做法仍然是“以债养债”,即借新债还旧债;美国仍然不可能出现大幅约束行政、军费支出的意愿和决心,仍然不会改变举债消费的传统。因此,至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美国的债务会继续增加,且幅度会越来越大。
人民大众贫困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虚拟化和金融化必然带来劳动人民的贫困化。为了维持金融资产膨胀、避免经济泡沫破裂,金融寡头不断地催生永无止境的资金需求。这就要求提高剥削水平,不断增大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差距,从而造成劳动人民的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20世纪60年代末,资产阶级发动了一场挤压工人阶级利益、提高利润的运动,结果使不平等持续增加,工资在GDP中的份额急剧下降。尽管这一时期利润水平和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但以1982年的美元价值衡量,美国非农业工人的实际工资从1972年的最高每小时8.99美元下降到2006年的8.24美元。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政府干预把危机成本转嫁给最底层的社会公众。只要人民群众处于贫困化状态,周期性产生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就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