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请登录注册

企业转型升级要有新思路

来源:《经济日报》
2012-04-17
打印

    编者按: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依然严峻复杂,保持国有企业平稳较快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在新的发展阶段,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有什么新思路、新打算?近年来,山东中矿集团在企业改革发展、转型升级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其经验值得研究。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面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艰巨任务,国有企业内外部发展环境面临着重大变化。面对新挑战,山东中矿集团通过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成功探索“创新观念抓关键,锻造队伍聚核心,科学管理保稳定,技术提升促创新,结构转型谋发展”的发展经验,使企业得到质的发展和飞跃。经过改革重组,中矿集团实现快速发展与效益提升,累计自产黄金152.09万两,冶炼成品金460.45万两,完成工业总产值194.82亿元,销售收入214.85亿元,工业增加值100.27亿元,实现利润70.02亿元,从中国黄金亏损老大转变为中国黄金行业效益第一的龙头企业;与此同时,企业转型发展取得较大进展,已初步形成了以黄金为主、延伸产业链条、发展黄金主题的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为特色的资源型企业多元化发展格局。

  中矿集团的改革发展证明,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是中矿集团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

  □ 对于资源型企业而言,既然资源禀赋不可改变,发展阶段不可逾越,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战略层面进行转型升级。

  资源型企业转型是世界性难题。中矿集团与其他资源型企业一样,面临着资源枯竭、产业单一、抗风险能力弱等制约企业持续发展的因素。近年来,中矿集团抓住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发展机遇,全面打响转型发展攻坚战,大力实施以“做强黄金主业、拉长产业链条、发展接续产业”的转型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新型产业,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有几条经验值得总结:

  一个是立足主业拉长产业链,培育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中矿集团在黄金远期交易、黄金期货交易的基础上,通过会员交易平台参与了黄金延期交易。为把风险控制在最小限度,中矿集团坚持以套期保值为基本目标,与多家期货公司、证券市场对接,资本运作、财务收入再次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保证了全年效益目标的实现。此外,按照“以金兴工、两翼齐飞、多元发展”的思路,中矿集团将项目建设作为企业长远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精心筹划,合力推进。在黄金主业和非金产业两大领域,同时实施“三大金矿深部探矿开拓”、“黄金旅游开发”等14个项目,初步构筑了以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为特色的多元发展格局。其中,投资7.8亿元的中国黄金实景博览苑是国内规模最大、现代化元素最多、功能最全的黄金主题旅游景点,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国家“AAA级景区”。

  另一个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向多元协同发展转变。近年来,中矿集团在构建黄金产业的接续替代体系,实现由单一经济向复合经济转变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地面非金项目进展迅速。中矿集团围绕“地下一半、地上一半”的产业布局目标,积极实施黄金产业的转型;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努力打造多元化、高端化、可持续发展的“转型中矿”,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

  □ 技术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企业的重要竞争力。

  中矿集团在改革发展中,始终坚持技术领先战略,以技术创新抢占行业制高点。作为全国黄金行业地下脉金采选能力最大的企业,中矿集团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战略性任务,不断增加科技投入,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

  一是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推动技术进步。在创新体制上,中矿集团建立了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公司每月向各科技攻关小组下达攻关计划,每季度评选一次优秀成果,重奖科技创新突出贡献人员。同时,与多所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广泛合作,通过“借智借脑”抢占行业科技的制高点。此外,中矿集团瞄准生产环节中的污染源,每年投入巨资用于环保科技创新,使采选氰冶生产全过程实现了“吃干榨净”,改善了环境质量,保证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十一五”时期,公司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拥有“湿法冶炼”等国家发明专利8项;目前,公司拥有全行业最深的开采竖井、全行业最大的单体黄金选矿厂、全行业最早的多元素回收车间、全行业最大的氰化车间,矿山科技含量和科技对效益的贡献率逐年提高。

  二是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促进资源循环生态利用。从2001年起,中矿集团与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合作,全面启动了黄金矿山生态工业及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该项目以构建黄金矿山生态工业及循环经济链网体系为目标,按照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特征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首次对黄金矿山采矿、选矿、氰化、冶炼的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关键技术进行了集成创新及工艺优化改造,获得了安全高效低损采矿、资源综合利用等创新性技术成果,实现了绿色高效采矿、生态化冶炼、“三废”的减量化与资源化等,促进了企业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2002年,中矿集团总投资3500万元的北截金矿多元素回收车间建成投产,目前年处理氰渣25万吨,回收铜金属878吨,铅金属559吨,锌金属659吨,氰化钠57.02吨,年创造经济效益8000多万元,被评为“山东省资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享受免税政策支持;2010年,中矿集团《黄金矿山循环经济及生态工业关键技术集成研究》项目分别通过了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环境保护实用技术示范工程现场评审,对全国黄金矿山循环经济建设有重要参考作用。

   (三)

  □ 科学管理是企业发展的保证,文化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中矿集团改革发展的重要经验之一。

  一方面,中矿集团用科学理念打造企业管理法宝。“科学决策、科学技术、科学文化”三大科学理念,是中矿集团企业管理的精髓所在,从重组之初到跨越发展,自始至终贯穿并引领着中矿集团的发展。“科学决策”,就是要以科学的态度,为企业确立健康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10年改革发展,中矿集团始终坚持“企业增值才是发展”、“不求行业规模最大、但求发展状态最佳”的发展思路,保持了科学的发展规划。“科学技术”,就是全力加强企业科技研发,以领先的技术水平,抢占企业发展制高点。“科学管理”,就是通过建立独具特色、催人奋进的企业文化,统一企业职工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最大化激发企业干部职工的工作激情。此外,中矿集团还建立了“岗位责任制、人事动态管理、特殊事项奖惩”三大激励机制和“军事化管理、‘日考核、月评估’、诚信档案管理”三大约束机制,促使干部职工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实现了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的转变,达到了良好的管理效果。

  另一方面,中矿集团坚持用精神文化引导思维观念,用制度文化规范言论行动,用物质文化点燃激情活力,用发展成果唤起理想信念,企业管理实现了由情感管理、经验管理、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的跨越。在企业重组初期,面对人心涣散、人心思变的现状,中矿集团提出“企业扭亏,思想先扭亏”、“大私为公,有私奉献,抢抓机遇,发展自己”等创新观念,通过思想教育、学习培训等方式,使企业职工从认同到认知,从理论到实践,逐步成为具有中矿集团特色的企业文化,也成为中矿集团改革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此外,公司领导坚持“视权力为责任,视事业为生命,视文化为灵魂”的领导理念,以培养人、造就人为目标,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加大企业文化理念的灌输力度,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着力塑造员工队伍高昂的精神风貌、一流的工作状态、优秀的职业操守和良好的文明素养,从而营造了风清气正的生产经营环境。

  (四)

  □ 国企改革的灵魂在于科学发展,一个是制度改革,一个是技术创新。

  企业改革成功,不但要经济效益好,更要社会效益好。山东中矿集团以市场为导向,严格遵循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通过转型发展、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等推动了企业发展,并锻造出一支极具有战斗力和创新力的领导团队,引领企业实现从濒临破产到快速发展的辉煌转变。中矿集团10年转型发展的成功实践,不仅为新时期我国黄金产业的创新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有利于我国资源型国有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增长。

  一是国企改革发展成功的关键在于创新发展道路。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国民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必须走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近年来,中矿集团不论是在矿业体制、管理模式、生产规模还是开采技术上,都做了彻头彻尾的改革创新,成功探索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国有企业改革之路。

  二是实现企业转型发展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资源型企业转型要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从资源开发转为绿色发展,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中矿集团在转型发展中,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掘金循环经济”,既保护了环境,又从矿产废渣中回收了多种可利用的矿产资源,为国家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出了有益探索。

  三是国企改革发展避免盲目扩张,避免重速度忽视质量。近年来,山东中矿集团把保持企业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突出主业,理顺了管理体制,实行人、财、物统一管理,结束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企业从而实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因此,企业的真正发展不是把资产变成厂房,而是企业效益的真正增值。

  四是国企改革发展要有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中矿集团的发展实践证明,国有企业改革成功的关键是建立一支具有社会责任感、事业心,勇于拼搏、甘于奉献的领导班子。

  五是国企改革发展要承担建设和谐社会的责任。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的主体,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效益,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更应当承担社会所赋予的责任,在与社会交流中通过全体职工的言行或企业形象,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起到一个净化的作用,从而促进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文/东北亚开发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李继凯)

 

网站声明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教育培训中心 | 商务交流中心 | 国资研究 | 政策法规 | 数据中心 | 信息化

版权所有:红色传承教育官网 CopyRight©2013-2019 电话:400-876-0602

京ICP备160067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