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过去的结构调整相比,在发展阶段、体制条件、外部环境等方面都有显著不同。要顺利推进这一轮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需要准确把握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当前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面临的突出问题
1.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难度加大
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前提条件。经济增速过高,通胀压力增大,会大大压缩结构调整的空间,使之难以顺利进行;经济增速大幅下降,即使通胀问题不存在了,也会带来大量企业破产倒闭、失业人数大幅增加等新问题,结构调整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要有效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就必须保持一个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当前我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难度有所加大,主要原因在于需求不足的问题逐渐突出:一是短期内民间投资的增长还难以抵消政府投资刺激政策退出和房地产部门“去泡沫化”所带来的影响;二是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以及高房价和通货膨胀对居民实际收入的侵蚀将会削弱消费需求增长的潜力;三是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和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将使我国出口的增长受到抑制。与此同时,未来一段时期内,国际热钱和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直接冲击,国内资源和公共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以及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等,又都会给我国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带来较大困难。
2.有助于结构动态调整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之所以未能取得预期成效,根本原因还在于体制机制的制约。当前影响经济结构调整的体制机制问题突出表现在市场体系不健全,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资源价格扭曲,财税、投融资体制改革不到位,政府资源配置权过多过大,使土地、资源、环境的压力不能通过价格信号充分传递给市场主体等方面。例如,在能源领域,煤炭实行市场价格而电力实行计划价格的格局导致煤电比价关系难以理顺,价格形成机制扭曲,在生产与流通中出现大量设租、寻租等不良行为,不仅导致发电部门由于缺乏生产积极性而加剧“电荒”,而且使得节能降耗缺乏经济杠杆支撑。又如,目前财税体制仍然存在的宏观税负偏高、税制结构不合理、财力事权不对称等问题,挤压了居民收入的增长空间,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迫使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扩大财源。如果类似的状况不改变,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就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
3. 收入差距过大的矛盾突出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要调整需求结构,其中的关键是要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重点是扩大消费需求。进一步看,消费需求又与收入差距紧密相关,收入差距过大会导致消费需求不足。当前,我国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已经对消费需求的扩大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产生不利影响。有分析指出,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109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5919元,二者之比达3.23∶1,而1990年这一比例为2.2∶1,世界上多数国家这一比例在1.6以下;目前我国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业,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2010年两者的平均工资之比为4.2∶1,而上世纪80年代我国行业间工资收入差距基本保持在1.6~1.8倍左右,世界上多数国家行业间工资差距在1.5~2倍左右。造成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除了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阶段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分配体制存在问题,此外还包括各级政府过于重视经济增长、忽视改善公共服务等政策方面的原因。
4.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现阶段我国的技术来源开始由技术外取和吸收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进步的重要力量。但目前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还很薄弱,难以适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十二五”时期,不论是突破核心技术瓶颈的挑战,还是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及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制高点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都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当前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需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是科学资源和技术资源的分割。我国的科学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学和科研院所,技术资源主要集中在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大学和科研院所过度“市场化”,本应是公共产品的基础研究成果,企业需要支付很高的成本才能利用;另一方面,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缺乏共同研发的平台和机制,造成研发成果后期转化困难。二是研发能力和商业化能力的错配。技术资源和研发能力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中,而将技术转变为产品和利润的商业化能力又主要集中在体制灵活的民营企业中,两种能力的错配使得技术成果的市场实现更加困难。
5.市场经济秩序不规范的现象相当严重
市场竞争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基本途径,但市场竞争必须是有秩序的,无序的市场竞争只会造成资源的低效配置和浪费。只有在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才能够维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保护其积极性和创造力。因此,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既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基础,也是结构调整得以顺畅进行的重要条件。虽然经过多年来持续不断的整顿和治理,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已经明显好转,但是必须看到,不正当竞争、行业垄断、地方行政保护等问题仍然存在,其中一些问题还相当严重。例如,我国知识产权领域的侵权问题十分严重,企业有相当一部分研发投入并不是投向真正的创新上,而是如何更好地防盗版、侵权,从而造成很多研发资源的浪费和配置不合理,最终创新的成分和进展并不大。另外,由于存在地方行政保护,新兴产业的低水平重复投资现象普遍存在,发展环境并不理想;一些行业的垄断问题还比较突出,很多原有的大型国企占据垄断地位,中小企业难以进入,导致产业发展缺乏活力。
6.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指以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相互渗透为基础,通过信息技术与工业产品融合、信息产品与工业产品融合、信息产品与传统工业业务融合、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业务融合,促进产业融合和新产业衍生的过程。深层次、高水平的“两化”融合既是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手段。整体上看,当前我国的两化融合仍处于以局部应用为主的阶段,不同行业的融合水平差异较大。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主要面临体制机制不顺、关键技术尚未突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政策措施亟待加强等障碍,其中,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尤为明显。一方面,“两化”融合牵涉到技术研发、产业化、资金扶持、标准制定等多个方面,由工信部进行跨部门协调,协调力度显然不够;另一方面,在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信息企业、工业企业这四大主体之间,还没有形成高效的分工协作关系。在行业层面,目前还缺乏完备的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体系和行业评估规范。
二、多措并举,为顺利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1.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和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伴随着支撑过去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的根本性变化,未来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将逐步下调。我们认为,“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的适度增长区间可以把握在7%-9%。只要经济运行在这个适度增长区间内,就可以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避免出现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这对宏观调控的政策含义是:当经济增长率过多地高于9%时,就应实行紧缩性宏观调控政策;当经济增长率低于7%时,就应实行扩张性宏观调控政策;当经济增长率处于7%-9%之间时,应实行中性的宏观调控政策。充分运用我国已经积累起来的比较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敏锐、准确地把握经济走势出现的苗头性变化,注重对经济政策组合的审慎权衡,就完全有可能实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宏观调控目标。
2.积极推进有利于稳中求进的改革
抓住当前时机,积极推进有利于稳中求进的制度变革,加快形成有助于结构调整的体制机制。一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调整税制结构,提高直接税比重,推进个人所得税综合改革,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房地产税制度建设。二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总的看应逐步提高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发挥价格在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抑制“两高”行业盲目扩张、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杠杆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应在这些产品的生产和供应过程中尽可能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改善管理,降低成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冲涨价压力。三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使资金利率能够反映资金市场供求关系,并逐步改变负利率状态,有利于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3.着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围绕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两个目标,抓紧制定出台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从根本上扭转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深化工资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平等协商共决、政府监控指导”的企业工资分配体制。建立健全国企资产收益分享机制,把更多的国有资本配置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发挥国有资本在完善再分配中的作用。加强对高收入人群的税收调节力度,进一步加大向社会保障基金、“三农”、贫困地区和城乡低收入居民的转移支付力度,积极探索开征物业税、遗产税、赠与税等新税种,发挥财税体制在再分配中的杠杆作用。争取在未来5~10年,我国的收入差距能够出现缩小的趋势。
4.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是一个发明、开发、产业化和商业化的完整过程。针对目前我国存在的基础研究、开发研究和商业化能力割裂、错配的问题,政府应当通过鼓励和引导校企合作,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对接;通过鼓励民营高技术企业的发展和国有高技术企业改制,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和商业化能力的融合,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创新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在注重成熟技术学习和追赶的同时,还要把握好产业技术变革时出现的窗口机会,发挥我国的特殊优势和有利条件,大力促进新兴技术领域的技术赶超。政府应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指导和服务,有关部门应定期颁布产业技术路线图,以加强全社会技术创新的协调性,提高技术资源的利用效率。
5.加强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化建设
一是要加快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切实解决立法过程中的部门倾向,消除有关法规之间边界不清的问题。二是要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政府的定位与职能,使之成为提供良好市场经济秩序等公共产品的主体,切实增强公共服务职能。三是通过引入竞争与加强监管并举,加快垄断行业改革步伐。四是努力塑造制度健全的市场主体。建立健全个人、企业及各类市场中介组织的信用评估体系,从法律、制度和舆论上采取各种措施,在全社会营造讲求商业道德、诚实守信的氛围。各类行业协会及其他市场中介组织要与政府部门彻底脱钩,维护其独立性、自律性,使之成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主要力量之一。
6.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把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切入点,全面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产生的新兴产业,特别是基于三网融合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新兴产业。着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积极发展面向高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信息技术应用以及面向高污染行业的绿色生产信息技术应用。充分利用信息化在技术创新、扩散、传播中的优势,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知识的学习、消化、吸收,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开展研究与开发合作,缩短创新周期,降低创新成本。加快信息化与生产、消费服务的融合,重点提升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工业设计和管理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